山里的玉兰花绽放着艳红的花萼,水边空寂无人。在这样的世界中,花开又花落。这是诗人王维在《辛夷坞》中描绘的境界。中国画家的诗意情节,自唐代王维始。后世画家延续着诗人的表达方式,试图用笔墨吐出万千诗句。 山,是静止的时间;水,是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中国画的时空问题,一面通向无限深邃的哲思,一面衍生为目之所及的日常之美。 当中国画值遇二十四节气,自然与人文交织,天人合一理念的复杂交融,激荡回旋起无尽的涟漪。 本散文集呈现中国画里的二十四节气之美,早春寻梅、兰亭修禊、汉宫春晓、槐荫消夏、鹊华秋色、寒江独钓……以时间为主轴,拾捡起凝固于历史深处的经典瞬间,予人新知, 启迪心智与审美。
......
山里的玉兰花绽放着艳红的花萼,水边空寂无人。 在这样的世界中,花开又花落。这是诗人王维在《辛夷坞》中描绘的境界。中国画家的诗意情节,自唐代王维始。后世画家延续着诗人的表达方式,试图用笔墨吐出万千诗句。 山,是静止的时间;水,是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 中国画的时空问题,一面通向无限深邃的哲思,一面衍生为目之所及的日常之美。 当中国画值遇二十四节气,自然与人文交织,天人合一理念的复杂交融,激荡回旋起无尽的涟漪。 本散文集呈现中国画里的二十四节气之美,早春寻梅、兰亭修禊、汉宫春晓、槐荫消夏、鹊华秋色、寒江独钓……以时间为主轴,拾捡起凝固于历史深处的经典瞬间,予人新知, 启迪心智与审美。
古典中国,书画文章是读书人接受的基础训练。本书是作者耕耘多年,感时应物的生活沉淀。 以春、夏、秋、冬四季及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中二十一个节气为主题,分为杨柳依依、行夏之时、蒹霞苍苍、雨雪霏霏。在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生活情趣,体现出对自然、生命、万物的观察与哲思。 本书贯穿作者多幅书法作品,以及古代精美的山水风景人物图画,四色彩印,精美大方,既可阅读、欣赏,也可作为藏品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附赠12幅作者撰写的二十四节气诗歌,笔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适合书法爱好者临摹。
传统节日是中华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 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本书主要就传统节日研究的理论方法、传统节日在当下的发展与变迁、传统节日在当下的传承现状、传统节日对于文化传承与社会建设的功用价值、日韩等国传统节日现状及其与中华传统节日的关系等问题,在详细田野调查与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做细致而深入的论述,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当下节日的传承现状、传承特点、变化规律、对当下社会建构的价值与意义等进入总结与探讨。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产生,中国社科院范宁先生1955年撰文说织女本是天上水神,据唐代星象书为言。本书据《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的记载及秦人发祥于西汉水上游,而上古名银河为“汉”、“天汉”等事实,证明织女为秦人始祖,秦人将天上银河命名为“汉”、将银河边上 亮之一星命名为“织女星”,以纪念其始祖。 范宁认为牛女传说在南北朝以后才形成,本书引《淮南子》《风俗通义》佚文等证明形成于先秦之时。新出土云梦秦简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学者的专著认为董永的故事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分化,本书论证是是魏晋因为鼓吹“孝”的观念,门阀制度森严,“牛女”传说正与之相抵触,而另外编造一“董永”的故事以冲淡、掩盖牛女传说。 从秦汉之际至于近代
本书以中国传统节令习俗主体,采取通俗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讲述了中国传统节令习俗、节令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当代汉服的复兴实践情况。书中反映了传统民族服装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将传统服饰、仪、民俗和现代社会相结合,人们通过节日与传统文化发生互动,节日文化成为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性载体,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其写作源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中学教育的结合。汉服及仪课程早在2013年即成为北京市西城区后备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4年申请 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以汉服活动为载体的传统服饰仪文化青少年传承模式研究”并成功立项,该课题于2017年结题,本书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
何大齐的北京风俗画系列在《北京晚报》连载多年,有良好的口碑。此套作品脱胎于《北京晚报》的“老北京风情”专栏,2020年获得全国报纸副刊 专栏奖,成书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作者不少未曾刊发过的文章与图画,以老北京(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串起与过年有关的传统民俗和种种生活记忆,譬如做花灯、吃糖瓜、抖空竹、放花 、撒灯花、摇元宵,等等,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结束,还原了一个又一个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和抛弃的生活细节与情意,有浓浓的年味,亦有沉沉的古意和乡愁。文字以 人称写就,绘图富于生活和烟火气息。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在原版基础上添加了10篇文章和11幅图画,增加了贴窗花、戴红绒花、祭祖、包饺子、压岁钱、空竹、茶汤、厂甸书摊、烧火判儿、雍和宫打鬼等 为详实的春节习俗,文字也重新进
什么是节日?节日是怎么来的?我们怎样过节?为什么要那样过节?本书将文字与视频结合在一起,多角度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再现节日氛围,提炼、传播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 部分以二维码方式呈现由广东电视台节目制作、荣获2020年 纪录片奖的《中国节日》的视频:2018年到2020年,广东广播电视台历时两年多,以影视人类学的视角拍摄了制作十二集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节日》,分别记录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三月三、七夕节、中秋节、火把节、那达慕、重阳节、丰收节、藏历年等十二个节日,以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发展过程为脉络,以中国节日传统节日时间节点为框架,以中国人对节日文化的情感为基调,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为一体,弘扬中国传
......
本书以中国传统节令习俗主体,采取通俗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讲述了中国传统节令习俗、节令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当代汉服的复兴实践情况。书中反映了传统民族服装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将传统服饰、仪、民俗和现代社会相结合,人们通过节日与传统文化发生互动,节日文化成为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性载体,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其写作源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中学教育的结合。汉服及仪课程早在2013年即成为北京市西城区后备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4年申请 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以汉服活动为载体的传统服饰仪文化青少年传承模式研究”并成功立项,该课题于2017年结题,本书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