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文字侧重探讨了关于浮雕造型的基本理论、原理和规律,又增加了作者对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古代希腊浮雕艺术等简要的、通史式的梳理介绍,以方便读者更快的建立起以浮雕为主线的艺术史观。本书希望尽优选可能使读者跳脱风格流派的束缚,求索更加接近于艺术本质的东西。
本书是一本文物摄影图录,由苏州金庭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专业摄影团队对太湖西山文物雕刻进行拍摄,主要内容分为石雕、砖雕、木雕三个部分,拍摄地点为太湖西山的东村、植里、涵村、堂里、衙甪里等多地。这些作品里,既有广为人知的仁本堂(西山雕花楼)、 林屋洞的灵佑观石雕神像、石公寺等,也有“藏在深闺”怡安堂、敬吉堂等。本书再现了从古留存至今的文物雕刻的艺术风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西山甚至苏州文物的保护及修复具有深远意义。
本书是对当代版画制作方法的一次全面汇编,是一本实用而全面的版画创作技术指南。全书包含数字基础、丝网版画、凸版画、凹版画、拼贴版画、石版画、独幅版画、综合版画、版画+制作、实用事项十部分。跟随印版的制作过程来探讨每一项技法,从调试印刷机到为特定的版面调墨,本书包含大量清晰的步骤图。在着重提供技术信息的同时,将“技术是为艺术目的服务的”这一观念贯彻始终。故本书能够在更广泛的艺术实践背景下进行技术讨论,包括讨论与版画制作相关的艺术概念及艺术史问题。本次修订在数字技术和综合版画章节增添了新的内容,补充了许多制作步骤的图片。增添了全新的“版画+制作”章节,探索了版画创作者如何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创造性表达的契机。丝网版、拼贴版、凸版、凹版、石版和独幅版画等传统技术也随着新图像的加入而焕然一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 续编》由常沙娜编著。
大足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目前的一座丰碑。大足200多个龛窟中,观音造像现存有400余尊,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闻名于世。《大足观音造像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大足观音造像,讲述了研究大足观音造像的目的和意义、大足观音单尊造像的考察、大足观音组合造像的考察,以及大足观音造像铭文考察、艺术赏析、兴盛的背景等。本书精选了各个时期诸多具有代表性的造像约200幅,图文并茂地解读大足造像的文化内涵、艺术魅力及历史价值。
《喜马拉雅西部早期佛教泥塑(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精)》是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大卫·施耐尔格罗夫西藏及佛教艺术高级讲师(David L. Snellgrove Senior Lecturer)克里斯汀·卢扎尼兹研究喜马拉雅西部早期佛教泥塑的专著,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该书,从泥塑艺术入手,系统呈现了喜马拉雅西部艺术发展、演变的简要历史和这一遗产在该地区的延续,有助于读者解释喜马拉雅西部地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本书一共配置了300余幅插图,涵盖书中讨论的所有内容本研究主要以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喜马拉雅西部早期艺术遗迹中的泥塑为对象,经过大量的考察和详细的分析,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的藏传佛教艺术史研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