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清史专家林乾继《雍正十三年》之后,围绕 张居正改革 这一影响明中后期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铺陈开来的一部通俗历史叙事作品。 张居正是辅佐万历帝开创 万历新政 的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个性鲜明的改革家,更是彪炳史册名流千古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前后理政长达10年之久,其间,他整顿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经邦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开创 一条鞭法 。拯救朱明王朝于将倾之际,不仅延续了明代历史的命脉,更使得万历时期成为大明历史上十分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在波谲云诡、风云际会的明代官场中辗转腾挪,终得位极人臣;然而,一朝大权在握,他便开始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之徒,引得攀附权势者趋之若骛。权势欲促使其迈向了人生巅峰,也为其身后祸端埋下了重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 诺拉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动员120位作者,穷十年之功,编纂出版了由135篇论文组成的三部七卷、超过5600页的皇皇巨著 《记忆之场》。 与以往强调考索遗迹的历史研究不同,与法国 年鉴学派 倡导的 心性史 亦径庭有别,这部巨著旨在从文化-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探讨形塑法国国民意识的记忆之场。诺拉声言:记忆研究不是要复原或建构历史,也不是回忆过去的历史;而是探究关于过去的现在记忆;记忆在消失;与过去发生勾连的感情只残存于一些 场所 中。 《记忆之场》荣获法兰西学术院戈贝尔大奖,被选译为英、德、西、俄、日、韩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讨论历史与记忆问题的重要作品。 本次出版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涵盖了《记忆之场》原书第一卷《共和国》的所有内容。 第一卷卷收录了《记忆之场》导言和《共和国》中《三
《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是以当代历史哲学为主题的系列访谈。受访者是海登·怀特、弗兰克林·安克斯密特、阿瑟-丹托、耶尔恩·吕森、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等当代 原创性的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学者。在访谈中,十一位学者回顾并评论了自身的学术实践和当下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经历“后现代主义”的转向之后.当代历史哲学的丰富面貌。此书为来自各个学科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把握历史思想当代状况的生动、鲜活的文本,具有重要价值 。
《先秦社会形态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将宏观的社会形态和微观的历史考察紧密结合,对先秦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和社会权力三个重要方面进行专门论述,深入研究了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形态。全书共六章,分别为先秦时代社会形态的理论研究、先秦时代社会性质综论、先秦时代社会权力结构特色、夏商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若干问题、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及其变迁,解决了许多先秦史的疑难问题。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整个中国上古史,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易于认识历史的方法》共计十章,另含献辞和序言各一篇。 献辞和序言表达了作者对史学的看法,即为何作为法学从业者要特别关注史学。 章一至章四,作者界定史学并提出研读史学的方法。作者在章五提出他的地理气候理论,并明确指出,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显著的气候特点,地理气候特点影响民族国家的性格特征,这种民族性格会决定其适合的政体形式,从而决定民族的命运。 章六是全书重点,占三分之一篇幅。作者认为,历史中*有裨益的东西正是国家政体问题,国家政体形式取决于国家主权归属,因而顺理成章提出了让他流传千古的主权理论。 章七至章九主要意在驳斥对其理论不利的种种言论或厘清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 章十是作者的参考书目或为研读史学者罗列的书目清单。
在大量扎实的考古实践工作基础上,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 满天星斗 。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由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和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星围绕苏秉琦先生提出的 满天星斗 的解释模型,结合各自在哲学和人文面的学术知识专长,从苏秉琦先生众多研究成果中挑选出切合主题的精彩论著,为读者领略苏先生考古成就精华提供便利。通过编者的精心编排,在书中,苏秉琦先生的文章先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同时提纲挈领地梳理几大区系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道理,介绍划分和界定文化区系的考
《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全书列为历史与社会学文库丛书之一,分为商会篇、行会篇、商团篇。对于商会的研究,运用不同解释路径给予多维度分析,从组织或制度走向对相关群体和社会的剖析,对国民党发起商民运动及对商会进行的整顿改组进行了新论述;对于行会的研究,既探讨了传统行会在近代的演变,又重点考察了中国近代新型行业组织 同业公会的传统特色;对于商团的研究,主要利用了丰富的苏州商团档案,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苏州商团的特点、发展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作为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论 第3卷,《尼基阿斯和约与西西里远征》集中考察了从尼基阿斯和约(公元前421年)至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公元前413年)这段时期的历史。作者主要依据修昔底德史书,批判性地使用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普鲁塔克作品等古代史料,对这段时期内的军事与政治事务、特别是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指出尽管这段历史时期由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 尼基阿斯和平与西西里远征 构成,但这两个事件的性质是一样的,即无法令各方得到满意的和平终将失败。
在这本别开生面的访谈录中,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通过与九位 了“新史学”写作的学者的深入对话,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考察了所谓“新史学”的特性。在访谈中,阿萨·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罗伯特·达恩顿、卡洛·金兹堡、杰克·古迪、丹尼尔·罗什、昆廷·斯金纳、基思·托马斯和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其他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访谈者促使每一位历史学家说明他们的方法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思想轨迹,将历史学家们原本可能深藏不露的经历和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访谈为当代史学实践的可能性、问题和关注点提供了新的洞见。这样一部生动而予人启迪的著作,对于学生和研究者而言都具有吸引力。
......
本书搜集、整理并利用地方档案、调查报告、报刊杂志以及族谱、契约、仪式观察、口述访谈等民间文献,探讨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扣纸及其制作技艺的称名涵义、生产场地和工艺流程、产运销商品链与 外市场,分析玉扣纸核心产区的山乡自然条件、畲族与客家的族群关系、村落宗族与仪式联盟,以及近代玉扣纸业、现当代玉扣纸产业等纸史、纸业史、纸产区社会经济发展史相关议题,力图将玉扣纸生产及其传统制作技艺,置于山乡社会文化、 经济制度乃至 纸品市场中,重现玉扣纸本身及其产业、产乡自传统时期至当代的兴衰转型历程。
《荣格与中国文化》是中学西渐丛书的一种,中学西渐丛书的选题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等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从中理出“中”学渐次浸润、影响“西”学的脉络。本书分为六章及“引言”与“后记”。 章“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从荣格出生与成长中所接触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缘起,呈现荣格家中的中国气氛,以及荣格内心深处的中国意象,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从中国主流文化的几大支系出发,分析荣格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印记,探索荣格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学”的催化、启发和影响;第六章“爱诺思及荣格之后的发展”,呈现荣格及其学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与整合的持续努力,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荣格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回溯7000年前的城市起源,勾勒延续至今的城市发展史,以此揭开“什么造就了城市”的真正奥秘。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包括雅典、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威尼斯、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纽约、洛杉矶和上海,它们都是特定时代里作为贸易和文化焦点的大城市。 虽然是我们建造了城市,但城市却反过来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的生活——在 这一信息时代,这种影响甚至变得 加深刻。
从摩尼教的变种(包括各种“杂糅假说”),到反映排斥社会“异己”的“污名化标签”(白莲教并无“自我认同”的实体),尽管内涵矛盾,但这些观点却是目前学界关于白莲教的主流学说。民间史料的欠缺,推动作者转换视角,从逐村的社会历史调查入手,发掘、抢救濒临 毁灭的民间文书,开拓白莲教的“地方化”研究。本书是中国社会史领域具有典范意义的一部新著。作者曾经长期在华北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抢救出一批极为珍贵的黄天道文书。基于这批新发现的民间文书和传世历史文献,作者对黄天道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史实考辨,解决了此前悬而未决的黄天道祖师普明的原籍问题,重建了黄天道创教初期的教首经历、教义内涵以及 传承过程,揭示了学界 早期一种宝卷的丰富内涵及其与黄天道的深厚渊源。本书从地方视角出发,对官书档案、道内宝卷、民
本书是全面反映林志纯先生的学术成就精华,并折射中国世界上古史研究及中西古典学研究发展历程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后辈学人研究的基石,亦为中国世界上古史及中西古典学发展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本书为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着重论述古代文明世界的民主政治史,以公元前两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年为中心,论述中西古典民主政治史,集中反映了林志纯先生“魏晋封建说”、古代国家“从城邦到帝国”学说以及“中西古典学”理论体系。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我们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温度。同样,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历史书上的几个字、一段话、一个名字,他们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馒头大师用自己风趣的文字,将原本或许枯燥的历史,变得津津有味、活色生香。他的公号“馒头说”用每一篇客观而有温度的长文,挖掘历史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和细节,传播大量的历史知识,也看哭众多读者,汇聚了十几万的粉丝。 《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历史的温度2》 《历史的温度》续篇,靠前本书上市半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精)》中 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