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礼乐文化在经过夏商时代的充分发展后, 在两周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阶段,礼乐文化渗透 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乐制度和礼乐 生活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宰。两周礼乐文化实际上 是一种象征文化,受此影响,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艺术 也体现出一种象征性艺术精神。研究其时艺术上的象 征性艺术精神对于深刻认识中国上古艺术的实质具有 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全书包括 先秦礼乐文化概 说 、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精神之形成 、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之表现 、 先秦 儒家对象征性艺术精神的承传 、 两周礼乐文化中 的象征性艺术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等内容。褚春元* 的《礼乐文化与象征--对两周礼乐文化的象征性艺术 精神之考察》以翔实的文献资料、通俗的语言论述了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精神及其对后世的
1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兴国之重。中国古人历来重视教育。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经验。本书梳理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流变,并对一些沿用至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历代的教育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民也以谦逊友善、彬彬有记的风貌著称于世。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原是祭神时的一种习俗。周代形成比较完备的礼制并成为此后历代礼制的基础……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从古老蛮荒走过后而 形成的《周易》,源源不断、薪火相传到今天,几千年来,人们不断解析、理解、演绎,不同时代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能量。中华民族*主要的思想洪流,儒、道两家,其精神内核处处都有《周易》的基因。 本书序论部分从理论上辨析了《周易》的成书主旨,作者认为:《周易》是周文王对一生奋斗的经验总结,以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体验为核心,在羑里的七年中,将其分门别类撰著而成,留诸后世子孙,期冀开盛世于千秋万代,立社稷于保合太和。 本书以 《周易》义理说 为立足点,有所创新地提出了《周易》 三象 演绎说,即《周易》是遵从 悟象 抽象 具象 演绎过程而*后成书。本书作者循 三象演绎 的脉络,逐卦释解其卦理,以引导读者参悟 三知 :一是知象,就是体会到该卦所指的原始悟象,
教育在中国历来被称作百年大计、立国之本。教育从哪里抓起?面对时代提出的课题,本书紧扣师德师范师道三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深入总结经验,探讨了传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问题,既有深入的理论思考,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南。 本书认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离开教师谈教育,很难获得根本突破。而好老师的根本在哪里?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一个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的大前提。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那么,如何树立真正的师德?根源在师道。这个道在哪里?在中国的经典中。经典首先并不是给学生学,而是先给老师学,给家长学。每个老师都要先讲好自己这堂人生课,然后才能正确地传道、授业、解惑,完成为人师者的本位责任,让学生踏对人生的脚步。
生命是短暂的,每个生命都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泛起的一点涟漪。生命又是绚烂多彩的,她要经历诞生、孩童、青少年、成年、中老年等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品味人生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正是因为生命的宝贵与生命历程的丰富,使人类会以敬畏和虔诚的态度来对待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并将这种敬畏与虔诚外化为种种的仪式,这就是本书所讲述的生命礼俗。生命礼俗是按照人的生命历程而逐步展开的,大致包括祈子、胎教、贺生、贺周、成人、婚嫁、祝寿、丧葬等环节。本书以流畅的叙述和丰富的图片,将这些历代相沿、积淀着五千年中华文化传统而又有所变迁的台湾生命礼俗,展示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