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线,尽显古都壮美的空间秩序 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第一次系统梳理北京中轴线多个遗产点及其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秉承历史演进与文明传承的视角,书写北京中轴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交集,以物言人,以物言技,以古言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之中,让读者漫步在北京中轴线之时,充分感受那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名城之美。
《荆楚风华:天门传》是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一带一路,万水千山 系列丛书的重要读本之一。 天门,古称竟陵,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和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本书尝试以史家的视角、作家的笔调,让人们沿着历史的轴线,了解天门的前世今生,文字质朴又饱含深情,语言平实又不乏豪言壮语,为我们记录和展示了天门这座城市的精神与底蕴,气质与灵魂,也书写了天门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一部优秀的城市传记是天门城市的需要,也是天门人的需要。本书向世界讲述天门故事,讲述中国故事,是用图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实践。
330张彩绘《山海经》帛画,通过摄影和后期,结合原经文展开图说,展示了整体设计精美的异域风情的山海经图画,神兽和事物名称全部配有拼音。
《打开重庆》是一部以重庆为主题的纸艺设计立体书。全书选取山城全景、洪崖洞、磁器口古镇、解放碑、洞子火锅、李子坝与来福士以及四川美术学院7处经典地标场景,用惊喜有趣的互动式立体结构还原重庆真实城市场景,形成以重庆为展示对象的3D立体城市文化书,给读者以全新的阅读体验,开启一场对重庆的探索之旅。 《打开重庆》一书不仅有对经典景点、特色建筑的介绍,还着重表现出了重庆的 山城 特色,采用 大场景 小细节 的方式,宏观勾勒层层叠叠的城市场景,微观融入防空洞、变脸、麻辣火锅等重庆符号,用艺术真实还原重庆的历史与文化之美。
《澳门弹起》是第一本以立体书形式呈现澳门世界遗产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创意之作。全书包含八个立体场景,包括妈阁庙、大三巴、龙环葡韵等最具代表性的澳门历史文化景点,每个立体场景页面后都配有该景点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庆介绍。 本书创作团队精心选材,将历史、建筑、人物、故事和文化五大元素以主题串联起来,使读者在趣味阅读中发现澳门之美。当中,既有重大历史事件,又有人物故事;既有文物建筑,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中华传统文化,又有西方文明;既有历史城区,又有离岛风貌 可谓绚丽多姿! 以小见大,小中见美是本书的要旨。透过精美的手绘插画和趣致的立体结构,多角度演绎澳门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的深厚人文底蕴及旺盛的生命力,带领青少年读者推开历史的厚重大门,穿越百年时空,游走澳门大街小巷,探寻
本书通过对乐山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从整体上勾勒出乐山古城的地理状况与历史脉络,并从城墙营建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城市中政治建筑与民居的布局反映城市的主要功能,从城市信仰空间来探讨何为“乐山人”,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变化探讨乐山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书从城址移动、城墙建毁、坊市聚散、街巷变化、祠庙兴废、庭楼增减等关联了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发展,以乐山这座内陆古城的生命历程折射了中国传统城市的兴衰。
为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杭州的精神气象,讲好杭州故事,《杭州韵味(英文版)》从多位名家的视角,通过 勇立潮头 创新魅力 钱塘记忆 诗书画印 禅茶一味 爱在杭州 6大篇章,以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介绍杭州的自然山川、历史故事、文化遗产、科技发明、文化名人、饮食生活,以及走在时代前列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既描绘杭州灿烂历史文化的底色,又展望近年来杭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集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及创新成果,充分彰显杭州历史名城、创新之城的品质,对于中国文化 走出去 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本书邀请专业翻译团队进行翻译,译文既通俗易懂,又保留了中文的美感,很好地诠释了杭州的独特 韵味 。
《江南印记》是“江南文化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撷取不同历史时期蕞具代表性的印章作品及印人,勾勒两千余年间印章篆刻艺术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通过阐述一枚枚印章背后的故事,剖析印人和印主之间的交往,找寻推动印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还原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各章所论,或偏重对不同篆刻流派的介绍,或讲述具体印章的来龙去脉,或涉及印人的人生经历,或揭示印章制作的背后故事,从不同视角呈现蔚为大观的印章艺术。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希望由印及人、及事,以一种更有温度、更具重现感的视角切入印史,捕捉印章艺术发展的浩瀚银河中那些闪亮的星辰,更真切地触摸它们的光芒。”
郭因编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精)》内容介绍: 康熙六年(1667),清政府将原江南省一分为二,设立江苏、安徽两省,这是安徽建省之始。因安庆、徽州为当时安徽境内江北和江南 的两府,故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名省。又因境内古有皖国,并有皖山(天柱山)与皖水,故安徽简称为皖。 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却十分厚重,曾有“人文渊薮”之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将要展示的,就是这人文荟萃之地的“文化地图”。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靠前部系统探讨“东北渔猎文化”问题的学术新著。全书由绪论、余论,以及其他六个主体章节构成。本书在广泛收集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理论方
本书是继前几年出版的“河洛文化研究丛书”而推出的一本有关河洛文化与台湾地区的论文集,本书是也为今年的河洛文化靠前会议的召开而准备。文中搜集了几十篇有关河洛文化与台湾地区文化关系的论文,有的是从姓氏方面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开展的大范围网络线上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 次大规模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本书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对此进行探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关注教育技术演进、教学模式变革、教学改革转向等;实证研究方面,基于对学生、教师、教务人员的问卷调查,探讨我国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学系统建设、教学满意度情况、在线教学(学习)效果评估等
本书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深入的田野考察,系统梳理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渊源流变,并从技艺特征、风格样式、传承方式、留存状态、 非遗 价值、文化内涵以及与民俗活动的关联度等方面对其民俗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度阐发,清晰地勾勒出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赋存的区域特色和传承实态,总结了其流变特征和发展演变规律。同时,本书以区域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赋存为物质基础,结合武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生态特征和特色产业发展条件,以及各片区资源特色和文化产业开发实际,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探讨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认为以适度开发和转型再生为原则,走区域协同和联动发展的道路,通过产品创意研发、产品物用形态的再造与重塑、产品品类的创新、生产方式的创新、品牌
本书是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之一,本书为主要探讨、研究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之间关系的论文集,论文主要围绕河洛文化与闽台关系进行研究,包括姓氏文化的渊源、饮食文化、风俗、礼仪等方面关系的研究,参加人员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研究机构,还有一些海外人士,论文质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