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 现代 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 根本性议程 或 建制议程 如何在19~20世纪的实际演变中跨越了革命、战争和危机等重大事件,*终形成了国家机制中政治控制压倒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的 特质 。本文认为,若以孔飞力的历史叙事为标杆,则中国革命固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正当性,革命所建立的国家却从来都面临着深刻的合法性挑战。但包括政治民主化推进在内的中国 现代性 的构建仍是可能的,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这方面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资源。而这一构建前行的必要条件则是如魏源、冯桂芬等近两个世纪前所言 广开言路 。
历史的选择是如何做出的?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历史背后的发展逻辑拥有超乎人们一般想象的复杂性。本书透过讲述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重要历史进程中一些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提供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视角,以点带面,带领读者重走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在历史深处提升读史境界。
本书作者搜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援华抗战的大量历史资料,经过整理,再现了1943 1945年抗战期间中美两国特工人员联手袭击日寇的联合行动,包括深入敌后,对敌监视,侦查截取情报,杀敌锄奸、爆破袭击等等。
同根相生,各历风雨的三朵金花;手足情深,惊世婚恋背后的分分合合;姐妹反目,政见殊途后的分道扬镳;似敌非友,剪不断的复杂骨肉情等。
这是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一块令人称奇的阵地。这里有血写的忠诚、过人的胆识、惊险的故事,这里笼罩着白色恐怖,有数不清的陷阱和危险。面对风云变幻的政局、扑朔迷离的斗争形势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处变不惊,巧妙周旋,不辱使命。他们冒着巨大风险乃至生命危险凝结成的这些文字或长或短,都是自身真实经历的体现。
上起袁世凯窃国,下至张学良易帜,中国处于北洋军阀黑暗与混乱的统治时期。短短十几年,内忧外患,国无宁日。府院闹剧、张勋复辟、通电下野满天飞,皖系、直系、奉系三大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本书梳理军阀混战,复盘北洋乱局,从历史细节中探寻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对今人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演化,大有裨益。
本书收集了原国民党将领亲自回忆 围剿 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文章数十篇,内容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闽浙赣边区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湘鄂西边区革命根据地,等等十三个边区革命根据地,并对 围剿 每个根据地的情况写了 综述 ,以便给读者一个概况,更易于阅读回忆录。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我们方知:揭开笼罩在刺杀宋子文案的神秘面纱,这起案中案到底有什么样的 巧中巧 错中错 ,致使国民党当局始终未能查明内幕?发生在旧中国黑暗统治下的马迭尔血案、顺天轮抢劫案、金都血案、永和金号惨案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 太多的谜案、悬案赋予历史谜一般的魅力,迷底的破解又给予人们太多的体悟。至今余音未绝的历史谜案、悬案到底有什么样的前因后果,相信在当事人的忆述和世人追本溯源的关注中将被一一破解。
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豪放派词人。本书为辛弃疾的传记小说,描写了他致力于恢复失地、统一中原大业,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一生,展现了他忠诚爱国的赤子之心和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战争为祸,自古至今从未改变。不幸受难的无辜人们如恒河沙数。这其中大部分只是化为了冰冷的数字,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留下他们的血泪记忆,提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为不使这些记忆也淡去,我们编选了自*次世界大战以来,发生在中华大地的战祸回忆,以为警钟和纪念。
战争从未改变,但是奔赴战场的人们和他们的信念,总有不同。当这些人们是为了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时,即使他们的身影转瞬间就被战火吞噬,他们所保护的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抗争于烽火狼烟中的永恒剪影。
本丛书调查历时10年。是目前国内*部大规模的细菌战专题田野调查报告和区域性战争灾难亲历者口述历史记录。这部聚焦平民百姓苦难的1943年家国记忆,是对 中国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家课题的补充和完善,为敌后根据地抗战史、战争灾害史、流行病史、战时农村社会史、经济史等研究提供了实证性的参考,具有重要的史料和人文价值。
一张旧照片,映出伊人昔年风华;一首爱情诗,混入多少酸甜苦辣。是名人们的爱情很精彩,还是众人们的目光移不开?总之,那些已成历史一部分的爱情故事,自诞生那时起,就注定不会褪色,成为长久留存的老底片,为人们带来感慨或者唏嘘。
新中国往事 丛书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我社重点图书项目,旨在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政治、经济、民生、基础建设、科技、考古、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多以亲历者讲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本卷为经济卷,涉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关于经济方面的重大政策变化,如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开发、金融改革等方面,时间跨度大,涵盖内容广,是一本了解新中国70年来经济发展巨变不可多得的好书。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很好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
......
刘仰东编著的《去趟民国(Ⅱ)》为《去趟民国》的续编。采用笔记体,为作者搜集改写的读书笔记,分门别类一则则列为长编,涉及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婚姻恋爱,吃喝玩乐,交际举止等。故可采用鲁迅“花边文学”之语,言之为花边历史,亦显出其八卦性质。
海内存知己,一份真挚的友情总是可遇不可求。而在激荡迅猛的时代潮流中,那些能迎风破浪前行的人们,他们与各自友人的相遇,是历史的奇迹,也是历史的必然。他们的友情,正如长年精心保存的老唱片,悠然而有韵味。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风流人物们并非历史的全部。唯有群星的衬托,才能对比出闪耀的明星。而还有一类人物,因缘际会中,他们或主动或顺势,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轨迹。正如星空中划过的流星,燃尽自己的能量,造出一道耀眼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