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西南联大三部曲 分为《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先生之风:西南联大群英谱》《大师之大:西南联大风云记》三本,共百万余字,分别围绕联大师生的生活状况、学术研究、救国实践的主题,从不同侧面,详细讲述了20世纪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学生,是怎样在残酷的战争中坚守学者本心的故事。整套书涉及西南联大全部5个学院的269名大师、8000名学生,其视野绝不止局限于联大8年,而是将叙事跨度延伸至整个20世纪,更全面地展现每一个个人,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归宿。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是*本,讲述满是生活气息的联大故事。本书关注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趣事和吃穿住行状况,集中呈现有温度有情怀的生活细节,由此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幽微精神:在炮火的逼迫下,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师生是怎样艰苦跋涉来到昆明?在
《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中国近代史作品。这本书主要写的是 1840 年到现在我们国家的建设情况,并以此为主轴,穿插着写了中、美、俄三国斗法的趋势。本书试图告诉读者,我们国家能从 1840 年被英国狠揍一顿后,发展到现在逐渐走向昌盛的原因。
《亲历记:走向1949》包括:开国大典为何并非十月一日;宋庆龄到底是不是共产党员;毛家湾服务员披露林彪的家庭生活内幕;江青折腾我拍“样板电影”;迎取刘少奇主席骨灰纪实;张学良的中共党员身份考略;胡耀邦向我们三鞠躬。《亲历记:走向1949》是知名历史杂志《炎黄春秋》2000年—2009年十年所刊文章的精编集。《炎黄春秋》被誉为中国当代历史第一刊,自创刊以来,十年总订量已逾500万册,近几年来每期的订阅量高达10万册之多,在国内历史读者群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亲历记:走向1949》集中选取了《炎黄春秋》“亲历记”栏目里的精华篇目,这类文章都是当事人自己亲历、并且自己记录下的活生生的历史。《亲历记》分为两辑:《走向1949》和《1978纪事》,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之初到改革开放前后,所记录的内容偏重平凡人的视角,但也有对重大人
......
9787559601551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 部(2021版) 45 北京联合9787559601582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第2部(2021版) 45 北京联合9787559601575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第3部(2021版) 45 北京联合
《从乡愁到乡建——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是南京林业大学汪瑞霞教授所著的关于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和景观设计的专著,作为文化情感维度的“ 乡愁” 关涉了对人类整体性生存样式与发展前途的追问,尤其是对“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一种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的思辨、探寻与心理补偿。融社会、时间、媒介、功能四个维度于一体,分析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的“ 融合共生”,以期将全民普遍存在的怀旧与乡愁转化为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和凝聚性力量。“ 融情入景” 和“ 以景抒情”共同构成了江南村镇的记忆建构和景观生成,诠释了从“乡愁”到“乡建”的设计学转向。
\"“中国秘密社会”这个概念, 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时期,日本人平山周将对中国华南社会的考察报告出版,名为《中国秘密社会史》,这是 早把两大秘密团体——秘密教门和会党置于一起的著作。后来中国学术界引进“秘密社会”这个概念,把教门和会党合称为“秘密社会”或“秘密结社”。 从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来看,中国秘密社会可分为秘密教门和秘密会党两大系统。秘密教门是带有 性的秘密结社,以师徒传承的方式结成,以“弥勒救世”、“末劫说”和“无生老母”崇拜融合而成的“天盘三副”信仰,作为精神支柱和维系内部团结的纽带。以入教可以 获福或避劫免厄来吸引信众,要求徒众茹素食斋,诵经礼佛,但不要求信众脱离家庭,服饰同常人无异,故自称为“在家出家”。秘密会党是由历 的异姓结拜弟兄组织演化而来。这类组织
自20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70年代以来,“信任”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如何理解“信任”、设定信任,国学与不同学科均有过各式各样的定义、分类及相关讨论。本书立足于作者多年积累的“关系”研究所建立的“关系向度理论”,对中国社会信任的发生与运行轨迹进行了理论性的、历史性的和现实性的探索。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社会信任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脉络及运行特点。
书稿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沿着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思维逻辑,从不同的文化传统镜像出发,对“文化自信”作语义-精神形态的阐释;第二部分沿着“自信是自卑和自负之间的中道”“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卑和文化自信之间的中道”的思维理路,对“文化自信”价值-精神形态的诠解,阐发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的深层次诱因,阐明克服或者走出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进而走向文化自信的逻辑迭演;第三、第四部分沿着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原则,自然区分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精神形态”和“中国文化自信的现实精神形态”两个部分,史实结合,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我国特别是近代以来文化自信作简要的历史回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或三大来源视角出发,构设新时代重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进路。
\"本书以刑法正当防卫制度在 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研讨对象,综合该制度在学说发展 的应然之义和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实然之义,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正本清源,旨在为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建制和司法裁判提供理论参考。 本书在注重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国外理论与制度,通过全面评析正当防卫权利之本,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法理依据,突出理论性;以“ 机会说”充实正当防卫的防卫时机,区别于主流判断标准,表明创新性;引入大量 司法机关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归纳出其中蕴含的裁判规则,并阐明背后的法理,彰显实践性。 本书适合法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法科学生研究选用,以及法律职业从业者在司法实务中参考。\"
李红涛、黄顺铭著的《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 )(精)》是一部研究 集体记忆的著作。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 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 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作者马振犊使用英国国家档案馆“二战”时期中英特务合作档、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宋子文档、台湾“大溪档案”,以及大陆多家档案机构珍藏的有关史料,历时十载,潜心钻研,于《国民党特务活动史(修订本)》中披露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谜底。 《国民党特务活动史(修订本)》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