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杂记》记录了周肇祥于民国初年不辞辛劳、倾囊收购文物图书以及竭尽心力、从事考证鉴定的经历。涉及的北京文史范围甚广,包括政经、文化、文物、历史、教育、宗教、旅游、交通、人事暨社会风情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涉笔成趣。行踪所至,非但京城内外名胜古迹,并远涉津冀盘山,大有 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让人 的气概。其间又反映了与徐森玉、傅增湘等名人挚友的交往,世事沧桑,物换星移,书稿为后世留下了民国时期存留的名胜古迹的翔实调研资料。 原作楷书部分(1912 1916)曾出版,由朱家溍先生题写书名,史树青先生作序,赵珩、海波两位先生整理,在学术界、收藏界曾获得广泛好评。此次出版,增补了新发现的行草部分(1920 1928),由宋惕冰先生整理。
这是一份北京城大大小小千百条胡同的 履历 。详略不一。有的胡同故事多,字儿多,在历史上比较有地位,或者被保护得不错。有的胡同字儿少,可能只剩胡同名 也就是被拆掉或改掉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千条胡同的老城又可以有多少种讲述?不妨翻开这本充满知识、故事和情趣的《风雨晴雪走胡同》。作者是一位军事老记者,他用脚步丈量北京老城,从知名的砖塔胡同、南锣鼓巷,至各种不知名的、改了名或即将消失的细小胡同,将它们平凡或伟大的故事细细讲来。白描似的轻快利落的笔触,亲切随和,如同听作者边走边说。 在细数大人物伟业、回溯历史波澜、感怀胡同景况变迁的同时,顺便考察胡同里的院落、动物、植物、气象、废墟和犄角旮旯。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天候里,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人也一样。(扫内文
本书是何大齐先生 老北京风情 文字专栏的结集,也是一本老北京民俗风情画集。他依靠亲身经历,使用有趣诙谐的文字和精湛细腻的画艺,真实地记述并绘制了老北京人一年四季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全书大略以一年四季时光为顺序,从吃春饼开始,谈到面茶、豆汁儿、豌豆黄等老北京的食品,涉及修脚、擦皮鞋、锔锅锔碗等老北京的行当,回溯租小人书、接生、放话匣子、摇煤球等消失了的记忆,谈到清明扫墓、立夏称体重、中秋拜月等节庆习俗,全书在第二年的二月二龙抬头结束,每篇文字都有相应的民俗画供读者参照。作者的文字真挚诙谐,简朴典雅,在 快时代 细微平实地还原了为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的 慢生活 ,深情在焉。全书共收文184篇(其中48篇由木玉撰写,行文风格力求统一),一文一图(个别文章甚至配有多幅图片),精装全彩印刷。 老北
《山河永定 石景山的故事》 围绕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六张文化名片 ,以邮差马爷爷从青年到老年送信路上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将石景山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串联起来,讲述石景山悠久多彩的时代故事,展现石景山 山水文城 的独特魅力,进一步释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传承。《山河永定 石景山的故事》 可供少年儿童及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爱好者阅读。
作者将钢笔画与北京胡同文化元素相结合,用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数十年前北京胡同生活的风情。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感丰富,追忆童年往事,诉说生活感悟;绘画功底扎实,技法娴熟,画风唯美、亲切,富有情趣。作者对故乡北京的深厚情感与眷恋,都融在老北京话的乡音和如临其境的画面里。
2017年2月、6月,*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做出重要指示。2017年2月,市委书记蔡奇就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工作做调查研究,强调要以高度历史使命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文化是通州主要的文化基因,运河文化精神是通州作家精神构建的母体。将当代通州作家作品的 人味 、运河文化的 水味 、城市副中心建设 通州味 有机融合是体现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必然趋势。书稿旨在通过以刘绍棠、王梓夫等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通州本土作家作品与大运河文化千丝万缕的 浸润 与 书写 、 丰富 与 重塑 、 传承 和 发展 的关系,从作家作品的文学视角发现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特征,深化 通州味 的挖掘和研究,拓展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领域,探索运河文化精神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背景下传承机制和对策。
宣武门外在明清一代便是人文荟萃的所在,邓云乡先生曾住右安门里仁街,确是个宣南人。本书稿虽名为“宣南”谭,实则是谈旧京文事的掌故风物,包括老北京的人物、风俗故事等。在作者娓娓道来的话语中,读者若身临其境,与故事中的人物秉烛夜谈。
这并非一本旅游攻略,而是探索这座城市文化秘境的指南。它能帮您了解每天走过的老街巷,每天擦肩的古建筑,流经这里的每一条河,都是千百年来的匠心打造。 这并非一本历史书,却链接了过去的故事与今天的生活。今天的繁华都市、时尚街区、文创天地、人潮涌动都能从过去、从城市初的模样中找到基因的印证。 打卡北京朝阳的文化密码,从本书穿越时空,勾连起过去与未来: 秦始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必经之路在这里 近代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这里 元明清三代漕运水系在这里 奠定朱棣定都北京的郑村坝之战发生在这里 成就新中国工业史的五大工业基地在这里 市场经济的开端,改革开放的个窗口在这里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这里 本书能帮助读者重新了解这座城和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用眼睛和想象力去重新发现,
这部长篇小说以充满京情、京味的笔触描写了生活在老北京城西南、胡同小院里的几户人家半个多世纪的喜怒哀乐。通过不同时期的一系列大事件引发的涉及道德、情感、信仰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反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社区的壁垒如何被打破,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及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市少数民族如何跨越自身文化和心理的障碍去适应社会的过程。以回族姑娘马秀琪历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考、商品经济大潮冲击,旧城改造失去往日家园,但怀揣理想,百折不挠,扎根民族文化的沃土,成长为有成就的民族学学者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秀琪和尹子轩坎坷传奇的爱情;与邻居各族姐妹情同手足、几十年守望相助的深情。通过对胡同生活,老北京人善良、勤奋、胸襟的细描与民族风情的深度刻画,展现北京多元文化的深厚底蕴、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的发展变
《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作者关于北京的文化随笔共计二十五篇。作者身为岭南人,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并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主持相关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北京读本”,指导北京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论文,游走于书斋与社会关怀之间,以诸多实际行动为依托,试图借由文人的情怀和底蕴、学者严谨扎实的治学功底,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
“古都遗韵”丛书系北京老画家历时数年、倾注大量心血的精品力作,图文并茂,适宜欣赏、借鉴和收藏。 丛书分四本:《回望古城》,再现清末和民国年代老北京四九城、城内牌楼和街道;《追忆百业》,画说老北京商铺、 的形象;《逝水胡同》,追忆北京老胡同原始风貌、市井生活、悠闲时光;《流年市井》,讲述老北京人的市井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 本书是其中的《流年市井》,由方砚编绘。
王雪莲编著的《北京西山八大水院》是《北京记忆丛书》之一。北京西山,是自然之山,更是历史之山、人文之山。自辽始,历代帝王不断地在京郊西山造园建寺,而金代章宗,更是一位很好喜爱山水的皇帝,他不仅仅满足于帝
上海市闵行区召稼楼是闵行区开展上海本土文化旅游休闲的重点区域,2015年召稼楼荷巷桥入选全国文明村镇,《乡间集镇(召稼楼荷巷桥)》作者张乃清以此为契机,从方方面面详细叙述这两个村镇的历史、文化、现状,可作为上海都市旅游度假的休闲读物。
北京八家名人故居包括宋庆龄故居、故居、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茅盾故居、老舍故居、徐悲鸿故居、梅兰芳故居。从2000年开始,北京的这八家名人故居联合起来,一起策划展览,并把展览送到国内和国外,成为首都博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精神,众多的文物古迹、美丽的风景名胜、多彩的古老民居以及神奇的掌故传说……岁月留给这座城市的是挥散不去的古韵幽幽。老北京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尽、品不够的厚书;本身就是一座丰厚的文化宝库,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值得我们令人去挖掘,去探寻,去解读: 明朝哪位皇帝差点被宫女勒死?大清皇帝为何会接连 后?北京四合院大门两侧的门墩有何用途?老北京 的鬼市指哪里?是谁敢对永乐大帝“求婚”说不字…… 这些一个个有趣的话题,都可以在这本《老北京的趣闻传说(续)》里一一找到答案。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续)》由徒步天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