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本书题作 周制与秦制 ,并不是狭义上 周代的制度 秦代的制度 ,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 周制 秦制 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近历史枢要。关于选择周制或是秦制,历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争论不休,在秦初、汉初、唐代、明清之际,论战尤其激烈。几千年来的政制实践中,呈现出二制起伏的现象,周制与秦制不断转变,代有轮替。不过,历代帝王术的基旨中,则是霸、王道杂用,儒表法里,阳儒阴法。该书对周制和秦制这两大制度文化遗产的优劣做了简要评述,主张摒弃周制和秦制的负面内容,鉴取其优秀可取之处,同时吸
《东晋门阀政治》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由费孝通先生主编,是中华民族形成史、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是当代中国民族研究的奠基性作品之一。书中提出的各民族平等,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形成的多元一体、是高一层次的民族实体等观点迄今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全书包括五个主要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及特点;第二章“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从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中华远古各部落集团、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分期、中华民族的结构、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等五个角度条分缕析,勾勒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第三章“民族称谓含义的演变及其内在联系”考察了“汉族”称谓如何从“汉人”演变而来,以及汉族与历史上各少数民族间的交融与涵化历程;第四
《宋会要》是宋代百科全书式的一座史料宝库。不仅研究宋史的人,而且想深入研究中国文史哲的人,都需要使用它。然而,《宋会要》的原本已荡然无存,从明《永乐大典》收录《宋会要》、清徐松从《大典》辑出《宋会要》,到现在影印通行的今本《宋会要辑稿》,这百余年间经历了多次变化。尽管如此,《宋会要辑稿》仍然是现存宋代史料中,内容丰富、价值的原始资料书。但它问题很多,编排之乱,错误之多,超过了其他各书。 陈智超以高度负责的探索精神,从调查收集材料入手,分析了从《宋会要》到《宋会要辑稿》的曲折发展历程,搞清了徐松整理的 原辑本 ,缪荃孙、屠寄整理的 广雅稿本 ,刘承幹请刘富曾、费有容整理的 嘉业堂清本 ,到影印的今本《宋会要辑稿》这一过程的来龙去脉。他又沿着这一过程的反方向 回到徐松的出发点,以60卷《
本书以 大唐气象 的呈现为旨趣,分别从制度、家庭和社会等领域对唐代历史和思想文化作了学理分析和文化价值论层面的阐释,提出了若干颇具新意的深刻见解,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合理内核。内容涉及唐代政治、经济、社会、家庭、信仰的方方面面。同时,作者还对唐代研究的前辈学者陈寅恪、雷海宗、杨志玖、胡如雷、唐长孺,以及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理路做了探究。
《清代御批案》以通俗的语言重现曲折的案情,再加上皇帝批示解析,不但可以了解历史概况,也可以通过细节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更可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清代皇帝批示的案件,即便是历史记载不全,其数量也相当可观。在众多的御批案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尽管这些案件可能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更有历史的局限,但对于读者了解历史,仍颇有助益。书中既有天理、国法、人情的交融,又有情理法的碰撞,更有皇帝的好恶和决断。身为皇帝,能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威之以法,将天理、国法、人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而实现明刑弼教、辟以止辟、刑期于无刑的目的。
《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是以当代历史哲学为主题的系列访谈。受访者是海登·怀特、弗兰克林·安克斯密特、阿瑟-丹托、耶尔恩·吕森、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等当代 原创性的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学者。在访谈中,十一位学者回顾并评论了自身的学术实践和当下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经历“后现代主义”的转向之后.当代历史哲学的丰富面貌。此书为来自各个学科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把握历史思想当代状况的生动、鲜活的文本,具有重要价值 。
日本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主张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以后一波强于一波,今天已泛滥成灾。日本自全世界*早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洞富雄先生,到今天仍在艰难抵抗的笠原十九司先生等不少学者,为追求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值得赞扬。但至今还没有对日本虚构派的观点做全面的清理。作者长年关注日本的相关动态、研读日本的相关史料,久已计划并已着手彻底廓清日本虚构派布下的层层迷雾,本书为计划中的*步成果。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錢穆先生全集,在臺灣經由錢賓四先生全集编輯委員會整理编輯而成,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錢賓四先生全集」為题出版。作為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籌劃引進的重要項目,這次出版,對原版本進行了重排新校,訂正文中體例、格式、標號、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誤。至於錢穆先生全集的內容以及錢賓四先生全集编輯委員會的注解說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贾雷德·戴蒙德和詹姆斯·A.罗宾逊主编的《历史的自然实验》,是一部采用多个学科的历史案例阐述如何采用“自然实验”科学地研究历史的著作。这本书所采用的历史案例涉及多个学科,特别是多个学科的交叉,通过不同学科的案例,阐明如何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该书的核心是“历史的自然实验”这种历史研究方法,但是也并非就方法而方法,而是给出了涵盖多种多样主题的历史研究成果,有文化人类学(波利尼西亚文化的演进)、社会学(移民社会的发展)、政治学(政治制度对银行体系发展的影响)、环境生态学(森林砍伐)、新政治经济学(奴隶贸易的经济后果、印度殖民地时期土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后果、法国大革命的经济后果)等。
本书搜集、整理并利用地方档案、调查报告、报刊杂志以及族谱、契约、仪式观察、口述访谈等民间文献,探讨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扣纸及其制作技艺的称名涵义、生产场地和工艺流程、产运销商品链与 外市场,分析玉扣纸核心产区的山乡自然条件、畲族与客家的族群关系、村落宗族与仪式联盟,以及近代玉扣纸业、现当代玉扣纸产业等纸史、纸业史、纸产区社会经济发展史相关议题,力图将玉扣纸生产及其传统制作技艺,置于山乡社会文化、 经济制度乃至 纸品市场中,重现玉扣纸本身及其产业、产乡自传统时期至当代的兴衰转型历程。
本书是一部比较详细阐述我国农业思想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书中不但对各阶段农业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而且还对历目前一些重要人物的农业思想进行了专门论述,从古至今,结构清晰,内容翔实,论述完整。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部分是对我国古代农业思想的整体研究,分朝代对中国古代重要人物的农业思想进行系统阐述,着重介绍了他们的农业思想、农业主张及其对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下编部分则着眼于中国现当代农业思想的关注和研究,将现当代农业思想放在数千年中国农业历史背景中进行梳理研究,使读者对数千年农业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古今农业发展得失有一个全面了解。书中具有较多新探索和新成果,颇具特色。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精)》中 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
宋氏家族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历史乃至美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世纪上半叶,宋氏家族不仅在中国的政界、金融界、军界呼风唤雨,掌握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与经济脉搏,就连美国白宫的政策制定都与其有关。本书英文版出版之后,轰动全美。美国读者惊讶地发现,这一来自遥远东方的神秘家族竟然影响美国对华政策长达30年,就连《时代周刊》都曾是维护其家族形象的宣传工具。《宋氏家族》随后被翻译引进,畅销多国,影响之大连当时还在世的宋美龄都予以评论。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倾尽半生心血走访调查,将封存在美国国务院、联邦调查局等机构的绝密档案公之于众,由此颠覆了世人对宋氏家族的传统认知。书中以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这段影响中国命运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描写宋氏家族成员的成长与归宿,生动展现了这一家族如何左右了当时的中国
如果我们将一个被双重边缘化的群体——农村妇女——作为考察的中心点,我们对中国革命会有什么样的理解呢?在《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一书中,贺萧(Gail Hershatter)探索了陕西农村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等革命年间的生活变迁史。通过对这些妇女生活史的叙述和富有洞见的分析,贺萧向我们展示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如何既带有地方性又具有个人色彩,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事、家务、政治行为、婚姻、分娩、育儿,甚至是她们的德行观。这些妇女从当下的制高点叙述自己的过去,她们强调了自己固有的美德、重要的功绩和深藏于心底的怨恨。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农村以及当下,她们的记忆能对我们说出什么样的、关于社会性别作为一条权力、差异和集体轴线的故事?通过展现这些记忆,贺萧有力地检视了社
本书以唐开元二十一年设置的十五道为基础,考证梳理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八十七个方镇的置废及其辖区变动情况,归纳方镇辖区变动的特点,分析方镇置废及辖区调整的原因,总结方镇辖区变动调整的历史作用。方镇辖区调整原则打破山河形便,呈现犬牙交错分布及跨州遥领的特点。方镇置废及辖区调整,缘于唐廷与地方利益的博弈及实力的较量,背后的主要动因是唐廷寻求各种措施实现对方镇的控制。唐廷通过肢解方镇、调整辖区的方式,使方镇势力均衡,彼此能相互牵制,实现与地方彼此均衡的状态,对于唐后期的存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五代和宋代解决方镇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中国历史上的商业常被 贬之曰末务 ,商人则被 贱之曰市侩 ,长期背负着锱铢必较、唯利是图的污名。及至近代,商人仍屡遭讥讽,被指责为 在商言商 ,对民族和国家存亡漠不关心。商人之真实面貌,被严重遮蔽而难以为今人所公允认知;商会的特点与作用,也难以为今人所知晓而得到应有之肯定。 本书之主旨,即在于依据史料,揆诸史实,拨开层层历史迷雾,帮助读者了解和认识近代商人与商会的客观真实面貌。诸如对商界 联合 、 爱国 、 政治 、 实业 论说之条分缕析,了解清末民初商人思想之重要变化及其影响;以近代商人对 辛亥 记忆的建构与阐释,分析其 民国 印象与政治、经济诉求;对 在商言商 的产生及其积极与消极影响的剖析,探讨近代商人的政治性格特征;对 钱业巨子 秦润卿之个案考察,再现上层商董在抗战期间的生活日常与爱国情
本书是全面反映林志纯先生的学术成就精华,并折射中国世界上古史研究及中西古典学研究发展历程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后辈学人研究的基石,亦为中国世界上古史及中西古典学发展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本书为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着重论述古代文明世界的民主政治史,以公元前两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年为中心,论述中西古典民主政治史,集中反映了林志纯先生“魏晋封建说”、古代国家“从城邦到帝国”学说以及“中西古典学”理论体系。
历史学家王笛经受了中国和西方两种学术体系的训练,因此他回望中国近代史以及看待世界历和人类史时,带有一种比较的、深邃的眼光,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他阅读广博,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到文学,这使得他的行文丰富而又好看。这本书,体现出了他对新文化史、微观史从接触到深入研究直到创作的过程,传达出他的民众史观。他介绍和评述了海登·怀特、罗伯特·达恩顿、费正清、卡洛·金斯堡、史景迁、林·亨特、孔飞力、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罗威廉等西方著名学者的思想和代表性著作。英雄史观和民众史观的区别是什么,怎样看待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怎样看待人类的文明史,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是什么等等问题,作者提供了自己新颖的、富有冲击力的、极有价值的见解。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