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 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 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 的运河带来财富,从 天真正直 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 自诩为前世杭州人 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一直试图捕捉杭州的 城市性格 ,它底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 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 浮诞 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 偏安 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
作者以亲身所历讲述了他作为广州人在不同时期所遇的人、事、物,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以媒体人特有的敏感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紧紧联系广州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现象,讲述所亲历时代的各种社会思潮、衣食住行、各色人物、城市活动等,多维呈现广州这座城市的缤纷底色和作者对所居之城的热爱。28幅小林漫画,则从另途呈现了绘者的广州梦,却与文字殊途同归,共表热爱与欢欣。
1. 名家日记书信 新发现戏剧家、翻译家、藏书家宋春舫致报人、新闻学家戈公振信札共七封,极为罕见;作家、西洋艺术史和音乐史研究家的傅彦长日记今再续新篇,使现存的傅彦长20世纪30年代的日记完璧;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日记连续刊载,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社会业态的宝贵资料;出版家、作家、填词家陈蝶衣跌宕半生,新见赴港的陈蝶衣五首旧体诗,字里行间深蕴对膝下儿女的牵挂和思念,读来怅然。 2. 名家话题与人物丛谈 由作家巴金书信为线索,交代了巴金早年的文学创作轨迹;作者回忆早年跟随海派画家唐云学习绘画,分享了先生的一些不为人知轶闻趣事;家喻户晓的《今宵多珍重》出自凤三之手,他被黄霑誉为 中词西曲的高手 ,他到香港后的故事真不少;张爱玲与汪曾祺,两位同年出生的作家,一个 出名趁早 ,一个大器晚成,人生
这是一部关于闽南的文化随笔集,内容斑驳复杂,但着墨精彩,引人入胜。作者秉承学术通俗化、历史生活化的理念,从茶乡安溪 大树下 出发,拓迹闽南及台湾和东南亚等地闽南人族群生活的现场,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天地、神明、祖先和现实中的人,混居共存、多元和谐,调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对当下乡土中国的社会重构,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不无启迪。
本书以潮汕文化精神为主线,通过具体的故事,用哲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剖析潮汕人文精神的两重性,革新潮汕传统文化,为潮汕文化注入新精神。
桐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桐城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开华编*的《桐城文化八讲》包括“桐城派的源起”、“桐城三祖”、“姚门弟子”、“桐城派的中兴”、“曾门弟子”、“桐城派文章”、“桐城派与新学”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朋友讲述桐城派的发展演变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同时,客观分析桐城派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独特魅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桐城文化的思想精髓,加大宣传、出版力度是理论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2012年秋,《记忆·大连老街》面市,作者用饱蘸赤子之心的细腻笔触,再现了大连三十六条街区的前世今生,受到了热切的关注,一时之间,滨城掀起了“带着‘老街’读大连”的热潮。 读者的热情,不但使作者、编者感受到了大连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催生了自身的神圣责任感。三十六条街区并不是全部,还有更多故人故事遗落在老街深巷中,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褪色、被人遗忘。作者从自己历经八年走访、搜集的史料中,再度整理、撰写了五十多条老街百年来鲜为人知的故事,于是有了这部《记忆·大连老街(续)》。 两部合为一体,一幅充满着人文情怀、散发着记忆芳香的立体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你讲述属于一座城的厚重与奔放,苦难与坚强,平实与瑰丽……
陇关道,陕西关中西越陇山以达甘肃陇东的千年古道,因汉置陇关于陇山而得名。由汉而唐,无数出塞的商旅、戍边的士卒,以至取经的和尚、联姻的公主,皆走此道西去,西去他们未卜的前途。 十余年间,作者亦步亦趋他们的足迹,数次行走陇关道,往返边塞与田原。陇山依旧,陇山左右的百姓依旧劳作生息,久远的汉唐却成追忆,甚至孑遗的明清也渐消失。作者愿其得存于世,于是游历山川之余,寻访碑碣简籍,钩沉前尘旧事,西安的金胜寺、扶风的城隍庙、陇县的开元塔、天水的周公祠、陇西的威远楼、临洮的哥舒碑,以及那里或有或无的故人。 他们同付作者笔墨,他们共存作者此书,“以志岁月云”。
本书是上海电视台纪录片栏目《上海故事》的同名图书,是2018年出版的《上海故事 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的续篇。本书从该栏目2011年开办起的近400期节目中精选出30期,对节目进行故事化的改写,以反映上海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人文风貌。内容涵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回忆、手工技艺、中外名人在上海等几个板块,旨在展现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和上海人几十年的乡愁记忆,使之成为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精选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上千篇有关咖啡文化文章中百篇,让读者尤其是 咖啡爱好者 感受咖啡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涉及咖啡豆的来源,咖啡烹煮器具,咖啡烘焙方法,名人的咖啡情结,咖啡文化趣味等,感受时代文化变迁中的咖啡情怀,将时尚与经典怀旧完美结合,感受生活的美好多姿。精选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上千篇有关咖啡文化文章中百篇,让读者尤其是 咖啡爱好者 感受咖啡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涉及咖啡豆的来源,咖啡烹煮器具,咖啡烘焙方法,名人的咖啡情结,咖啡文化趣味等,感受时代文化变迁中的咖啡情怀,将时尚与经典怀旧完美结合,感受生活的美好多姿。
主编为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上海图书馆张伟研究馆员。此为以 海派 命名的雅俗共赏的海派文化专题研究刊物,以进一步为海派文化呐喊助威,助力引领海派文化研究,弘扬上海城市精神、传承海派文化,同时也为面向2035年上海打造世界卓越城市助力。 br/ 丛刊借鉴《掌故》《万象》出版思路,立足 海派 博大精深的文化大背景,进一步彰显 三个文化 魅力,以研究、传承、弘扬海派文化为宗旨,以更加综合的视角对以近现代文化(文史)进行独特视角解读。内容既有对早期发生在上海的往事掌故展现,也有早期珍贵报刊拾遗,或者对影像的深度解读,或者关于名家的口述访谈,也有部分近代史料的披露,或者对当代文化的思考等。内容原则上以名家撰写为主,靠内容取胜,文章必须为 首发 ,雅俗共赏;弱化政治色彩,强化学术传承,走 高级科普 之路。努
展读此书,武汉历史前进的脚步,宛如在画面之间穿行;文明演进的脉络,仿佛在字里行间延伸。历史建筑、工业遗址、革命旧址、名家故居、风貌街区,无不向每位读者传递着悠远凝重的城市历史,诠释着绚丽多彩的武汉文化。 该书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内容翔实,资料丰富,融历史性、指导性、权威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对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盘点,历史文化风貌的一次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一次梳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立足于客家乡村的普通农妇,通过文献和口述建构她们的身份,从世俗与信仰两方面来探讨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从多维角度,如家庭、经济、民俗、信仰、人生阶段等来探讨客家妇女的地位与文化生活,较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客家妇女的文化形象。全书的研究利用田野调查获得碑记、族谱、经书、科仪本等*手的民间文献与口述访谈资料,提供的资料很有成色。且描述细微,分析周到,克服了许多研究不够深入、曲解资料、割裂名称与语境关联等的局限。
在古代岭南文化中,广西铜鼓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两个铜鼓发源地之一,广西出土的铜鼓数量多、艺术精、分布广,*有代表性。它集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于一身,是诠释先民对自然、人生认识和理解的民族文化典籍。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铜鼓至今仍然在民间存在并发挥作用。这就是铜鼓与众不同的魅力。该书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负责统筹的 广西风物图志(*辑) 中的一本,是广西地方志办组织编写的一套图文并茂、反映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情图书。
本书所选录的只是自己这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行踪轨迹,而不是全部思想、学术、实践成果。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我已编成《滇云文化探微》文集,不久将同样由云南大学出版社予以出版。也就是说,这部《滇云文化实践录》只是《滇云文化探微》的副本。故而,其中内容驳杂,既有讲话发言、总结汇报、建言建议,又有行程、简报、安排等。它与《滇云文化探微》之间有一定的互补、互证价值,它们加在一起即可作为我在滇两年的全部工作生活实录。理论建树并不重要,拳拳赤子之心若能被故乡的亲人所知见,我就十分满意。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淮河文化是安徽的四大文化圈之一。淮河文化因基本上均在安徽淮河两岸,作为区域文化,是炎黄子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稿共分六章,介绍了淮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婚姻、服饰、丧葬、民间信仰和节庆等方面。本书稿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普及淮河流域文化的权威读本。
集市,是中国传统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河集市的发展,也是杭州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运河集市是运河不可或缺的一页。关于杭州运河集市的研究,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迄今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成果。近年来,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成就,这是许多热心的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譬如,长期研究塘栖历史的虞铭、研究临平方志的周如汉、研究湖墅文化的任轩等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方法上,以及区域的发展特色等方面,给笔者以诸多教益与启迪,也引起笔者的思考和探索的兴趣。在此要向为此事业作出贡献的前辈和同仁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与感谢。《杭州全书·运河(河道)丛书:杭州运河集市》正是在他们长期工作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主要参考文献要目及相关网站资料已在书末一一列出。 杭州运河集市独
作者1948年出生并成长于 中国第一侨乡 台山市北部水步镇的侨墟,生于斯长于斯,因此对岭南小镇有多年的生活经历,更有深厚的感情。本书包含两方面:一是小镇给童年作者打下的感性印记,包括小镇独特淳朴的风情民俗;二是对小镇故人、往事、风物的温馨回忆。全书文字活泼生动,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岭南小镇风土画卷。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它的古镇,不仅镌刻着自然、人文等因素的深深印记,更展现着当地从百越、俚嘹、到壮汉瑶苗等多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过程,和国内其他地方的古镇相比,是别具一格的。该书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负责统筹的 广西风物图志(*辑) 中的一本,是广西地方志办组织编写的一套图文并茂、反映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情图书。
通过介绍粤北历史地理概况、粤北古道的历史发展状况,阐述粤北古道与客家移民、少数民族的迁徙、商贸、宗教传播、书院、古村落文化等之间的历史联系,揭示了粤北古道的历史功能与现实价值,以及粤北古道的文化特质。全书史料宏富,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读者从中可以全面了解粤北古道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对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起到的重要的载体与沟通作用。
重庆方言,埋藏着重庆人的性格本色和地域文化。 干燥 的重庆脾气、 搁得平 的江湖豪气、 喜剧 式的百味生活 作者通过94个方言词条,用图画和故事,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重庆记忆,从而带我们走进这座热辣滚烫的奇妙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