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 诺拉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动员120位作者,穷十年之功,编纂出版了由135篇论文组成的三部七卷、超过5600页的皇皇巨著 《记忆之场》。 与以往强调考索遗迹的历史研究不同,与法国 年鉴学派 倡导的 心性史 亦径庭有别,这部巨著旨在从文化-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探讨形塑法国国民意识的记忆之场。诺拉声言:记忆研究不是要复原或建构历史,也不是回忆过去的历史;而是探究关于过去的现在记忆;记忆在消失;与过去发生勾连的感情只残存于一些 场所 中。 《记忆之场》荣获法兰西学术院戈贝尔大奖,被选译为英、德、西、俄、日、韩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讨论历史与记忆问题的重要作品。 本次出版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涵盖了《记忆之场》原书第一卷《共和国》的所有内容。 第一卷卷收录了《记忆之场》导言和《共和国》中《三
本书通过论述货币发展的历史沿革,从侧面呈现了历史的另一种风貌,揭橥历代兴衰的奥秘。书中附有精美的艺术图片,立体地展示了古人的世俗生活,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与价值。 本书亦是一本古钱币方面的专业书籍,书中囊括了历代纲目货币的清晰彩图,并附有详细的阐释,其中不乏诸多首次公开的考古发现与学术观点,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 权威名家推荐,次货币铸造的重要节点,500余幅货币彩图,详尽的图释,图文共赏, 货币里的中国史,透过钱眼看中国。
《甲申前夜·大晦》以明末为历史背景,以松锦战役中浮海逃回的辽东明军下级军官刘破虏在崇祯十六年冬天的一系列诡异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在明王朝行将就木的最后时光里,官员、军人、百姓在大灾、大疫、大战中的人生百态和命运浮沉。
该书是一部科学、系统反映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研究成果的大众普及读物。全书四色印制,彩图600余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内涵。全书从三星堆——文明的重现、神权政体与文明、神权政体的运作系统、古蜀文明与夏商文明和长江中游文明、古蜀文明与欧亚古文明、南方丝绸之路——古代中印交通与中国丝绸西传等方面对三星堆文明的农业、手工业、城市、交通、贸易等经济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并对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及其他地区的文明以至西亚古代文明进行了比较研究。本书将深奥的学术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既具有学术高度,又具有普及性的特点,以科学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表述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并对笼罩着三星堆文明的诸种未解之谜一一给予了妙趣横生的科学解释。
《先秦社会形态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将宏观的社会形态和微观的历史考察紧密结合,对先秦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和社会权力三个重要方面进行专门论述,深入研究了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形态。全书共六章,分别为先秦时代社会形态的理论研究、先秦时代社会性质综论、先秦时代社会权力结构特色、夏商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若干问题、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及其变迁,解决了许多先秦史的疑难问题。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整个中国上古史,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宋氏家族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历史乃至美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世纪上半叶,宋氏家族不仅在中国的政界、金融界、军界呼风唤雨,掌握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与经济脉搏,就连美国白宫的政策制定都与其有关。本书英文版出版之后,轰动全美。美国读者惊讶地发现,这一来自遥远东方的神秘家族竟然影响美国对华政策长达30年,就连《时代周刊》都曾是维护其家族形象的宣传工具。《宋氏家族》随后被翻译引进,畅销多国,影响之大连当时还在世的宋美龄都予以评论。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倾尽半生心血走访调查,将封存在美国国务院、联邦调查局等机构的绝密档案公之于众,由此颠覆了世人对宋氏家族的传统认知。书中以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这段影响中国命运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描写宋氏家族成员的成长与归宿,生动展现了这一家族如何左右了当时的中国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精)》中 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精)》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
贾雷德·戴蒙德和詹姆斯·A.罗宾逊主编的《历史的自然实验》,是一部采用多个学科的历史案例阐述如何采用“自然实验”科学地研究历史的著作。这本书所采用的历史案例涉及多个学科,特别是多个学科的交叉,通过不同学科的案例,阐明如何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该书的核心是“历史的自然实验”这种历史研究方法,但是也并非就方法而方法,而是给出了涵盖多种多样主题的历史研究成果,有文化人类学(波利尼西亚文化的演进)、社会学(移民社会的发展)、政治学(政治制度对银行体系发展的影响)、环境生态学(森林砍伐)、新政治经济学(奴隶贸易的经济后果、印度殖民地时期土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后果、法国大革命的经济后果)等。
日本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主张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以后一波强于一波,今天已泛滥成灾。日本自全世界*早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洞富雄先生,到今天仍在艰难抵抗的笠原十九司先生等不少学者,为追求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值得赞扬。但至今还没有对日本虚构派的观点做全面的清理。作者长年关注日本的相关动态、研读日本的相关史料,久已计划并已着手彻底廓清日本虚构派布下的层层迷雾,本书为计划中的*步成果。
本书内容是从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出发,对中国传统法律文明的现代转型进行阐释,并对其源流做了深入而有见地的探讨,展现中国法律的发展。全书分为七章,分别探讨礼制文明、刑制文明、法理念文明、法体系文明、契约文明、调解文明、司法文明,兼具现实与理论意义。
《易于认识历史的方法》共计十章,另含献辞和序言各一篇。 献辞和序言表达了作者对史学的看法,即为何作为法学从业者要特别关注史学。 章一至章四,作者界定史学并提出研读史学的方法。作者在章五提出他的地理气候理论,并明确指出,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显著的气候特点,地理气候特点影响民族国家的性格特征,这种民族性格会决定其适合的政体形式,从而决定民族的命运。 章六是全书重点,占三分之一篇幅。作者认为,历史中*有裨益的东西正是国家政体问题,国家政体形式取决于国家主权归属,因而顺理成章提出了让他流传千古的主权理论。 章七至章九主要意在驳斥对其理论不利的种种言论或厘清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 章十是作者的参考书目或为研读史学者罗列的书目清单。
《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全书列为历史与社会学文库丛书之一,分为商会篇、行会篇、商团篇。对于商会的研究,运用不同解释路径给予多维度分析,从组织或制度走向对相关群体和社会的剖析,对国民党发起商民运动及对商会进行的整顿改组进行了新论述;对于行会的研究,既探讨了传统行会在近代的演变,又重点考察了中国近代新型行业组织 同业公会的传统特色;对于商团的研究,主要利用了丰富的苏州商团档案,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苏州商团的特点、发展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本书所收的论文大抵集中在晚明到清初这一段,它们基本上与“明清思想的转型”这一个大论述息息相关,但是作者刻意挖掘前人所忽略的问题,故书中所处理的人物、材料、主题,不一定都落在一般熟习的论述范围之内。由它们可以看出整个“明清思想转型”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成份非常多元的历史现象,由心学到考证学的转变只是其中一端而已。本书所收文章大抵不只是就思想谈思想,而是尝试着将思想与其他历史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它们或为道德紧张感、或为知识社群的变动、或为时代心态、或为文人生活、或为地方社会、或为政治变动、或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等,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收在本书中的文章是一些新的尝试。 增订版新增新序和三篇长文,呈现了作者对于明清思想转型较为系统的思考。
《通鉴地理通释》共14卷,该书记述了《资治通鉴》所载地名的沿革异同、险要扼塞所在。首列历代州域,次列历代都邑,再次为十道山川和历代形势,参以历代名臣奏议。《通鉴地理通释》虽名与《资治通鉴》相关,但无论时间跨度还是内容,均超出《通鉴》范围, “虽题曰《通鉴》,实是泛考古今地理,不专释《通鉴》”(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实借《通鉴》表达贯通古今之意。全书征引博洽、考订详明,为研读《通鉴》和研究历史军事地理的重要参考著作。全书部头虽小,却是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军事地理学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著作,其史料、学术价值,历代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作为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论 第3卷,《尼基阿斯和约与西西里远征》集中考察了从尼基阿斯和约(公元前421年)至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公元前413年)这段时期的历史。作者主要依据修昔底德史书,批判性地使用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普鲁塔克作品等古代史料,对这段时期内的军事与政治事务、特别是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指出尽管这段历史时期由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 尼基阿斯和平与西西里远征 构成,但这两个事件的性质是一样的,即无法令各方得到满意的和平终将失败。
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了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从地缘政治的变动、财政金融体制和政治变革的角度,重新回答了“李约瑟之谜”——即“近代中国何以落伍”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理论与现实结合、政治与民众结合、财政金融制度与生产发展和民生结合,乃是中国复兴和中国道路的三个关键点。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诸如“官无封建、吏有封建”,“国家组织能力”,战争国债与资本主义体制,琉球及恰克图贸易对于中国发展的长远意义等,在党政干部、海内外学术界及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列2010年度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第一名(《新闻出版报》),并入选《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2010年度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革命的年代:1789—1848》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一部。 词汇经常是比文献更响亮的时代证言。1789年至1848年,“工业”“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统计学”“新闻出版”等词被发明出来,或者被赋予其现代意义。而这一切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动力就是所谓的“双元革命”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法国、美国的政治革命。前者在资本主义不断追求经济成长与全球扩张的带动下,创造了具有无限潜力的生产制度;后者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制度的主要模型。 霍布斯鲍姆在本书中紧紧扣住 “双元革命”在历史上的突破性角色来讲述现代社会的发端,并阐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希望帮助读者们理解世界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今天的面貌,而它又将走向何方。----------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时间地图:大
《碧鸡漫志》全书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历代歌曲,第一一部分品评北宋词人词作,第三部分考证唐以来一一十九个曲调的源流。对于该书,后世或谓其为词话,或谓其为音乐理论文献,则是仅执一端。在宋人的观念中,『词』始终是一种歌曲,这也是王灼提出『诗词同源』理论的前提。『诗』『词』皆为歌曲,故二者同源,开篇论『歌曲所起』,即点明了这了王旨。将可歌的『词』等同于可歌的『诗』,从『歌曲』论起,巧妙地避开了诗词二体的界限,也合理地将『诗教』理论引入到词学理论中。明确了这一点,对于称该书为杂着、漫记的説法则不辨自明了。全书内容看似庞杂,实则均是在『歌曲』的统摄之下,包括了歌曲应具备的『诗』『歌』『声』『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客观上保存了大量相关的文献史料,其价值不是单纯『词学论着
宋代是中国近世社会形成的关键时期,本书从“士族”与“民间信仰”两大范畴分析其中的juda变化。作者以宋代zui重要的大族“河南吕氏家族”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古门第大族没落、科举制度代兴后,宋代所形成的“新门阀”。作者从朝廷政治的起伏、科举制度对家势维持的异化等几方面,析论了宋代士族精英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情况;同时涉及近世社会中的妇女、儿童和科举教育等问题,让读者 加了解“从唐宋变革”到宋元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部分延续了作者过去对宋代巫觋信仰的研究,分别从研究方法、史料、新视角及新议题透视宋代的民间信仰。
《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认为,近现代中国先后产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即民国初年尝试的竞争型的 多党制 、国民党统治时期实行的 一党制 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型的 多党合作制 。全书以研究中国早期政党的产生为起点,以分析近代中国政党格局为基础,对此三种类型的政党制度的产生、演变历程及其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的角度,揭示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色,并对其完善路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研究视角新颖,建立起了纵横交织研究中国政党制度的模型和框架,呈现出历史学研究方法与政治学研究方法交相为用的特点;注重征引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出版的历史文献资料;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论述富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