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李学勤先生 的公开课讲稿,记录了2008年至2011年间先生所讲授的金文课程。本书介绍了商末至西周季年 大多数重要器物,所述内容构建了西周金文的知识框架,提供了西周金文的研究范式,指明了西周金文的研究方向,是考古类型学、二重证据法以及系联法综合运用的体现。 本书既可视为《西周铜器断代》和《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的延续,又可视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金文历谱》的补正,还可视为《史记。周本纪》的出土文献注本。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可作初入门径之用,又可为深入研究之资。
历史学家往往声称自己致力于摧毁神话,但自19世纪以来的民族历史所显示的则恰恰相反。这部作品比较了欧洲的民族历史学家如何处理事实与虚构间的对立关系,并展示了哪些叙事策略有助于成功书写民族历史。
《古人名字解诂》解释了上自先秦、下至清代的古人名字10330个,从数量和时代跨度上,都大大延伸和扩大了古人名字训诂之学。书中所揭示的名字训诂之学的体例、方法和相协方式,从清代王引之的“五体六例”,扩充到了二十二种,堪称名字训诂之学的继绝开新之作。
本书是李学勤先生 的公开课讲稿,记录了2008年至2011年间先生所讲授的金文课程。本书介绍了商末至西周季年 大多数重要器物,所述内容构建了西周金文的知识框架,提供了西周金文的研究范式,指明了西周金文的研究方向,是考古类型学、二重证据法以及系联法综合运用的体现。 本书既可视为《西周铜器断代》和《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的延续,又可视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金文历谱》的补正,还可视为《史记。周本纪》的出土文献注本。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可作初入门径之用,又可为深入研究之资。
本书以越南史学和史籍研究为准的,披览群书,抉隐显幽,首次勾勒出从黎文休《大越史记》至阮朝《钦定越史通监纲目》之间越南古代史学的发展主线及脉络;全面呈现了以《大越史记全书》为主的编年体通史和相关史籍的版本、史学特点、影响,以及各类史籍的相互承继和损益关系;深入探索了越南史学和中国史学的关系,并在具体的史籍专著中予以揭示。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特征。蒙古草原礼俗与传承千年的中原礼制剧烈碰撞,在元代国家祭祀中得以呈现。 《混一礼俗:元代国家祭祀研究》以蒙汉二元文化互动为主线,兼顾多元文化,注重多语言文献的发掘利用和文本批判,重建元朝祭祀礼制体系。全书十九章,厘为祭天、祭祖、国俗旧礼、岳镇海渎、天下通祀五篇,立体展现元代国家祭祀的形成与发展,重估元朝的礼制史地位,探索大一统背景下元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变通。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由日本学者水泽利忠著成,共一百三十卷,是对《史记会注考证》最全面的补充校订和总结性的研究成果。《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后对《史记》的大规模整理与研究,对文本注释和史事考辨有集大成之功,成果斐然。但其在资料蒐集、文字训诂、底本选择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便针对其不足而撰。水泽利忠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他以《史记会注考证》为底本,对《史记》正文及三家注进行了缜密的比勘和校订。该书补充大量《会注考证》没有采用的校雠资料,将中、日所藏《史记》古抄本及各种有代表性的刻本几乎全部囊括;并在书后附录了题为《史记之文献学的研究》的长文,对日本所藏《史记》古写本和刻本有详细的解说,对宋代以来的各种《史记》版本多有论述,澄清其系统和源流。此次整理,也将此文译
《唐代高层文官(精)--中华学术·有道/[马来]赖瑞和著》 唐代有五大类高层文官和使职——宰臣、词臣、史官、财臣及牧守,他们是唐代最接近皇帝皇权,最全面掌控国家财赋,以及在地方上治理百姓最重要的官员。高层的职事官,在唐代经历了“使职化”的过程,从普通的职事高官,演变成皇帝的特使。在这种体制下,皇权得以进一步扩张。本书通过个案分析,细致解读官员履历材料,探讨高层职事官在唐代经历的“使职化”过程, 阐释唐代高层文官复杂官衔的特征和深层意义,对唐代的政府架构及其权力运作方式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动态的理解,并且使读者深入体会唐代士人宦途沉浮的实态。
本书以嘉靖二十二年安岳县学教谕杨思震纂修的《保宁府志》十四卷本为底本,参以国家图书馆藏缩印胶卷进行比对,对嘉靖版《保宁府志》进行了全面整理校勘。是书对于保存和研究川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当地政府和文史研究者的重视。
北朝至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由分裂割据转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当时活跃在大漠南北和葱岭西东的原本操不同语言的部族、人物的发展轨迹,本质上来说是一部周边族群认同华夏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与这些部族及其建立的政治体密切相关的多文种多语种民族碑志材料,可以为我们研究这段民族交融的历史提供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在充分掌握非汉文史料基础上,“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把历史学、考古学研究地结合起来,从内外两面展现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本书内容包括:华夏称号“王”在古代北疆的行用;突厥“于都斤”崇拜之考索;后突厥汗国毗伽啜莫贺达干碑释读与研究;回鹘“日月光金”钱考;契丹祖源传说的产生及其与回鹘之关系考辨;葛儿罕称号考;黄头回纥源流考; 蒙古部“祖元皇帝”与
本书在利用中国历史研究院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史学研究、文献资料、学科评价、学术期刊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下,反映了2019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本书既是对2019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的全面分析,也是运用大数据对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同时,通过专家推荐和业内外评选,了解专业内外对史学研究热点、趋势的认知及异同,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宋初三先生”,一般特指北宋真宗、仁宗年间的安定先生胡瑗、泰山先生孙复、徂徕先生石介。因三人同为宋初儒学复兴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对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思想旨趣相同,故学界常将三人并列,尊称为“宋初三先生”。此次拟将三人传世著作加以整理,整体推出。具体来说,胡瑗的著作主要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皇祐新乐图记》及散见于他书征引的《中庸义》、春秋学等,孙复的著作主要有《春秋尊王发微》、《孙明复先生小集》及散见于他书征引的易学、诗文等,石介的著作主要有《徂徕石先生文集》及散见于他书征引的易学、春秋学、诗文等。所用版本,胡瑗的《周易口义》以康熙二十六年李振裕白石山房刻本为底本,以《四库》本为校本;《洪范口义》以嘉庆十三年张海鹏《墨海金壶》本为底本,以《四库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史学的研究取向发生了变化。年鉴学派史学家们放弃传统年鉴学派对经济、社会和变化的研究,不再支持总体史学,他们收编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把注意力转向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边缘和公认价值的负面上,如巫师、离经叛道者等边缘人,到了80年代更转向了视个人为研究主体,以政治、饮食、服装、日常语言、身体等为研究主题的新文化史。《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便是这次史学“文化转向”所影响的产物。
本辑《元史论丛》是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蔡美彪先生的纪念专号,收录了追思纪念文章以及元史专题研究论文30余篇。
《中国世界史年鉴》(2022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纂,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担任主编。本年鉴为具有综合性、文献性特征的年度资料性工具书,旨在反映国内世界史学科发展状况,展现中国世界史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成就,为学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信息。在年鉴编纂过程中坚持导向性、合法性、实效性、评价性、数字化五个原则。本年鉴分设12个栏目,分别是:“特稿”“2021年世界史研究综述”“科研课题的立项与结项”“著作、译著简介“论文观点摘编”“博士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及简介”“期刊、集刊动态”“全国性学术社团动态”“全国世界史主要科研和教学单位动态”“世界史学科大事记”“知名学者简介”“2021年度世界史论文索引”。其中,特稿、译著选介、全国性社团动态、主要科研和教学单位动态、博士论文及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由日本学者水泽利忠著成,共一百三十卷,是对《史记会注考证》 全面的补充校订和总结性的研究成果。《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后对《史记》的大规模整理与研究,对文本注释和史事考辨有集大成之功,成果斐然。但其在资料蒐集、文字训诂、底本选择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便针对其不足而撰。 水泽利忠是日本 汉学家,他以《史记会注考证》为底本,对《史记》正文及三家注进行了缜密的比勘和校订。该书补充大量《史记会注考证》没有采用的校雠资料,将中、日所藏《史记》古抄本及各种有代表性的刻本几乎全部囊括。书末附录了水泽利忠《 文献学研究》,这也是此部专著的 翻译。其对日本所藏《史记》古写本和刻本有详细的解说,对宋代以来的各种《史记》版本多有论述,澄清其系统和源流
本书为作者研究夏朝历史的论文集结,总计收录35篇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夏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论述夏朝在历史上的存在、夏代国家起源、“夏族”概念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关于夏的地域”提出夏朝分布地域主要在古河济之间,禹都阳城所在,以及相关“禹划九州”说的理解诸问题;第三部分“禹治洪水问题”,探讨有关大禹治水真相、《(??火)公盨》铭文,并对疑古派主张禹是天神而非人王的说法提出质疑;第四部分“有关理论研究”由十五篇文章组成,包括对中国古代政治组织的模式,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形成、标志、路径、社会形态等问题,以及国外人类学理论、“酋邦”概念进行的探讨。附录包括一篇访谈。该书是沈长云先生数十年夏史研究的总结,对夏代历史研究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续藏书》二十七卷,明李贽编著。是书为传记体史书,以官方记载和个人文集、家传、墓志铭、行状、笔记等为依据,重新编著而成,涵盖了明初至万历时期的重要人物。李贽将明代大臣分为开国名臣、逊国名臣、靖难功臣、内阁辅臣、勋封名臣、经济名臣、清正名臣、理学名臣、忠节名臣、孝义名臣、文学名臣、郡县名臣等十二类,每一类前有总评,部分传记末尾偶以“李贽曰”、“李秃翁曰”等形式加以细评。是书既是研究李贽思想的 手资料,又是研究明初至万历时期政治、历史的重要史料。
胡澱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史和古文字研究专家,有大量的古史和古文字研究成果,本书是胡澱咸先生对甲骨学及中国古文字学的系统研究,分为甲骨文的发现、甲骨学简介、甲骨断代、汉字的起源、汉字的使用、汉字的结构及其演变、中国文字发展述略、论通假、文字学研究什么、中国文字学中形而上学的批判、考释古文字的方法问题等十一个部分,史料翔实,论证严谨,具有较高的性和学术性。
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学界称之为“清华简”。清华简的内容多为早期的经史类典籍,其中除了可与《尚书》等传世古书对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则是已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见的佚篇,对于准确认识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国早期历史均有重要学术价值。清华简所带来的新知识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更新,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清华简中与商王及其名臣相关的六篇简文的英译、背景知识介绍、以及研究,包括一般称为“伊尹五篇”的《赤鸠之集汤之屋》、《尹至》、《尹诰》、《汤在啻门》、《汤处于汤丘》,以及《殷高宗问于三寿》。主要读者为海外从事早期中国研究的学者以及对中国古代文明有兴趣的一般读者
《经世大典》是元代文宗时期修纂的大型政书。大典八百八十卷,为君事四篇、臣事六篇,十篇之下又分一百三十类以上,分类记载了元朝自漠北兴起至文宗朝的帝王谱系、诏训,以及职官、礼乐、经济、军事、法律、匠作等典章制度,尤其是总结了元朝立国以来典制的 替演变,是元代典制之集大成者。明后期大典失传,清中叶以后才逐渐为学者重视,出现了一些辑佚和研究成果,然至今仍未有一部较全面的辑本。 《经世大典辑校》一书在前人辑佚、研究的基础上, 为全面地收录大典现存佚文, 限度地恢复大典原貌,为学界提供一部便于利用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