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大、清华是家喻户晓的高等学府。北大,起步于戊戌变法中改革派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在20世纪20年代,它汇聚了中国几乎整个知识分子精英群体。 北大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某种精神。清华,*初是用庚子赔款建成的留美预备学校,经过历代校长的抗争和建设,终成独立大学。清华贯彻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具备自然、社会、人文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可以说,自清末建校以来,这两所大学就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塑造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本书从北大红楼、清华工字厅开始讲述,涉及民国时期的学生运动,全面抗战时期风雨飘摇的西南联,内战时期各方势力的博弈,故事中有大师,有学子。无论在什么时期,北大和清华的学人都以其洞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为国家的生存与民族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本书是一部讲述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理论的学术著作。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始终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政治文明演化的资源,为此,本书试图基于经典文本,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对中国轴心时代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予以重新梳理,主要着眼于两个层次:一是文本解读本身,包括儒法道三家的问题意识、理论解释、政治解决方案和理想社会模型;二是儒法道三家政治理论的逻辑反思,包括它们的基本人性假设、个体群体关系假设、可能的理论优势。
书稿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沿着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思维逻辑,从不同的文化传统镜像出发,对“文化自信”作语义-精神形态的阐释;第二部分沿着“自信是自卑和自负之间的中道”“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卑和文化自信之间的中道”的思维理路,对“文化自信”价值-精神形态的诠解,阐发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的深层次诱因,阐明克服或者走出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进而走向文化自信的逻辑迭演;第三、第四部分沿着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原则,自然区分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精神形态”和“中国文化自信的现实精神形态”两个部分,史实结合,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我国特别是近代以来文化自信作简要的历史回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或三大来源视角出发,构设新时代重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进路。
......
根据中宣部《关于结集出版“纪录小康工程”系列丛书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由市 牵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等相关单位结合重庆实际,联合编撰了《纪录小康工程丛书·重庆卷》。本书是该丛书之一卷。 本书稿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以编年史的形式记录1949—2021年间重庆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关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战略举措、重大方针政策,突出了重庆市委、市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过程中的集体领导,清晰展现了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和成就。
......
新闻事业在上海已逾百年,初启之时,新闻从业人员皆为半路出家之人,清末各报主笔,皆延请斗方名士,诗词大家,吟风弄月,报章所见皆为文人之雅事雅趣。民初,受辛亥革命影响,南社文士齐聚沪滨,创办三民诸报,批评时政,风气为之一变,上海新闻界事业,蒸蒸日上,报人辈出,新闻记者孜孜竞进。沪上高校增设新闻科,培育新闻人才。孤岛时期,报业畸形发展,有报皆洋,无馆不西,报人生活,与前迥异有别。《报人外史》荟萃诸多报人生活细节,逸史珍闻,信笔挥洒,凡上海新闻界中人,如严独鹤、蔡钓徒、余大雄、钱华、朱惺公、李浩然、平襟亚、朱微雨、唐大郎、王小逸、蒋剑侯、顾执中、张若谷、黄寄萍、冯梦云、朱瘦竹、卢溢芳、易立人、王雪尘、张秋虫、胡憨珠、周天籁、谢啼红等,有记述价值者,皆逐篇描述,以此窥彼时新闻出版行
以往风险研究以大众媒体或政府专家为中心,忽略了公众的风险沟通参与。新媒体平台为了增加网民的黏着度与参与度,开发了在线评论功能。网民通过评论直接对风险议题与政策进行讨论,给政府提供常人的风险经验信息,且成为建构与定义风险的主体。本书以情境理论为框架,从公众参与角度出发,将网络在线评论行为视作网民在现实和网络情境中的实践,沿着“建构-情境-心理-行为”的路径阐述在线评论行为发生的机制,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情境与个体双角度进行了深入挖掘.
作为国内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本书叙述内容广泛,涵盖了中国自先秦两汉以迄当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涉及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和新闻传播学教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等各方面的内容,同时囊括 、香港、澳门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古代史论述尤为详尽,史料丰富详实;对网络传播的历史进行了专章论述。 本次修订突出了以下特点: 融会和吸纳了近30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 成果。 所记述的史实内容和相关数据的时间下限,截止于2014年3月。 章末附有学习思考题,书末开列了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学习时参考。
当代中国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探寻构建和维系社会秩序的路径。本文提出和论证社会治理秩序概念,基本理论目标是探寻社会治理秩序的生成机理,为以追求社会和谐有序为目标的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根本理论旨趣是探讨社会治理中的秩序生产逻辑,理论落脚点是面向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社会秩序理论建构。 本书定位为在社会哲学层面上建构一种透视社会秩序问题的中层理论,主要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和案例法相结合分析问题,力求把行动与结构、个体与整体、微观与宏观、事实与价值、逻辑研究与实证研究、共时态研究与历时态研究等多方面、多向度有机统一起来,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理论问题到具体路径,建构了一个关于社会治理秩序的有理论说服力的逻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