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入了21世纪,文化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号角,提高文化的创新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形象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评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正是提升广东文化形象之举。在这一重要历史契机下,整理、挖掘、打造岭南文化名片,就显得尤为紧迫。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名片,是增强文化凝聚力的需要,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需要,是塑造文化形象力的需要,对于提升广东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以亲身所历讲述了他作为广州人在不同时期所遇的人、事、物,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以媒体人特有的敏感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紧紧联系广州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现象,讲述所亲历时代的各种社会思潮、衣食住行、各色人物、城市活动等,多维呈现广州这座城市的缤纷底色和作者对所居之城的热爱。28幅小林漫画,则从另途呈现了绘者的广州梦,却与文字殊途同归,共表热爱与欢欣。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及改革开放前沿地,历史厚重磅礴,精神大度从容。进入新时代,广州勇立潮头逐浪前行,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奋力谱写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四个出新出彩 新篇章。 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品格,这是历史留给广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人文湾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从文学的视角读懂广州,乃至读懂粤港澳大湾区、读懂中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读懂广州 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通过历代名家的篇章,向读者娓娓解读广州的辉煌历史。 读懂广州 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围绕广州城市历史脉络,按照诗词、散文、小说、杂记四种体裁收录不同年代的名家名作。所选作品均以广州为背景,彰显历史、经济、民俗等
1. 名家日记书信 新发现戏剧家、翻译家、藏书家宋春舫致报人、新闻学家戈公振信札共七封,极为罕见;作家、西洋艺术史和音乐史研究家的傅彦长日记今再续新篇,使现存的傅彦长20世纪30年代的日记完璧;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日记连续刊载,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社会业态的宝贵资料;出版家、作家、填词家陈蝶衣跌宕半生,新见赴港的陈蝶衣五首旧体诗,字里行间深蕴对膝下儿女的牵挂和思念,读来怅然。 2. 名家话题与人物丛谈 由作家巴金书信为线索,交代了巴金早年的文学创作轨迹;作者回忆早年跟随海派画家唐云学习绘画,分享了先生的一些不为人知轶闻趣事;家喻户晓的《今宵多珍重》出自凤三之手,他被黄霑誉为 中词西曲的高手 ,他到香港后的故事真不少;张爱玲与汪曾祺,两位同年出生的作家,一个 出名趁早 ,一个大器晚成,人生
这是一份北京城大大小小千百条胡同的 履历 。详略不一。有的胡同故事多,字儿多,在历史上比较有地位,或者被保护得不错。有的胡同字儿少,可能只剩胡同名 也就是被拆掉或改掉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千条胡同的老城又可以有多少种讲述?不妨翻开这本充满知识、故事和情趣的《风雨晴雪走胡同》。作者是一位军事老记者,他用脚步丈量北京老城,从知名的砖塔胡同、南锣鼓巷,至各种不知名的、改了名或即将消失的细小胡同,将它们平凡或伟大的故事细细讲来。白描似的轻快利落的笔触,亲切随和,如同听作者边走边说。 在细数大人物伟业、回溯历史波澜、感怀胡同景况变迁的同时,顺便考察胡同里的院落、动物、植物、气象、废墟和犄角旮旯。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天候里,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人也一样。(扫内文
本书是何大齐先生 老北京风情 文字专栏的结集,也是一本老北京民俗风情画集。他依靠亲身经历,使用有趣诙谐的文字和精湛细腻的画艺,真实地记述并绘制了老北京人一年四季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全书大略以一年四季时光为顺序,从吃春饼开始,谈到面茶、豆汁儿、豌豆黄等老北京的食品,涉及修脚、擦皮鞋、锔锅锔碗等老北京的行当,回溯租小人书、接生、放话匣子、摇煤球等消失了的记忆,谈到清明扫墓、立夏称体重、中秋拜月等节庆习俗,全书在第二年的二月二龙抬头结束,每篇文字都有相应的民俗画供读者参照。作者的文字真挚诙谐,简朴典雅,在 快时代 细微平实地还原了为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的 慢生活 ,深情在焉。全书共收文184篇(其中48篇由木玉撰写,行文风格力求统一),一文一图(个别文章甚至配有多幅图片),精装全彩印刷。 老北
这是一部关于闽南的文化随笔集,内容斑驳复杂,但着墨精彩,引人入胜。作者秉承学术通俗化、历史生活化的理念,从茶乡安溪 大树下 出发,拓迹闽南及台湾和东南亚等地闽南人族群生活的现场,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天地、神明、祖先和现实中的人,混居共存、多元和谐,调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对当下乡土中国的社会重构,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不无启迪。
近代上海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上海见证着现代中国的成长。该书收录了近代上海的众多咖啡店相关文字,内容涵盖了咖啡店的由来以及相关趣味文化、名人情结、历史事件等,配有详细的近代上海咖啡地图,满足 咖啡文化 一代人的 咖啡情怀 ,也成为他们怀旧寻梦的指南。近代上海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上海见证着现代中国的成长。该书收录了近代上海的众多咖啡店相关文字,内容涵盖了咖啡店的由来以及相关趣味文化、名人情结、历史事件等,配有详细的近代上海咖啡地图,满足 咖啡文化 一代人的 咖啡情怀 ,也成为他们怀旧寻梦的指南。
桐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桐城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开华编*的《桐城文化八讲》包括“桐城派的源起”、“桐城三祖”、“姚门弟子”、“桐城派的中兴”、“曾门弟子”、“桐城派文章”、“桐城派与新学”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朋友讲述桐城派的发展演变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同时,客观分析桐城派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独特魅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桐城文化的思想精髓,加大宣传、出版力度是理论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中西合壁,土洋交汇,集防卫、居住于一体,融世界建筑艺术于一炉。开平碉楼这一中国乡土建巩中的另类,以卓尔不群的态势,鹤立岭南大地,规模庞大,风格各异,见证了几百年海外华侨、华人血泪史。也为中国建筑艺术史增添了乡土风味浓烈的一章。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330张彩绘《山海经》帛画,通过摄影和后期,结合原经文展开图说,展示了整体设计精美的异域风情的山海经图画,神兽和事物名称全部配有拼音。
文化传承需要文字规范化,尤其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更彰显重要。本书兼顾难字的不同难度和不同读者掌握上海话的程度差异,分类排列难词难字,以利适应不同读者的检索要求。书中的词条编排原则按照上海方言音序编排,另有按义类编排词语,便于读者正确查找。对上海话常见难词难字,进行追根溯源考证 本字 ;并尽可能列全上海方言中外来词即音译词,让音译词文字写法也标准化;另列 近年来常见错字订正表 ,并说明改正理由。以进一步规范文字用法,营造良好的文字文明使用氛围,从而让海派文化传承有序。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 小镇大事 名流屐痕 蜀地沧桑 街院遗迹 四大篇章。
粤韵漫绘岭南风丛书 以富有传统国画特色的水墨漫画,配以独特书法书写的朗朗上口的歌谣,用全新的视角去感受、认识岭南传统文化。《广府风》:二十四幅漫画,二十四首歌谣,引领你走近*能代表岭南文化的广府民俗文化。它经过中原文化哺育,传袭着百越古族遗风,又闪烁着中西文化撞击的火花,开放、务实、又创新兼容。
粤韵漫绘岭南风丛书 以富有传统国画特色的水墨漫画,配以独特书法书写的朗朗上口的歌谣,用全新的视角去感受、认识岭南传统文化。《岁时谣》:二十四幅漫画,二十四首歌谣,描绘出岭南人独具特色的节气文化。在这里,你可以深深品味在二十四节气的周而复始中,岭南人顺应天时,在岭南这个四季本不分明的地方,活出自己的季节!
本书是上海电视台纪录片栏目《上海故事》的同名图书,是2018年出版的《上海故事 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的续篇。本书从该栏目2011年开办起的近400期节目中精选出30期,对节目进行故事化的改写,以反映上海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人文风貌。内容涵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回忆、手工技艺、中外名人在上海等几个板块,旨在展现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和上海人几十年的乡愁记忆,使之成为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精选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上千篇有关咖啡文化文章中百篇,让读者尤其是 咖啡爱好者 感受咖啡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涉及咖啡豆的来源,咖啡烹煮器具,咖啡烘焙方法,名人的咖啡情结,咖啡文化趣味等,感受时代文化变迁中的咖啡情怀,将时尚与经典怀旧完美结合,感受生活的美好多姿。精选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上千篇有关咖啡文化文章中百篇,让读者尤其是 咖啡爱好者 感受咖啡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涉及咖啡豆的来源,咖啡烹煮器具,咖啡烘焙方法,名人的咖啡情结,咖啡文化趣味等,感受时代文化变迁中的咖啡情怀,将时尚与经典怀旧完美结合,感受生活的美好多姿。
主编为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上海图书馆张伟研究馆员。此为以 海派 命名的雅俗共赏的海派文化专题研究刊物,以进一步为海派文化呐喊助威,助力引领海派文化研究,弘扬上海城市精神、传承海派文化,同时也为面向2035年上海打造世界卓越城市助力。 br/ 丛刊借鉴《掌故》《万象》出版思路,立足 海派 博大精深的文化大背景,进一步彰显 三个文化 魅力,以研究、传承、弘扬海派文化为宗旨,以更加综合的视角对以近现代文化(文史)进行独特视角解读。内容既有对早期发生在上海的往事掌故展现,也有早期珍贵报刊拾遗,或者对影像的深度解读,或者关于名家的口述访谈,也有部分近代史料的披露,或者对当代文化的思考等。内容原则上以名家撰写为主,靠内容取胜,文章必须为 首发 ,雅俗共赏;弱化政治色彩,强化学术传承,走 高级科普 之路。努
五岭以南,素称岭南,岭南文化即岭南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绵长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偏处一隅,岭南文化在秦汉以前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秦汉以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以至近代,域外文化不断传入,西学东渐,岭南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东西方文明的开路先锋,涌现出了如陈白沙、梁廷枏、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时代的佼佼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岭南再一次成为试验田和桥头堡,在全国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