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历史学著作,它是英国 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对西方文明的根源和发展趋势所做的全景式梳理和诊断。汤因比对“希腊精神”的描述无疑带有某种斯宾格勒式的“文化形态论”,但他的历史叙述渗透着强烈的个人问题关切甚至“文明忧虑”。汤因比不仅以希腊文明观察者的身份描述了它从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7世纪的曲折历程,还以旅行家的身份对历史事件与自己的亲身游历见闻进行了生动的穿插记述。他将“希腊精神”视为一种融合了多个地理区域、文化要素、种族特性和宗教精神的文明综合体,并从地理风貌、工商业、科技、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战争、殖民、人性等角度,以其精深的历史洞察力和恣肆的笔法,为每一位有心于希腊文明及其现代形态变迁的人提供了 的指南。
《印度与世界文明(下卷)》介绍了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中国一同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印度文明在众多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它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使它在整个世界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书稿收录邬可晶先生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甲骨金文等领域研究的学术论文25篇,涉及古文字、出土文献研究、字词疏证等,作者长期活跃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前沿,其论著严谨缜密,多有创见,在相关领域有较大影响,此次特以“甲骨金文”为范围将相关文章结集出版,便于相关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查检。本集所收諸文,基本上都於2023年底之前在各種學術書刊上正式發表過,只在學術會議上宣讀者暫不收入;本次新补入文集的编按达180余条,再现了作者的学术探索历程。
《 一带一路 古文明书系》研究 一带一路 沿线且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古代埃及、巴比伦与亚述、印度、波斯、中国、希腊、罗马等文明,以中西比较、中西交流为研究特色,既注重宏观的理论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从当下观察古代文明的整体性变迁,以宏大的视角展示古文明的兴衰;又注重具体问题的实证性研究,并反映学术研究的*动态,用中国人的视野来重新观察世界,架构认识世界的话语权,以实际行动反击 西方中心论 。
荒沙淹没了千年古道,漠风却割不断远去的驼铃……埃及,地中海岸的古老王国,尼罗河畔的灿烂文明。〈br〉 默然高耸的金辽塔在向人们述说法老时代的荣光,神庙淳朴的石柱上却印下5000年古国的沧桑。这里曾是世界科学和艺术的摇蓝,这里曾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殿堂;这里曾闪过亚历山大大帝的剑影、留下恺撒大帝的头像,这里也记下拿破仑的足迹、涌起近代世界的硝烟。〈br〉 踏着古老文明的沉重步履,面向五彩缤纷的今日世界。埃及,你正敞开双臂,让世界来一睹你现代都市的繁华与传统,饱览船游尼罗河的浪漫与风光。
古希腊人如何交流?他们如何像我们今天一样获取日常信息?他们如何出行?他们与遥远国家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和本书涉及的许多其他问题一样从未被完整地探讨过。然而,这些却都是最根本的问题,因为今日占据我们生活中优先地位的交流手段和空间是由古希腊发明的,它们是:修辞学、戏剧、政治集会、奥林匹克运动会…… 这是克琳娜·库蕾的一篇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古希腊时期希腊人之间的交往及和外部的交流。文中涉及了古希腊的文字、荷马史诗、古希腊人的辩论、政治、交流场所(如圣殿、广场、剧院)、体育竞技、运输、通信、旅行、图书馆等诸多方面。本书虽是一篇研究性的论文,但因作者的知识丰富、视野宽阔,故读起来饶有趣味。
《古代罗马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系列丛书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罗马文明的发展及其罗马文明在精神层面的展示。在西方的文明史上,指从前9世纪初至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罗马是后起的,但同时,罗马又是地中海其它文明的征服者。罗马人非常成功地处理好了罗马文化与地中海其它文化共存的关系。创造了罗马为主体的灿烂文明。它不仅为地中海地区带来了2千年的恩泽,更为西方未来的发展规定了路径,确定了方向。
夏鸣雷创办的汉学丛书,由上海土山湾印书馆于1892年到1938年陆续推出,共计66号,这些著作深获汉学界的认可,讨论的主题也全部关于中国:大到中国帝王的陵墓,小到中国渔民用的渔具。它是一套很有分量的丛书,其中的五本还曾经获得过法国汉学的奖项儒莲汉学奖,包括晁德莅的《中国文学课程》、董师中的《中国官话指南》等;夏之时的《法文中国坤舆详略志》、蔡尚质的《长江上游地图》等则获得了巴黎地理学奖和科学学术奖。还有禄是遒的《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等著作,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至今依然是海内外汉学界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