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53年马修 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的现代国家,日本不过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本睿智、优美而精简的书中,伊恩 布鲁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一直到美国接管及东京奥运。布鲁玛深刻地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并以独到和客观的视角解释日本如何经历这些戏剧性的巨变及伴随的战争与变革,*后从一个小小封闭的传统岛国一跃成为牵动东亚乃至世界的现代国家。
继往以开来,承古以强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如何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本书选录自先秦至近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文献五十六部(篇),精选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精华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既有最近出土不太为人所熟悉的珍贵文献,更有历代传诵不衰的传世名篇。注意突出哲学智慧,兼顾文史各个方面,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向读者介绍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帝国持续存在的君臣关系可细分为礼仪型与信-任型两类,后者亦是历史中 结构性的存在 ,围绕它反复出现的言行构成历史中*为活跃与能动的力量。本文以西汉为例,具体到每个皇帝统治考察围绕此关系产生的建立、维持、废止与重构的过程,解释了此关系长存的背景与动因、来源与根基,以及此关系所激发的君臣言行如何引领西汉历史。文中力图围绕日常互动中呈现的君臣关系,重返历史现场,捕捉当时人的不同感觉,重新梳理西汉历史。尝试从 关系过程 与 关系的关系 两个角度增加一种认识中国历史的新思路,为超越史学中碎片化的实证研究与抽象的结构分析及两者间的疏离与对立提供一种可能的出路。这是一项参照社会学、人类学展开的具体历史研究。
.
《大汗之国》(The Chan 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Minds)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仔细爬梳过欧西档案与文史群籍的历史资料,经过天孙巧手缝缀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精美的缂丝挂毯,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与互动,是多么的错综复杂,时常还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 史景迁作品系列: 《追寻现代中国》 《中国纵横》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太平天国》 《改变中国》 《曹寅与康熙》 《康熙》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王氏之死》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胡若
《历史意识的维度》汇集了雷蒙 阿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写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两种历史:一种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另一种则是我们思索的历史。作者旨在清楚地说明有关历史知识的诸多问题,与有关历史中存在的那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试图通过参照当下时代的主要特征,来理解我们的历史意识。如果将《历史意识的维度》当作雷蒙 阿隆1938年博士论文《历史哲学导论》的延续的话,我们可以说,它实现了相对于这篇论文的转向。而阿隆对于历史学家的讨论也许构成了《历史意识的维度》一书zui有吸引力的方面,并在诸多方面预告了之后将要出版的《回忆录》。
本书为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 丛书的一种,是一部世界史学术论文指南。借鉴前人和国际同行的通行做法,选取国内学者的10篇世界史领域成熟的代表性文章,并请作者为读者撰写导读性文字,介绍文章的选题缘由、写作思路、理论与方法等。这10篇文章涵盖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近现代史和当代史,从时间、空间、历史人物、制度文化等写作要素的角度来说,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思想方法、文献使用等方面为世界史研究者提供写作方法指引借鉴;在空间上本书也涉及了在当代历史学研究中的主要国家和区域。 本书的编撰表达了我们 以历史文献为基础 以问题意识为导向 以交叉学科理论为路径 以多元写作方法为指引 的历史写作主张和理念。在编排上,本书大体上依据时间为序,从古至今安排。这样的安排恰好又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本书以日志形式记述了18世纪一名叫胡若望的中国天主教徒在法国奇迹般的生活经历,并辅这一早期中外文化宗教交流的史事。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这个中国人的法兰西之旅充满艰辛手曲折,灵魂也备受煎熬,以致*后竟沦落到精神病院。本书再现了胡若望200多年前的奇遇,并试图对他的疑惑予以历史和文化的解释。 史景迁作品系列: 《追寻现代中国》 《中国纵横》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太平天国》 《改变中国》 《曹寅与康熙》 《康熙》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王氏之死》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胡若望的疑问》 《前朝梦忆》
《明清的戏曲》是日本学士院院士、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田仲一成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他凭借扎实细致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以明清以来戏曲如何表现江南地区特有的宗族社会的理念为视角,考察明清时期江南的演剧体系及其产生的戏曲作品,一方面试图揭示组织中的演剧空间的形成过程, 另一方面试图揭示成立于这种演剧空间基础上的明清传奇戏曲的特征。 他将戏曲的上演和流行作为明清宗族社会的表象,通过对社会环境和社会阶层的分析,对戏曲的发展做了社会构造论的把握,并在后半部分对代表性的戏曲进行了逐一的概述。此书可谓别具一格的明清戏曲断代史。从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鸟瞰明清戏曲的研究方法,也是对中国戏剧史研究具有启发性的 他山之石 。
本书是一本对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的通论性著作,以中国丝绸为线索,大致按照时间的顺序,对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丝绸贸易,特别是技术、纹样的传播,做了详细的阐述。书中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和鲜活的例证,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以丝绸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没有拘泥于众所周知的丝路故事,除了交代一些必要的历史背景外,把浓重的笔墨放在丝绸上面,因此别具一格。
《元大都的社会生活》一书,精炼史料,以简洁的篇幅介绍元大都的社会生活,既有皇宫生活的面面观,多民族文化融为一炉的皇宫、对喇嘛教(藏传佛教)对崇奉、 朝会与燕飨 、出巡上都 、游皇城 、狩猎与演武 、占卜与消灾祈福习俗 、帝后葬礼与祭祖等等,也有大都芸芸众生相,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展现了生动的元代大都社会生活的模样。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十篇。这些曾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现统摄在 学人与学风 这一主题下,文章间有机结合,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同时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学心得于其中,亦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是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学人及其学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获得恰如其分的整体判断和具体把握,并借鉴反思陈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学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同时,书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下学术生态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当下重指标、重名利的学术乱象。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先后于2014年9月1日、2015年8月24日发布公告,公布两批共900名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民政部公告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揭开局部抗战的序幕,到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涌现出一大批抗日英烈和众多英雄群体。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
本书结合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等多门学科,探索人类的起源、流徙,以及农业生产的出现,以至国家的形成,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跨越250万年的时空之旅。全书分成四部分:*部分向读者简要介绍了历史、文化、时空的基本概念,系统概括了人类史前时代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概要解释了人类及其他灵长目动物的起源和科学研究方法,其中涉及*富争议的现代人迁移路径问题,在这一点上作者赞成 非洲迁移理论 ;第三部分着重讨论了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农业的起源及其与现代世界的关系;第四部分针对西亚、非洲、南亚、东南亚、东亚和美洲的古代文明进行了广泛讨论。
本书介绍了情感史研究关注的主要领域,讨论了情感研究与有关权力、实践、社会和道德的历史研究的互动关系。作者通过梳理历史学科内部和其他学科有关情感研究的评论,指出了这一新的研究取向的重要性,并证明了情感史研究在史学研究实践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这项研究工作对我们理解人类的大脑运作的重要性和人类经历研究的意义。本书*章检视了情感史在历史书写中的位置,并点明了情感史研究在此之前一直被忽视的原因。第二章回顾了有关情感的语言的历史,即哪些语言表达了情感,以及关于这些词汇的讨论。第三章介绍了情感史的既有研究情况和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了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与权利、性别、社会阶层的关系,并考察了当人们的情感表达违背了期望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情况。第五章从生物史、身体史等角度阐述了情感史研究的跨学
本书是一部对张载关学及其发展演变加以介绍的概要性著作。全书分为关学的内涵、关学的成因、关学的历程、关学的特征、关学的价值和关学的未来等几个方面,既注重整体展现关学的发展历程,又着眼于细节,深入探讨关学的理论特征。全书语言质朴,文字简明,是一部适合初学者了解、学习关学的通俗性读物。 丛书 简介 : 关学文丛 是一套全方位、多角度介绍关学的学术著作,系统介绍了关学的本源根基、学脉传承、学术宗旨,全面展现了关学的核心思想、谱系发展及研究状况。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传播关学传统文化、展现关学学人的人格节操和精神风貌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从五千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透视中国,从历史现实相通的地理、民族、文化、社会、政治等特征要素解读中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依据和逻辑理路,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读者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真实、立体、全面地认识历史之中国与今日之中国,以期为构建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中国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更加扎实的文化滋养和学理支撑。
本书从灾害史与生态史的角度进行切入,分为六个专题对灾害与历史缠绕的 另一个中国 进行阐述。主要围绕的话题有:灾害作为不确定性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与历史记忆;神州大地、山水之间的生态环境变迁;历代王朝的救灾制度与慈善事业;作为历史借鉴的灾害史与生态史;等等。作者从事件及区域入手,如1942年河南大饥荒、1976年唐山大地震、1931年和1998年武汉的大洪水,2003年的 非典 疫情,以及2020年在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以新的视野分析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以此透视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发展,并在新冠疫情之下,对文明的 双相 ,以及后新冠时代的人类发展提出历史学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