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吕思勉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研究,著作等身。他以史家的眼光,对各个主题予以通贯性的解说,多独到之见。让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全书以古鉴今,用通俗的行文,详细介绍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衣食、住行、婚姻、教育、实业、货币、财产、赋税、族制、政体、阶级、官制、选举、兵制、刑法、语文、学术、宗教等内容,分类专述文化现象,叙述中兼有议论,多有 石破惊天新理论 ,每多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文化史经典读物。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近代史,以极简的文字讲透了中国鸦片战争后近百年间历史的演变、文明的冲撞、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波澜壮阔、通透全面,却又简洁流畅、不偏不倚,学术价值极高。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林则徐到李鸿章,从洪秀全到孙中山,本书将鸦片战争后近百年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故事娓娓道来。书中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历史是一座经验的巨塔,时间在绵延无尽的过往岁月中,建立了这座高塔。想爬上这座古建筑的屋顶,并且从这样辽阔的视野中获得启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座巨塔没有电梯,但年轻的双腿雄壮有力,一定能够完成攀爬高塔的重责大任。我在此将打开那扇门的钥匙交给你们。等你们回来的时候,就会明白我心中的热诚究竟从何而来。 房龙是一位迷人的说故事高手,他讲的故事,幽默而生动,温暖而睿智,既有高屋建瓴的大视野,又有敏锐细致的小镜头,既有群体性气质和思维的展现,又有个人英雄行为的刻画。 房龙是一位很有魅力的向导,他引领子孙开启一次振奋人心、视野开阔独特的人类经验之旅,从 类人 祖先诞生之地出发,循着古巴比伦城的落日和希腊文明的曙光,走过罗马帝国的兴衰,穿过中世纪的黑暗与一战的残酷 摸清了世界演变的关键脉络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日本近200年现代化历程、了解日本现代历史的通识读物,作者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梳理了日本现代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恢宏叙述的同时,也细致反映了日本不同阶层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是一本全新解读现代日本史的通俗历史佳作。 *近200年,中日历史相互交织,关联甚大。而日本被称为中国 大门口的陌生人 ,除了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对日本历史,尤其是日本内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了解甚少。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未来的岁月里依然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民过去200年的现代化经验是个令人惊叹的故事。《现代日本史》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11年 3 11 大地震,是一部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200年近代化历程的通史著
《历史意识的维度》汇集了雷蒙 阿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写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两种历史:一种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另一种则是我们思索的历史。作者旨在清楚地说明有关历史知识的诸多问题,与有关历史中存在的那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试图通过参照当下时代的主要特征,来理解我们的历史意识。如果将《历史意识的维度》当作雷蒙 阿隆1938年博士论文《历史哲学导论》的延续的话,我们可以说,它实现了相对于这篇论文的转向。而阿隆对于历史学家的讨论也许构成了《历史意识的维度》一书zui有吸引力的方面,并在诸多方面预告了之后将要出版的《回忆录》。
各种形态的历史,都可能提供我们意想不到的资粮。古人每每希望在特定的事情上得到前史的启示,但除了期待历史帮助我们在特定事情上成功,同时也应强调,读史如何提升人们整体的心智能力——心量。
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卑,是怎样从落后状态乘时崛起,担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历史任务?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但他不是在传统北魏史的框架内,而是以北魏建国之前的代北时期为焦点、包括北魏时期的框架内,去探求拓跋部所体现的历史意义。他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中发育成长,并从此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珪用野蛮手段建立残酷悖伦的子贵母死制度,暴力离散母族、妻族部落组织,巩固了拓跋君权和北魏政权,把拓跋部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拓跋珪的野蛮手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遗症,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史诗中充满野性的历史素材如何裁剪成皇帝认可的体面的国史。北魏国史大狱之兴以及北魏史学不振,根源盖出于此。书中发表“猗卢之
中国如何成为中国?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国界,还是文化?刀剑划开疆界,衣食却互相流通;儒家、佛教、道教混合;民族融汇……这些原本散漫复杂的文化,如何逐渐汇流并形塑出一个叫“中国/华夏”的国家?今后,这一共同体还能吸引原来成员的后代,继续被认同为身心归属吗?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全书没有铺陈细节,没有繁琐论证,以大历史视野,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在全球化时代,如能审察自己的族群认同原则,就不会轻易被偏狭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方向。
本书介绍了情感史研究关注的主要领域,讨论了情感研究与有关权力、实践、社会和道德的历史研究的互动关系。作者通过梳理历史学科内部和其他学科有关情感研究的评论,指出了这一新的研究取向的重要性,并证明了情感史研究在史学研究实践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这项研究工作对我们理解人类的大脑运作的重要性和人类经历研究的意义。本书*章检视了情感史在历史书写中的位置,并点明了情感史研究在此之前一直被忽视的原因。第二章回顾了有关情感的语言的历史,即哪些语言表达了情感,以及关于这些词汇的讨论。第三章介绍了情感史的既有研究情况和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了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与权利、性别、社会阶层的关系,并考察了当人们的情感表达违背了期望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情况。第五章从生物史、身体史等角度阐述了情感史研究的跨学
《*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是 哈佛中国史 丛书的末卷。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非常重要的通俗佳作。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校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Lewis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 哈佛中国史 丛书的第四卷。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具决定性的断裂 北方士族靠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的 旧世界 ,在延续了几百年后*终在880 960年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的衰亡和士大夫阶级的出现,旧的治国之道被遗落。士大夫阶级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了科举考试,决心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的责任。他们在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汉朝是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大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寿命*长的帝国,是中华民族创造活力*为充沛、人性也较为高扬的时期。它和之前的秦帝国一起,开创并发展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像汉朝那样,至今还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这么大的影响,它的成就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是无法磨灭的。《这才是西汉史》主要讲述了刘邦建汉至王莽篡汉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故事。涵盖了西汉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冶铁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记录了西汉帝国的兴亡沧桑和为中国留下深刻烙印的辉煌的文化,全景再现中国古代军事帝国的勃兴与衰落。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 哈佛中国史 丛书的第五卷。知名汉学家卜正民别出心裁,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讲述元明帝国的发展与兴衰,凸显出这一时代的两大特征:蒙古征服后东亚大陆的新型政治秩序与环境变迁带来的社会生存困境,进而呈现出中国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同时,他还探讨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复杂性和商业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新颖的视角,精致的结构,久已被忽略的生动细节,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堪称近年来元明史领域令人耳目一新的史学佳作!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校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
《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勒高夫生前*后一部著作,是他对西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长期研究的成果。勒高夫用大量的史料不断地颠覆人们对中世纪的刻板印象。通过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关系的研究,勒高夫指出,直到18世纪中叶漫长的中世纪才结束。面对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性,尤其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当下,思考历史分期这一问题,就具有了新的意义。
17世纪30年代,法国外省小城卢丹发生了一系列中魔事件,中魔的大多是卢丹城内圣于尔叙勒会的修女,而本堂神父于尔班?格朗迪耶则逐渐被指为施魔者——他 终因此在1634年被送上火刑架。 怪事深深根植于社会之中,或许揭示的是 深刻的整体变化。卢丹城的中魔事件体现了中世纪价值观与当时已开始露头角的启蒙运动思想的冲突、科学与 的对抗。 在中魔事件前后,卢丹城像是成为了一个舞台,中魔者/驱魔者、医生/官员、被指控者/审判者等各种身份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抱着各种目的,使用各种话语,从不同立场和角度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法国思想家、历史学家米歇尔?德?塞尔托利用这些文献,将史料与史家的评述深度糅合,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历史书写方式完成这本书。本书是新文化史的一部名著,也是塞尔托作品中一部极富可读性
茅海建著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精)》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
府县佐贰官制度是明清地方治理的重要制度,不但关系到国家的政策指令如何落实到基层,也关系到正官与佐贰官之间的权力分配。百姓安否在府县,朝廷安否在府县,不但关系到地方社会治理,更关系到王朝的安危,其府县设官分职也是本着这个目的。明清府县佐贰官制度的发展变化,涉及到正佐辅助监督制与正官负责制,关注这两个制度的区别,分析其优长缺陷,探讨两种制度能否完美结合,得出一些有益启示,既是创新所在,也是研究的主要目的。正佐辅助监督固然可以减少决策上的失误,但也会影响到行政效率;正官负责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却也会导致权力失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但是明清统治者与思想家们所高度关注的,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不能够忽视的,也是本书稿特色和出版价值所在。
本书联系秦汉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将学界前辈的治学经验以及作者本人的研究心得,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力争从学术性和资料性两个方面,为读者开山铺路,起到学术指南的作用。此书对于青年读者了解秦汉史,进入秦汉史研究领域,有较为突出的参考价值。此次增订,主体部分原则上保留原状,主要在参考文献部分补充重要的著作及论文,以便读者索引之用。
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农业的肇兴,奠定了农耕文明在世界文明 长达7000年的 地位,对世界各地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自古为农耕之国,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制度变迁与技术变革为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涵盖农业起源与文明萌芽、重农思想与农耕社会、农学肇兴与近代转型等内容。同时,访谈组遍访当前农史研究的诸多重要学者,如王思明、萧正洪、樊志民、曹幸穗、曹树基、刘兴林、王建革、吴滔、倪根金等,介绍当前农史的治学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对未来学术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思考。并将中国农史研究重点书目加以梳理,以期为关注农业历史的读者提供一本既简明扼要,又可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的著作。
藩镇割据是中晚唐以后困扰唐廷一个多世纪的痼疾,但藩镇割据并不是藩镇研究的全部。本书涉及藩镇的形成及其存在条件、藩镇的类型及动乱的特点、藩镇与中央政治和财政上的互动等诸方面,基本勾画出唐代藩镇的真实面貌,对以往学术界忽略的或认识模糊的问题做了补充和澄清,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唐代藩镇研究代表作。
为什么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明绵延至今?其他文明历经了怎样的曲折?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对今日世界形成了哪些影响?东方文明以保守内敛著称,而西方文明却向外奔放,为何两者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从神话时代到工业时代,从古希腊文明到中国传统,武汉大学哲学系的赵林教授以宏观而长程的视角带领我们俯瞰世界历史的演进脉络,解析中西方文化形态和精神实质的更新迭代过程。神人同性的古希腊神话、注重道德教化的东方儒学、追求纯粹与救赎的基督教文化……赵教授从文明的起源故事中,为我们解读了人类开创文化、塑造历史的伟业。同时,他从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打开一个切口,热情洋溢地为我们呈现理解不同文明历史、重温我们文化根基的重要性。他认为,当我们从唯经济主义的躁动中开始意识到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开始
日本侵华战争使包括南京在内的很多地区成为沦陷区,沦陷区问题由此重要起来。早在1939年,就指出:“中国沦陷区问题,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生死问题。”本书在深入挖掘中日文史料的基础上,探究日本侵占南京时期的诸多罪行。具体而言,本书探讨了关于光华门战争遗迹、菊花台公园、日本纪元庆典、明孝陵祭典以及南京神社等课题,揭示了日本建构记忆与象征的政治活动及其欺瞒性。在强调侵华日军暴力性与罪恶性的同时,本书还注意到日本侵华战争中“软暴力”的一面,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日本侵华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