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 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 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 的运河带来财富,从 天真正直 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 自诩为前世杭州人 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一直试图捕捉杭州的 城市性格 ,它底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 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 浮诞 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 偏安 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
历史进入了21世纪,文化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号角,提高文化的创新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形象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评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正是提升广东文化形象之举。在这一重要历史契机下,整理、挖掘、打造岭南文化名片,就显得尤为紧迫。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名片,是增强文化凝聚力的需要,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需要,是塑造文化形象力的需要,对于提升广东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琉璃厂杂记》记录了周肇祥于民国初年不辞辛劳、倾囊收购文物图书以及竭尽心力、从事考证鉴定的经历。涉及的北京文史范围甚广,包括政经、文化、文物、历史、教育、宗教、旅游、交通、人事暨社会风情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涉笔成趣。行踪所至,非但京城内外名胜古迹,并远涉津冀盘山,大有 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让人 的气概。其间又反映了与徐森玉、傅增湘等名人挚友的交往,世事沧桑,物换星移,书稿为后世留下了民国时期存留的名胜古迹的翔实调研资料。 原作楷书部分(1912 1916)曾出版,由朱家溍先生题写书名,史树青先生作序,赵珩、海波两位先生整理,在学术界、收藏界曾获得广泛好评。此次出版,增补了新发现的行草部分(1920 1928),由宋惕冰先生整理。
作者以亲身所历讲述了他作为广州人在不同时期所遇的人、事、物,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以媒体人特有的敏感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紧紧联系广州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现象,讲述所亲历时代的各种社会思潮、衣食住行、各色人物、城市活动等,多维呈现广州这座城市的缤纷底色和作者对所居之城的热爱。28幅小林漫画,则从另途呈现了绘者的广州梦,却与文字殊途同归,共表热爱与欢欣。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及改革开放前沿地,历史厚重磅礴,精神大度从容。进入新时代,广州勇立潮头逐浪前行,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奋力谱写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四个出新出彩 新篇章。 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品格,这是历史留给广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人文湾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从文学的视角读懂广州,乃至读懂粤港澳大湾区、读懂中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读懂广州 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通过历代名家的篇章,向读者娓娓解读广州的辉煌历史。 读懂广州 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围绕广州城市历史脉络,按照诗词、散文、小说、杂记四种体裁收录不同年代的名家名作。所选作品均以广州为背景,彰显历史、经济、民俗等
1. 名家日记书信 新发现戏剧家、翻译家、藏书家宋春舫致报人、新闻学家戈公振信札共七封,极为罕见;作家、西洋艺术史和音乐史研究家的傅彦长日记今再续新篇,使现存的傅彦长20世纪30年代的日记完璧;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日记连续刊载,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社会业态的宝贵资料;出版家、作家、填词家陈蝶衣跌宕半生,新见赴港的陈蝶衣五首旧体诗,字里行间深蕴对膝下儿女的牵挂和思念,读来怅然。 2. 名家话题与人物丛谈 由作家巴金书信为线索,交代了巴金早年的文学创作轨迹;作者回忆早年跟随海派画家唐云学习绘画,分享了先生的一些不为人知轶闻趣事;家喻户晓的《今宵多珍重》出自凤三之手,他被黄霑誉为 中词西曲的高手 ,他到香港后的故事真不少;张爱玲与汪曾祺,两位同年出生的作家,一个 出名趁早 ,一个大器晚成,人生
这是一份北京城大大小小千百条胡同的 履历 。详略不一。有的胡同故事多,字儿多,在历史上比较有地位,或者被保护得不错。有的胡同字儿少,可能只剩胡同名 也就是被拆掉或改掉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千条胡同的老城又可以有多少种讲述?不妨翻开这本充满知识、故事和情趣的《风雨晴雪走胡同》。作者是一位军事老记者,他用脚步丈量北京老城,从知名的砖塔胡同、南锣鼓巷,至各种不知名的、改了名或即将消失的细小胡同,将它们平凡或伟大的故事细细讲来。白描似的轻快利落的笔触,亲切随和,如同听作者边走边说。 在细数大人物伟业、回溯历史波澜、感怀胡同景况变迁的同时,顺便考察胡同里的院落、动物、植物、气象、废墟和犄角旮旯。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天候里,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人也一样。(扫内文
本书是何大齐先生 老北京风情 文字专栏的结集,也是一本老北京民俗风情画集。他依靠亲身经历,使用有趣诙谐的文字和精湛细腻的画艺,真实地记述并绘制了老北京人一年四季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全书大略以一年四季时光为顺序,从吃春饼开始,谈到面茶、豆汁儿、豌豆黄等老北京的食品,涉及修脚、擦皮鞋、锔锅锔碗等老北京的行当,回溯租小人书、接生、放话匣子、摇煤球等消失了的记忆,谈到清明扫墓、立夏称体重、中秋拜月等节庆习俗,全书在第二年的二月二龙抬头结束,每篇文字都有相应的民俗画供读者参照。作者的文字真挚诙谐,简朴典雅,在 快时代 细微平实地还原了为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的 慢生活 ,深情在焉。全书共收文184篇(其中48篇由木玉撰写,行文风格力求统一),一文一图(个别文章甚至配有多幅图片),精装全彩印刷。 老北
这是一部关于闽南的文化随笔集,内容斑驳复杂,但着墨精彩,引人入胜。作者秉承学术通俗化、历史生活化的理念,从茶乡安溪 大树下 出发,拓迹闽南及台湾和东南亚等地闽南人族群生活的现场,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天地、神明、祖先和现实中的人,混居共存、多元和谐,调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对当下乡土中国的社会重构,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不无启迪。
近代上海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上海见证着现代中国的成长。该书收录了近代上海的众多咖啡店相关文字,内容涵盖了咖啡店的由来以及相关趣味文化、名人情结、历史事件等,配有详细的近代上海咖啡地图,满足 咖啡文化 一代人的 咖啡情怀 ,也成为他们怀旧寻梦的指南。近代上海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上海见证着现代中国的成长。该书收录了近代上海的众多咖啡店相关文字,内容涵盖了咖啡店的由来以及相关趣味文化、名人情结、历史事件等,配有详细的近代上海咖啡地图,满足 咖啡文化 一代人的 咖啡情怀 ,也成为他们怀旧寻梦的指南。
本书以潮汕文化精神为主线,通过具体的故事,用哲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剖析潮汕人文精神的两重性,革新潮汕传统文化,为潮汕文化注入新精神。
桐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桐城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开华编*的《桐城文化八讲》包括“桐城派的源起”、“桐城三祖”、“姚门弟子”、“桐城派的中兴”、“曾门弟子”、“桐城派文章”、“桐城派与新学”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朋友讲述桐城派的发展演变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同时,客观分析桐城派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独特魅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桐城文化的思想精髓,加大宣传、出版力度是理论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中西合壁,土洋交汇,集防卫、居住于一体,融世界建筑艺术于一炉。开平碉楼这一中国乡土建巩中的另类,以卓尔不群的态势,鹤立岭南大地,规模庞大,风格各异,见证了几百年海外华侨、华人血泪史。也为中国建筑艺术史增添了乡土风味浓烈的一章。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2012年秋,《记忆·大连老街》面市,作者用饱蘸赤子之心的细腻笔触,再现了大连三十六条街区的前世今生,受到了热切的关注,一时之间,滨城掀起了“带着‘老街’读大连”的热潮。 读者的热情,不但使作者、编者感受到了大连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催生了自身的神圣责任感。三十六条街区并不是全部,还有更多故人故事遗落在老街深巷中,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褪色、被人遗忘。作者从自己历经八年走访、搜集的史料中,再度整理、撰写了五十多条老街百年来鲜为人知的故事,于是有了这部《记忆·大连老街(续)》。 两部合为一体,一幅充满着人文情怀、散发着记忆芳香的立体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你讲述属于一座城的厚重与奔放,苦难与坚强,平实与瑰丽……
330张彩绘《山海经》帛画,通过摄影和后期,结合原经文展开图说,展示了整体设计精美的异域风情的山海经图画,神兽和事物名称全部配有拼音。
文化传承需要文字规范化,尤其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更彰显重要。本书兼顾难字的不同难度和不同读者掌握上海话的程度差异,分类排列难词难字,以利适应不同读者的检索要求。书中的词条编排原则按照上海方言音序编排,另有按义类编排词语,便于读者正确查找。对上海话常见难词难字,进行追根溯源考证 本字 ;并尽可能列全上海方言中外来词即音译词,让音译词文字写法也标准化;另列 近年来常见错字订正表 ,并说明改正理由。以进一步规范文字用法,营造良好的文字文明使用氛围,从而让海派文化传承有序。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 小镇大事 名流屐痕 蜀地沧桑 街院遗迹 四大篇章。
陇关道,陕西关中西越陇山以达甘肃陇东的千年古道,因汉置陇关于陇山而得名。由汉而唐,无数出塞的商旅、戍边的士卒,以至取经的和尚、联姻的公主,皆走此道西去,西去他们未卜的前途。 十余年间,作者亦步亦趋他们的足迹,数次行走陇关道,往返边塞与田原。陇山依旧,陇山左右的百姓依旧劳作生息,久远的汉唐却成追忆,甚至孑遗的明清也渐消失。作者愿其得存于世,于是游历山川之余,寻访碑碣简籍,钩沉前尘旧事,西安的金胜寺、扶风的城隍庙、陇县的开元塔、天水的周公祠、陇西的威远楼、临洮的哥舒碑,以及那里或有或无的故人。 他们同付作者笔墨,他们共存作者此书,“以志岁月云”。
粤韵漫绘岭南风丛书 以富有传统国画特色的水墨漫画,配以独特书法书写的朗朗上口的歌谣,用全新的视角去感受、认识岭南传统文化。《广府风》:二十四幅漫画,二十四首歌谣,引领你走近*能代表岭南文化的广府民俗文化。它经过中原文化哺育,传袭着百越古族遗风,又闪烁着中西文化撞击的火花,开放、务实、又创新兼容。
粤韵漫绘岭南风丛书 以富有传统国画特色的水墨漫画,配以独特书法书写的朗朗上口的歌谣,用全新的视角去感受、认识岭南传统文化。《岁时谣》:二十四幅漫画,二十四首歌谣,描绘出岭南人独具特色的节气文化。在这里,你可以深深品味在二十四节气的周而复始中,岭南人顺应天时,在岭南这个四季本不分明的地方,活出自己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