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 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 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 的运河带来财富,从 天真正直 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 自诩为前世杭州人 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一直试图捕捉杭州的 城市性格 ,它底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 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 浮诞 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 偏安 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山西文化记忆 夕照中的飞檐》选取 山西文化记忆 32个项目中的晋祠、佛光寺、悬空寺、解州关帝庙、应县木塔、永乐宫、太原双塔 永祚寺、皇城相府等几项山西较为典型的古建,力图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山西地上文物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读者充分了解和感知山西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山西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山西文化记忆 大地上的遗珍》选取 山西文化记忆 32个项目中的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丁村遗址、河东盐池、陶寺遗址、晋国博物馆、晋商票号、天龙山石窟等几个项目,通过展示、追寻各个项目中的文明碎片,探寻山西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印记,激发读者对山西的热爱之情。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山西文化记忆 尘烟里的故园》选取 山西文化记忆 32个项目中的壶口瀑布、寒食节 绵山、赵氏孤儿 藏山、雁门关、洪洞大槐树、山西杏花村汾酒、山西老陈醋等几个能充分展示大美山西以及山西特色的项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山西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激发人们爱山西、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作者以亲身所历讲述了他作为广州人在不同时期所遇的人、事、物,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以媒体人特有的敏感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紧紧联系广州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现象,讲述所亲历时代的各种社会思潮、衣食住行、各色人物、城市活动等,多维呈现广州这座城市的缤纷底色和作者对所居之城的热爱。28幅小林漫画,则从另途呈现了绘者的广州梦,却与文字殊途同归,共表热爱与欢欣。
这是一部关于闽南的文化随笔集,内容斑驳复杂,但着墨精彩,引人入胜。作者秉承学术通俗化、历史生活化的理念,从茶乡安溪 大树下 出发,拓迹闽南及台湾和东南亚等地闽南人族群生活的现场,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天地、神明、祖先和现实中的人,混居共存、多元和谐,调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对当下乡土中国的社会重构,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不无启迪。
《香山静宜园》是西山文脉影像 三山五园 中的一册,香山位于北京小西山的山脉东麓,早在元、明、清时,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香山静宜园依山而建,作为皇帝的行宫。本书从历史沿革、自然环境、植被资源、动物景观、四季景观、皇家宫苑和古园新貌等全方位介绍香山静宜园的情况。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造园艺术的精巧绝伦,更阐述了香山景园在建筑保护、文化传承、生态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精选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上千篇有关咖啡文化文章中百篇,让读者尤其是 咖啡爱好者 感受咖啡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涉及咖啡豆的来源,咖啡烹煮器具,咖啡烘焙方法,名人的咖啡情结,咖啡文化趣味等,感受时代文化变迁中的咖啡情怀,将时尚与经典怀旧完美结合,感受生活的美好多姿。精选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上千篇有关咖啡文化文章中百篇,让读者尤其是 咖啡爱好者 感受咖啡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涉及咖啡豆的来源,咖啡烹煮器具,咖啡烘焙方法,名人的咖啡情结,咖啡文化趣味等,感受时代文化变迁中的咖啡情怀,将时尚与经典怀旧完美结合,感受生活的美好多姿。
青弋江,是芜湖的母亲河。作为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青弋江润泽一路乡土,滋养沿岸村镇,催生了对于芜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码头经济,沉淀了一种地方文化。 作为芜湖市首批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项目、芜湖传媒中心主题策划之一, 行走青弋江 采访活动自2019年12月开始,从青弋江源头出发,顺流而下,前后历时三年多,到2022年上半年全流域采访结束。其间陆续在《芜湖日报》《大江晚报》推出专题报道,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其中多篇稿件获得安徽新闻奖。 《行走青弋江》系采访成果的集中展示,旨在探访青弋江的数百里流踪、两岸生民,由此衍生的经济社会以及厚植的文化家园,并试图探索这一脉文明延续到现代社会的价值,以及对于芜湖抚今追昔、集古益今的意义。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 小镇大事 名流屐痕 蜀地沧桑 街院遗迹 四大篇章。
《广州生长录》选辑了作者描述广州城生长历史的散文,描绘了这座岭南名城的发展年轮。全书以广州地理地貌、城市营建史为背景,截取广州城市史的几个阶段,在扎实详尽的史料基础上,讲述当时的代表性史实(如十三行的变迁),展现不同时期的广州城风貌,描绘这片岭南先民繁衍的肥沃之地不断壮大的历程。 作者具有丰富深湛的历史及地理学术背景,结合多年行走岭南名城的亲身经历,将历史、人文、地理、风物融为一体,展示了凝聚于岭南地区市镇村落中的风土人情之美。
本书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贵州傩文化是在当地民间流传已久、广为分布的一种民俗文化,基本上以 活化石 的原始形态一直传承至今。本书基于民俗学、历史学的视角,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对贵州傩文化孕育的地理环境、发展历史、鲜明特征做了详细阐述;以个案的方式对贵州傩文化范畴中的地戏渊源、地戏画作、地戏剧目、傩坛活动、端公活动、傩面具、鸡民俗等做了深入研究;还对贵州傩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的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做了发掘,关于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本书旨在发掘贵州傩文化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习俗和精神世界,从而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贵州傩文化的价值及其对当地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1. 名家日记书信 新发现戏剧家、翻译家、藏书家宋春舫致报人、新闻学家戈公振信札共七封,极为罕见;作家、西洋艺术史和音乐史研究家的傅彦长日记今再续新篇,使现存的傅彦长20世纪30年代的日记完璧;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日记连续刊载,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社会业态的宝贵资料;出版家、作家、填词家陈蝶衣跌宕半生,新见赴港的陈蝶衣五首旧体诗,字里行间深蕴对膝下儿女的牵挂和思念,读来怅然。 2. 名家话题与人物丛谈 由作家巴金书信为线索,交代了巴金早年的文学创作轨迹;作者回忆早年跟随海派画家唐云学习绘画,分享了先生的一些不为人知轶闻趣事;家喻户晓的《今宵多珍重》出自凤三之手,他被黄霑誉为 中词西曲的高手 ,他到香港后的故事真不少;张爱玲与汪曾祺,两位同年出生的作家,一个 出名趁早 ,一个大器晚成,人生
本书由海南日报社组织编写,隶属于《海南周刊文丛》,《海南周刊文丛》以《海南周刊》创刊以来的精品文章为主,旨在展示海南本土文化精华,传播海南特色文化,扩大海南文化影响。本书为《海南周刊文丛》中的一本,精选《海南周刊》创刊以来的有关海南方言、戏曲、歌舞等领域的文章,立足本土文化,不断挖掘海南民间文艺精品,向公众呈现独具海南特色的移民文化、民族文化和海岛特色文化。 本书分为 听音 看戏 拾歌 舞动 四章,令读者从中了解海南丰富的语言资源,领略海南丰富的戏曲品种,体会海南多姿多彩的歌舞文化,等等;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充分展示了海南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利于擦亮海南文化名片、保护地方本土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能够当好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文化建设功不可没,在广东实现 四个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文化强省的征程中,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支撑和涵养滋润作用。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粤港澳三地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等方面的融通合作不断加速,呈现出万千气象。在这一背景下,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于近期推出 广东文化深调研 大湾区文化观察 南粤护宝人 等系列报道,通过新闻评论、专家访谈、调查研究等方式,系统宏观并聚焦亮点地呈现了近年来文化之脉在岭南大地上延续、创新、发展的积极景象。 本书分为 综观:增进文化认同 构建人文湾区 直击:寻味文化亮点 提升文化自信 深访:挖掘典型案例 探索文化方位 问脉:探访文化遗产 追寻文化脉搏 对话:走近文博人物 感悟工匠精神 调研:聚
《玉泉山静明园》是西山文脉影像 三山五园 中的一册,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山中奇岩幽洞,流泉活水,元、明以来就是京郊有名的风景游览地。玉泉山最早的建筑是金章宗时期修建的玉泉山行宫,又名芙蓉殿。清康熙年间对原有玉泉山行宫翻修扩建,将原先 澄心园 改名为 静明园 。本书从历史、建筑、艺文、遗址、传说等方面介绍了玉泉山静明园的情况。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造园艺术的精巧绝伦,更阐述了玉泉山静明园在建筑保护、文化传承、生态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