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源自我国古代先民对宇宙自然构成要素的朴素认识,对古代科技和文化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今人在研读古代科技文化典籍时会遇到较多与五行相关的史料,需要对古代五行学说有正确的认知。本书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角度出发,依据相关古典文献,以现代视角全面梳理了五行学说的思想起源、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演变,揭示了五行学说与我国古代天文学、物理学、中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剖析了五行学说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影响。本书史论结合,严谨有据,有助于读者客观认识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适合研究和爱好中国古代文化的读者阅读参考。
这部著作以中华传统文化渊源为背景,通过对中华国学“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发掘梳理,对中华国学“道—学—术”三位一体学术文化思想的源流进行了论证,为学术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传统的方法论依据;同时纵论了哲学、文艺学、审美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领域中三位一体的学术应用问题,彰显了中华国学“道—学—术”三位一体思维理论的博大精深,确立了“基本原理—基础理论—操作理论”三位一体的国学方法论体系。本书走进传统、返本开新、自成一说,播种国故、整理国粹、弘扬国学,是一部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理论著作,也是研究中华国学三位一体方法论理论及应用的奠基之作。
本书是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文化流变考察――从福建南拳到日本空手道”的 成果, 次系统梳理了空手道100余年发展历史,阐明了空手道从传统到现代发展的主流脉络,论证了日本空手道脱胎于中国武术,以福建南拳作为技术主体这一论断。在空手道被正式列入奥运会这个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是以饮食为主题的日本随笔及小说集,包括北大路鲁山人品鉴美食的心得《寿喜烧与鸭肉料理——洋食杂感》《美味豆腐谈》;嗜酒又恨酒的文学鬼才太宰治的作品《戒酒的心》《酒的追忆》;俳句大师正冈子规病重卧床,但仍旧乐观面对生活而写作的随笔《等开饭》;展现浓浓母爱的美食文学经典《寿司(鮨)》;梦境与现实交织,充满奇幻色彩的《鸡肉料理 A PARODY》;展现大阪生活气息,穿插无数美食回忆的小说《夫妇善哉》。作品中并不是单纯地描述料理本身或用餐的过程,而是通过美食,表现吃饭的场景、心理描写、回忆,更是传达和食文化与日本的美学意识。
《赵氏孤儿(京剧电影工程)》由刘晓晨主编。 春秋时,晋灵公宠幸奸臣屠岸贾,丞相赵盾因直言进谏反遭陷害,屠岸贾带人抄斩赵氏满门。赵盾之子赵朔的妻子、晋灵公的妹妹庄姬公主身怀有孕,躲人宫中生下儿子赵武,并把他托付给程婴。屠岸贾搜不出孤儿便要屠杀全国的婴孩。为保忠良之后,程婴用自己的儿子顶替孤儿。十五年后,孤儿长大成人。晋灵公驾崩,大将军魏绛从边关回朝,程婴与他设计锄奸。程婴将赵家冤情绘成图画,向赵武说明他的真实身份。赵武与魏绛联手,诛杀屠岸贾,报仇雪恨。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编,侧重介绍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收录中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中国文学、历史、艺术、中西交流等多个领域。分为汉学论坛、文献天地、汉学人物、论著评介、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几部分。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之五十三,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舜帝与孝道高峰论坛论文结集。从舜帝对于中华孝道文化的践行与缔造、舜帝孝道文化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各个历史阶段对于舜帝与孝道文化的传承及时代特征、舜帝与孝道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继承,以及舜帝与孝道文化的当代意义等不同视野和不同层面,进行广泛论述。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介绍了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诗词谚语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家庭实用宝典。
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北大教授茶座”致力于搭建同学们和名师大家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同学们可以近距离聆听师长经历、感受学者风范、领悟人生智慧,进一步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体会青年成长与责任担当。 本书是第3辑,共选取了人文、社科、理工类等不同学科老师(吕植、孙玉文、唐士其、朱松纯、段慧玲、李彦、潘维、孙来斌、王世强、曹文轩、车浩、王跃生、燕继荣、张海霞)的14篇活动整理稿,主题丰富多样,有科研学习的实用方法,更有人生态度与悟道真知。老师们倾情相授,愿为求索者在前行的道路上燃起一盏盏指路之灯。 本书适合各类人群阅读,尤其是追求思想进步、期待在师生对话中获得成长动力的学生。
作者在《音调未定的传统》这本书里,展现了 加悠长和耐心的学识和面貌。眼界放宽到整个中国历史传统,哪一个历史学家不希望在全景历史视野中试一试自己的这把宝剑?历史非但没有证明中国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以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去看待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常态:具体到某一个历史阶段,时间和空间经常会发生错位。如何看待和研究这一状况?朱维铮先生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十分强调进行任何一种研究,首先必须弄清对象“是什么”,然后才能追究“为什么”。他的那种将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弄成待解的疑团的“证伪”式研究,让不少同道“憎厌”,却赢得了海内外严肃学者乃至一般读者的认同和尊敬。本书是朱先生对现状“信而犹疑,将信犹疑”心态的体现。 朱维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