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南宋时期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由来和发展”、“元明清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及“20世纪中国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的学术史”三编,梳理了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与南宋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对影响南宋以来最高统治者、浙东学派、四库馆臣、近现代学者及其各类官私史籍和研究论著认识、评议王安石及其变法的价值取向,从政治因素、学术思想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等理论层面,做了详细的剖析和诠释。
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卜正民先生主编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已被数十所世界知名高校指定为中国通史课程教材。 丛书重磅集结卜正民、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等四位知名汉学家,倾十年之功,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近期新的西方汉学研究成果,打造出的一套面向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它叙述的起点自公元前221年,直至20世纪初期,涵盖中国古代2000多年兴衰历程,分为六个帝国时代——早期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大唐、儒家时代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下的元明帝国和成就斐然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两千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九五”国家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将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这一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表,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是对“夏商周断代工程”9大课题、44个专题研究的综合与总结,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的框架和结论的基础上编写修订而成,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和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和结题后的重要新进展。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 诺拉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动员120位作者,穷十年之功,编纂出版了由135篇论文组成的三部七卷、超过5600页的皇皇巨著 《记忆之场》。 与以往强调考索遗迹的历史研究不同,与法国 年鉴学派 倡导的 心性史 亦径庭有别,这部巨著旨在从文化-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探讨形塑法国国民意识的记忆之场。诺拉声言:记忆研究不是要复原或建构历史,也不是回忆过去的历史;而是探究关于过去的现在记忆;记忆在消失;与过去发生勾连的感情只残存于一些 场所 中。 《记忆之场》荣获法兰西学术院戈贝尔大奖,被选译为英、德、西、俄、日、韩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讨论历史与记忆问题的重要作品。 本次出版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涵盖了《记忆之场》原书第一卷《共和国》的所有内容。 第二卷收录了《皮埃尔 拉鲁斯的 大词典 》《拉维斯,民
《两宋烽烟录:第四卷十三世纪宋蒙(元)和战实录精》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四卷。自1234年宋蒙联军攻灭金朝,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败亡,宋、蒙(元)之间的战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本书以宋蒙(元)之和战为主线,旁及蒙古崛起、西夏灭亡、蒙古西征、宋蒙联盟灭金、蒙古汗位争夺等支线,全景式展现了十三世纪两大政权的军事对抗与政治博弈,既是对传统宋元战争叙事的深化与拓展,也是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的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等保皇派,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 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 百年忧虑 或 百年屈辱 的历史,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作者通过历时一年对全球范
本书是李学勤先生 的公开课讲稿,记录了2008年至2011年间先生所讲授的金文课程。本书介绍了商末至西周季年 大多数重要器物,所述内容构建了西周金文的知识框架,提供了西周金文的研究范式,指明了西周金文的研究方向,是考古类型学、二重证据法以及系联法综合运用的体现。 本书既可视为《西周铜器断代》和《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的延续,又可视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金文历谱》的补正,还可视为《史记。周本纪》的出土文献注本。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可作初入门径之用,又可为深入研究之资。
北宋吕氏家族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祖孙三代相继为相,相北宋太宗、真宗、仁宗、哲宗四朝,可谓中国历史上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次全面地呈现了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三人的行迹,突出针对性、关联性、全局性,切实把握 一主二辅 (以谱主行迹为主,以社会关系、环境影响为辅)的基本构架,呈现时代特质、个人价值,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风貌。彰显了北宋吕氏家族一门三相的人物特色,辨明了相关史事的真伪,内容简洁、翔实、客观,对于研究吕氏家族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掌握人口、征调赋役、管控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以唐代两税法承认客籍为标志,中国古代户籍的著录对象、编制原则乃至管理系统都发生了划阶段的重大变化。本书综合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融通简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在全面系统整理战国至唐代中期户籍文书的基础上,以专题形式对这一时期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化及其相应的社会结构变化进行实证考察和理论分析,并从简纸更替这一全新视角揭示中古时期伴随着书写材料的改变,国家行政制度和社会控制方式相应发生的重大变化。
本书通过对三星堆遗址陶器序列的完善和空间结构发展的分析,推测复原了三星堆“城长”的过程。此外,还通过对三星堆城市结构的还原、成都平原遗址分布和某些独特遗迹现象的分析,推测在三星堆甚至成都平原迈入文明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卜正民先生主编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已被数十所世界知名高校指定为中国通史课程教材。丛书重磅集结卜正民、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等四位知名汉
本书由绪论、方志的起源与发展、方志体例、方志编纂基础、志书各种体裁编写、诸志编纂探讨、方志的资料工作、方志功用与读志用志、旧志整理、方志续修、方志评论、地方志与地方年鉴和方志事业管理等13章组成,是一部既可用于方志学课程教学与方志编纂培训,又可服务于方志事业发展、推进方志学学科建设的论著。
......
2012年,乃先生诞生110周年的日子,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举办了“纪念陈乐素教授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缅怀这位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的前辈学者,会议于12月间在广州召开,会期两天,取得了圆满成功。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江门市档案局编写的《陈乐素先生诞生一百十周年纪念文集(上下)》所收,就是研讨会的主要论文。这些论文,充分反映了缅怀之谊,使我们深为感动,也是我们对陈乐素先生好的纪念。 《陈乐素先生诞生一百十周年纪念文集(上下)》对纪念陈乐素教授110周年诞辰会议的论文进行了精选,内容包括宋史、元金史、历史文献学等。
本书结合气候、地理、环境变化、历史、考古等多个学科知识,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游牧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特别是作为游牧和游牧经济发展的首要工具——马的驯养、马车的起源及发展历史,结合众多资料确定了游牧经济的起源地,游牧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的情况,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群在红铜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迁徙、商品的运输和贸易情况,中亚东西部和欧亚草原人群的相互关系。《BR》
本论文集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大史学丛刊 之一,是已故山东大学宋史名家范学辉教授的论文首次结集,其中包括数篇未刊稿。书稿主要从学术角度对宋代经济、政治、军事诸方面进行了探讨,多篇发表于史学重量级期刊,学界影响较大。
《宛如梦幻/ 宛如梦幻 三部曲》《宛如梦幻》是著名历史作家赤军的代表作,是一部日本通史,用小说家富有创意和豪情的文风,讲述日本从神话时代到明治维新数千年的变迁,其中战国风云部分尤其精彩,为本书亮点。本书书名 宛如梦幻 正是来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代枭雄织田信长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写成的和歌之名句。本选题为三册套装,内含《宛如梦幻:苇原露华》《宛如梦幻:战国风雨》《宛如梦幻:江户烟岚》三本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敦煌佛教文献残卷碎片进行缀合和研究。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作者普查了三万多个卷号的写本,发现了可新缀合的残卷近6500号2464组。每组缀合都是建立在对残卷内容、字迹、行款等方面比对分析的基础之上,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七万多号写本进行了全面普查,是一百多年来最的敦煌文献的家底摸排;第二,探索和总结出了系统的敦煌佛教写本的缀合程序和缀合方法;第三,对藏经洞文献的性质进行了深度探讨,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水平。
本书是以胶东地区过国为重点的研究东夷古字古国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考古发现的图像和文字资料,参考文献论著,考证了东夷古字古国的起源与发展;解读了甲骨文天干地支和在美国、墨西哥等地发现的中国商周之际的刻石文字;揭示了胶东地区过国从起源到消亡长达260多年的历史轨迹;对以往争议较大的禹夏、斟 、己、丰、薄姑、莱、来等国的历史和东夷首领伯益、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等历史人物身份,提出了新的见解。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可供学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也为人们寻根探原,了解东夷历史文化及其在美洲的传播开拓了新的视野。
本书收录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至2019年以来所著学术文章70余篇,类及蒙古史、元史、清史及历史地理、文献学、史料学等诸多领域。其中《成吉思汗生年考》《蒙古源流初探》《元朝对唐奴乌梁海及其周围地区的统治》《汪古部统治家族》《汪古的族源》《历代汪古部首领封王事迹》《藏文古史 红册》《蒙古与蒙古族的形成》《蒙元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张穆、李文田手迹考释》《元代文献辑佚中的问题》《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大蒙古国时期儒学机构和学官的设立》《新发现的点校本 元史 标点错误和失校》等,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刊物,在学术界产生过重要影响,资料性及研究性较强,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研究水平,具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