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 北岛 《青灯》 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被称作 礼仪之邦 。礼与仪各有其意,一个赋德于内,一个形之于外。礼仪在几千年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名片。礼仪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格。 本书作者海英长期从事礼仪教育及培训工作,对中华传统礼仪潜心研究二十余年。本书围绕行住坐卧、言谈举止、迎来送往等几个部分,全面讲述中华传统礼仪的内容及其文化背景,让人们认识到传统礼仪的价值精髓。此外,作者还特别专注礼仪的古为今用,从众多的环节中选出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说,帮助人们学以致用。
本书坚持“中国的内在视角”,以历史学的考据法为基础,通过对宋代榜文的媒介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从传播学视角,考察宋代榜文的社会功能。探讨宋代官僚系统综合运用劝谕榜、告赏榜、叛例榜进行社会控制的事实,旨在说明宋代榜文及其制度配置如何作用于传统社会秩序的确立与维系,从而为宋代 传播与社会治理模式作全景展示。书稿指出在宋代,榜文在统一思想、教化百姓、维护治安、劝课农桑、敦化风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书结构合理、语言流畅,论述有理有据,资料丰富,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宋代榜文的认知。
所谓礼俗,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社会交往等活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些规则、规范需要一定的礼节和形式来表现。这些礼节规范累年经月,日益扩散,渐渐沿袭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依照实行的社会社会风俗,即礼俗。
本书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组织编写,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文化传承发展主题系列宣讲基础上精心整理而成。樊锦诗、王旭东、王巍、孙庆伟、刘曙光、张志清、杭侃、刘斌8位文化领域名家,现场讲述红山、良渚、二里头、大运河、敦煌、云冈、故宫、中华典籍等热点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与精彩故事。 本书知识性、可读性强,广博开阔的文明视野、生动鲜活的文物史料、深入浅出的文化阐释,258张高清插图、33个精选视频,为你带来8堂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通识课,带你纵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体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本书以道统、礼法和礼法学的道统为中心,深入梳理和剖析了先秦降至明清的礼法道统的建立和完善、基础理论建构与实际应用、形而上化及自我解体及其重建与开新方向,实以儒家思想会通古代礼法学,乃儒家哲学精华与法哲学的深度融合。
我国的礼乐文化在经过夏商时代的充分发展后, 在两周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阶段,礼乐文化渗透 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乐制度和礼乐 生活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宰。两周礼乐文化实际上 是一种象征文化,受此影响,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艺术 也体现出一种象征性艺术精神。研究其时艺术上的象 征性艺术精神对于深刻认识中国上古艺术的实质具有 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全书包括 先秦礼乐文化概 说 、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精神之形成 、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之表现 、 先秦 儒家对象征性艺术精神的承传 、 两周礼乐文化中 的象征性艺术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等内容。褚春元* 的《礼乐文化与象征--对两周礼乐文化的象征性艺术 精神之考察》以翔实的文献资料、通俗的语言论述了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精神及其对后世的
本辑文史资料,是教育史料专辑,定名为《清代河北书院史萃编》,从多年收集的大量研究成果和资料中选出七个地区的资料编辑而成。时间跨度为清朝(1636年-1912年),约276年。内容可大体由三类内容组成:一是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书院发展史料;二是书院中代表人物传记、书院章程、碑记、院志等深度资料的挖掘等;三是书院发展过程中代表人物的传记、日记、纪事述评。这样,从本专辑既可看出清朝河北地区书院教育的兴衰的总休脉络,又可了解到该历史时期有代表性书院的兴办和发展过程。同时本专辑还记述了此时期名望较高、违诣较深的先辈教育者、领导以及为振兴河北教育,培养人才,从教育体制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本书是关于清代河北地区书院的史料汇编,将100多所书院的历史进行梳理和编撰,内容丰富、史料众多,
本书是解读颜之推创作的《颜氏家训》改写本。编著者不但介绍了《颜氏家训》的处世哲学和各种生动的事例,讲述做人做事、修身治学的道理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还将颜之推颠沛流离的一生和《颜氏家训》融合起来,情景交融,如身临其境,让读者可以从文中领略《颜氏家训》这部中国文学 治家宝典的魅力。
一个人的言语举止、待人接物是其自身修养的外在表现。其直接体现的,便是礼仪文明。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礼是文明民族的标志,世界上任何一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礼仪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因此,知晓甚或学习传统礼仪,也是不仅是自身修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继承的一部分。 《中华传统礼仪概要》选择中华传统礼仪中 重要和 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共31个专题,包括中华礼仪之邦的形成、特色、学理、经典,冠、婚、丧、祭之礼的仪式及其人文内涵,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如会客、宴饮、尊师、敬老、书信等)中如何体现中华礼仪特色等问题。31个专题在结构上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借此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华礼仪的体系和精髓。
本书坚持“中国的内在视角”,以历史学的考据法为基础,通过对宋代榜文的媒介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从传播学视角,考察宋代榜文的社会功能。探讨宋代官僚系统综合运用劝谕榜、告赏榜、叛例榜进行社会控制的事实,旨在说明宋代榜文及其制度配置如何作用于传统社会秩序的确立与维系,从而为宋代 传播与社会治理模式作全景展示。书稿指出在宋代,榜文在统一思想、教化百姓、维护治安、劝课农桑、敦化风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书结构合理、语言流畅,论述有理有据,资料丰富,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宋代榜文的认知。
《仪礼经传通解》是朱子晚年倾注巨大心血编撰的一部礼学巨著,既体现了朱子体大思精的礼学架构,又表现了与他中年不尽一致的学风。庆元以后,朱子学风渐向“汉儒之学”转变,这种在整理礼学文献时所发展出的接近于清儒朴学的学术方法,表明考据学本为朱子学所具足,这正是晚明至清考据学风兴起的一个内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