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本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也是第一本由纪检监察干部倾注心血、联系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而写就的读史感悟。 作者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12年—2014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多家媒体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作者巧妙地从古今历史,特别是明清治国、吏治等历史典故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 《中国历史的教训》有趣、有料,叙事流畅生动,见解独到深刻,传递廉政新思维正能量。
《史记》三十“世家”记录了哪些古代贵族的家族史?姜子牙果真是“偶遇”西伯侯姬昌?“三家分晋”有着怎样的前传?越王勾践破吴归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史记》还记了《论语》里看不到的哪些孔子事迹?得了天下的刘邦,如何应对四面八方的威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诉说着他怎样的工具人生?靠宫里姐妹上位的兄弟,怎样活出自己?汉武帝的兄弟侄儿,为何出了那么多奇葩?且跟陈正宏教授读《史记》“世家”,走近古代贵族的奇幻人生。“陈正宏讲《史记》系列”正是这样一套面向大众立体、全面讲解《史记》的导读书,共分四种:《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血缘:〈史记〉的世家》《众生:〈史记〉的列传》《绝唱:〈史记〉的史记》。本书是该系列第二种。
《虞恭公温彦博碑》是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十月立,在陕西醴泉县。碑正书,36行,行77字。额篆书4行16字,为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陵藏碑之一。此碑艺术价值极高,历代书家对此碑以极高的称赞,是为学欧书很好善本之一。吴小如临《虞恭公温彦博碑》,是其晚年的书法作品,是书法爱好者临摹之范本。
假如,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罗马;假如,拜占庭帝国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假如,拿破仑并未输掉那场决定性的战役;假如,萨拉热窝的那颗子弹没有打中它的目标;假如,那名想要成为画家的奥地利人如愿以偿地进了维也纳学院;假如,英国并未参与“一战”;假如,纳粹德国的军队占领了莫斯科;假如,阿尔·戈尔当选美国总统……这些命运的一点小“扭曲”,是否会带来撼动整个世界的后果?这些“假如”经常成为某种文字游戏的主题,或是某部科幻小说的背景,人们总是忍不住想象它们成真会如何,想象历史上的重大时刻都朝另一种方向发展,我们现在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便将焦点集中于这些“假如”,在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众多精彩的“虚拟历史”与“反事实叙事”,带给我们阅读与想象的双重乐趣。
京官,指的是在京城供职的官员,包括翰林院编检、科道和各部院司官共一千四百多人。一个典型的京官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们既讲求居处、冶游应酬,导致花费浩繁,又屡屡陷入特别贫困,甚至靠典质为生。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换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干脆离开北京。本书以清末著名清流官僚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为主要资料,详细梳理了李氏三十余年中的实际收入支出,并旁考他书,带读着窥见京官生活的真相,了解清季财政、社会、经济连锁性的症结所在。
这世上没有人能永远独占一片土地。重点在于尊重,只要不去破坏房子、历史遗迹、清真寺、教堂等种种先人遗产,只要不去亵渎这些山坡上的回忆,我觉得你和我都有权待在这里。我们摇摇欲坠的婚姻,本该在耶路撒冷这个新环境逐渐稳定,但这种新环境反倒开始映射出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种种冲突。成长于孟加拉国的利皮卡·佩拉汉,随其英国籍犹太人丈夫里欧搬进耶路撒冷――一个蕴含丰富文化、备受争议的神圣之地。面临新环境的冲击,两人婚姻一度岌岌可危。陷入矛盾难解“巴以冲突”中的佩拉汉,从个人经验出发,以婚姻生活为轴线,进而观看周遭,体认当地人们的对立与仇恨、矛盾与误解;记录下文化之冲突,生活之龃龉。失根的灵魂试图找到归属,在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交互激荡中,试图在这座繁复的城市里勾勒出和解与希望之图像。 《耶路撒冷
孙星衍,清 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少年时与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以文学见长,袁枚称他为“天下奇才”。于经史、文字、音训、诸子百家,皆通其义。辑刊《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堪称善本。著有《 集解》、《寰宇访碑录》、《孙氏家藏书目录内外篇》、《芳茂山人诗录》等多种文集。骈宇骞点校的这本《问字堂集岱南阁集》整理了其《问字堂集》和《岱南阁集》两部文集,并有注释。竖排、繁体排版。
《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英文初版出版于1986年,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初版。舒衡哲女士1979-1980年曾作为首批美国留学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当时她访问了时仍在世的“新青年一代的知识分子”:许德珩、俞平伯、叶圣陶、朱光潜、冯友兰、金岳霖、张申府和梁漱溟,也访问了诸多“五四”那一辈所教导出来的学生们、当时六十多岁的知识分子。在序言中,她后说:“我领悟到了我十年来始终未曾真正掌握的‘五四运动’的意义——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政治领导人和民众的脑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价是多么的高昂。”
城邦问题,不仅是西方古代社会和文化研究的主要课题,而且也是古代历史和古代政治研究的中心课题,*因其与哲学的古代含义及哲人在古代的命运有着天然的联系,不断引起我们的重新思考。 安德烈耶夫等著的这本《古代世界的城邦》中精心选译的13篇文章,汇集了上世纪80年代苏联史学界对城邦问题研究的**成果。《古代世界的城邦》内容涉及城邦问题的方方面面,既有城邦问题研究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城邦概念、城邦形式的普遍性和城邦的发展趋向问题这样的纵向研究,也包括城邦与帝国、城邦与城市、古希腊罗马城邦与东方(如古代也门、印度)城市**这样的横向比较研究。
《吴承恩谱传/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史文库》作者苏兴先生为研究明清小说的专业学者。本书是其作品《吴承恩年谱》与《吴承恩传略》的集合,为研究《西游记》、吴承恩的资料。 本书分为《吴承恩年谱》和《吴承恩传略》两大部分,对吴承恩生平经历进行了细致梳理,包括吴承恩的生卒年考证,《西游记》作者为何是吴承恩,吴承恩何时创作的《西游记》,其与友人如朱曰藩、李春芳等人的交往等诸多内容,资料详实丰富,观点新颖,充满趣味。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精)》介绍了,读中国历史, 贵通识。黄仁宇以专栏漫笔的形式,解读从先秦到元末的关键人物和时代转折,很多看来不合情理的事物,在长时期的眼光之下,拼合前因后果,都有其不得已之处,耐人寻味。中国是个大陆性格浓厚的 ,与西方和现代社会差别甚远,如何脱胎换骨,也是作者切问近思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書包含“道理”、“性命”、“德行”、“氣運”四部分,並另及一《補篇》。錢穆先生撰寫此書,意在拈出當時中國社會人人慣用、普遍流行的觀念與名詞,由此上溯到全部中國思想史,由淺入深,憑眾所共知共喻,闡述此諸觀念諸名詞之內在含義,及其流變沿革,相互會通,而藉以描述出中國傳統思想一大輪廓。 今先讲论题,即“道理”两字。道理两字,在中国社会,已变成一句普通的话。我们可以说,中国思想之主要论题,即在探讨道理。我们也可说,中国文化,乃是一个特别尊重道理的文化。中国历史,乃是一部向往于道理而前进的历史。中国社会,乃一 重视道理的社会。中国民族,乃一 重视道理的民族。因此中国人常把“道理”两字来批判。如说这是什么道理?道理何在?又如问,你讲不讲道理?这一句质问,在中国人讲来是很严重的。又如说大
当年明月著的这本《明朝那些事儿(新版第4部粉饰太平)》第四部上接第三部,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因此,本书主要讲述了朝廷的权力之争和边疆的抗倭斗争。 惊心动魄的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必将使您欲罢不能。
“中国”这个名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习用的,但是真正问起这个名词的含义,相信很多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随着对“中国”这个名词的思考,便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谁是东方?何谓“中华”?“中国”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 “汉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中国会否在亚洲中“消融”……著名学者葛兆光以一个身在“中国”的学人,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寻求如何既恪守中国立场,又打破了中国局限,在世界或亚洲的背景中重建有关“中国”的答案。 本书讨论的是学术意义上的历史,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现实。从有关“中国”、“亚洲”或者“世界”的认识的历史资料,包括中国和朝鲜、日本的历史资料中出发,把问题放在思想史脉络或学术史语境中去讨论,而不是从来自西方的“理论预设”下去倒着看
费正清堪称以西方的视角观察中国问题的拥有权威的学者,《美国与中国》是美国中国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三部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中美关系。本书被美国权威杂志《外交》誉为20世纪伟大的书之一,曾在西方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一本严肃的史学专著成为难得的极具可读性的历史文化佳作。对于历史学家,它是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以捉摸而又颇具影响的情感呼应。本书自1948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内容不断增补,这个译本是根据1983年的第四版翻译的。
张西堂著的《穀梁真伪攷》對《穀梁傳》進行考證。《毂梁傳》是用語錄體和對話體的方式來註解如家經典《春秋》,而本書則對《穀梁傳》本身進行分析研究,主要涉及《穀梁傳》的產生時間、主要內容、《毂梁傳》與《公羊傳》之異同等一系列歷來在研究者中颇有分歧的問題進行細緻的考據與論證。 本書適合對於中國傳統的儒家經典以及儒家思想感興趣的讀者、學習者和研究者參考與閱讀。
如果有一天,您一睁眼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唐朝――不要惊慌,来,拿起这本森林鹿著的《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 先过了语言关,学几句中古汉语、唐朝国骂;再混进官府食堂开开小灶,品茶喝酒。记住,像穿越小说中那样大大咧咧走在街上,随手拿出纹银几两是会悲剧的,本、暂住证一个也不能少。可随旅行团游览长安城最热门的五大景点,顺便逛逛青楼,看看马球,带上豹子去户外狩猎。更可入乡随俗,像个唐朝人一样过端午、春节、七夕情人节。想洋气一点也没问题,圣诞节唐朝就已有!运气好的话,还能受邀去别人家里做个客,唱K、跳舞,乐不思蜀,最后买套占地十亩限价房。 如果您是女士,这本指南能使您掌握长安最潮时尚衣饰。万一落地生根,嫁给唐朝人,也能了解婚礼细节,及婚后各种斗小三秘籍。 如果您有心混入政界,本书
森林鹿著的《唐朝定居指南》是《唐朝穿越指南》的姊妹篇。以浅显风趣的笔调,介绍唐人衣、食、住、行、语言、娱乐、宗教、节庆、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从细节出发,展现唐代(主要是初唐时期的长安)社会图景。这并不是一本穿越小说,意在告诉读者穿越到唐朝并定居于此,需要注意一些东西。书中提到“穿越”,是因为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是难以忍受时下流行的古代穿越剧中错漏百出的历史细节,以“穿越指南”作反讽调侃之意。作者假定一种情境,即作为现代人的读者,如果穿越到了唐朝,他们亲眼所见的真实唐人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