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本书探讨的是20世纪前半叶唯物史观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全书从要点式、专题化、体系化三个层面对唯物史观传播形式的系统化演进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唯物史观由机械到辩证、由外来而本土的中国化趋势;同时,从史学目的论、历史阶段论、历史主体论、历史方法论角度对唯物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史学的理论探索进行梳理,并将其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分为经济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辩证法的研究、中国化的研究四个阶段。从这些相对新颖的角度诠释了唯物史观传播是如何形塑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又是如何丰富了唯物史观研究。
《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地阐述人才理论的典籍,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汤用彤认为,从《人物志》中可以看出曹魏初期学术杂取儒名法道诸家的特点,“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
本书以时间为序,采取左为中国大事年表、右为外国大事年表的体例对比编排中外历史发展进程,直观形象,有助于读者:(1)了解和掌握在同一时间段发生的中外史事,特别是利于学生对比记忆来易于记住;(2)在同时段发展的对比中,发现中国文明何时领先于世界文明,何时落后于其他文明,深思民族发展的命运。
本书是法国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关于比较历史研究的重要论文集。其中《论欧洲社会的比较历史研究》为马克·布洛赫史学著作中的名篇,是其全部著述中关于比较史学方法论的 集中的表述,其中提出的比较历史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及遵循的基本原则,展示了他关于比较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深思熟虑,被认为是关于“比较史学”的经典之作。另一篇《比较史研究中的法国与德国侍臣阶层问题》是布洛赫实践其比较史学研究理论的一个典例。前一篇讨论理论与原则,后一篇是实践其比较研究思想的具体研究案例。
本书编者博览古书诸经,分类总结概括,凡立八十八目,论说古书中造句特点、诠释方法、语言习惯、各种致误原因等,每说必详为例证,以明其意,使读者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果,为研读秦汉古籍之初学者之书。 俞氏因周、秦、汉三代之书,用词造句。与后世多有不同,抄传刊刻多有讹误,音义变易多有歧异,后人阅读、理解极为不便。深为古籍文献、古汉语研究者推重。有1956年中华书局校点排印《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本。附四种皆为俞氏书出后补续之作。有刘师培《举例补》,杨树达《举例续补》,马叙伦《举例校录》,姚维锐《举例增补》,可补俞氏之末尽,正其失误。
《书目答问》是晚清重臣张之洞(1837—1909)针对学子读书不知要领而编撰的一部指示治学门径的目录书。全书五卷,收书两千两百多种,按照经、史、子、集、丛书五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每类中依据时代先后顺序,著录书名、作者姓名、版本等;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后附《别录》和《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本书是清代继《四库全书总目》之后一部影响优选的目录学著作。范希曾在保持《书目答问》体例的基础上,纠正了原书中作者、姓名、版本方面的一些错误,补充了1874年以后各书的新版本,增加了1930年前出版的与原书所收性质相近的图书一千二百余种。《书目答问补正》备受重视,开始在各种版本中占据主流地位。这次整理,以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本为底本,参校了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瞿凤起先生校点
这是一本评述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的书。书名冠以“提要”,是学习前人作目录书的传统而又有所变通,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需要。本书各篇体例是:起首说明有关著作的版本,其次约略介绍作者生平,而后以主要篇幅评述名著的内容和价值,末了简略地提及作者的其他著作。 说到名著,自应有其特殊的学术含义,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20世纪的史学思潮大体经历了“新史学”的发端与延续、新历史考证学(时人亦称“实证史学”)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及其发展、新时期史学的恢复和兴盛等过程。本书的意图是通过评述所收入的已故史学家的101种著作,大致反映这一发展脉络。 编辑这本书,对我来说,实为一个学习过程。一次次阅读书稿,都会激起我追随这些名著的作者重温这百年史学的热情,于是不由
公元十四世纪末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所著《汉藏史集》内容广博,时间跨度较长,涉及地域广大,主要内容包括:瞻部洲大部分王统之提要、瞻部洲之地域及吐蕃历史上的氏族、印度王统、圣地于阗之王统、汉地之王统、木雅之王统、吐蕃之王统、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赤德祖赞及赤松德赞的历史、吐蕃医学的历史、吐蕃七良臣的事迹、刀剑在吐蕃传布的情况、茶叶的种类及鉴别好坏的知识、吐蕃地区驿站的设置及伯颜丞相的故事、桑哥丞相的故事、乌斯藏驿站支应办法、具吉祥萨迦世系简史、萨迦派各部弟子的历史、萨迦历任本钦和朗钦、夏鲁万户的历史、江孜法王的世系、达那宗巴的历史、南杰林巴家族的历史、达波噶举的历史、帕竹噶举的传承、帕竹万户的历任万户长、拉巴的教法传承、襄巴噶举的历史等。对研究西藏古代史,尤其是元、明时期断代
内容简介 本书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正午时期)的第二部分,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近午时期)写作思路相同,是探讨伊斯兰历四世纪时期的科学、文学、艺术史的。如果时间许可,我还将编著第三部分(关于安德鲁斯)和第四部分(关于信仰)。因为在此时期,安德鲁斯的学术生活已臻于成熟,应当记载下来。也许读者会指责我们在这一册中没有像在前几册中那样逐字引用原文,然后得出结论。在这一册中,除个别地方外,我们都是先领会原文,然后概括其内容,而不是逐字引出原文。
四至六世纪的的中国处于历史上的南北分裂割据时期。北方是十六国北朝,南方是东晋宋齐梁陈。秦汉以来大一统的中国社会至此彻底走上分途发展的道路。较之东晋南朝,当时中国北方由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勃然兴起,呈现出尤为突出的民族重新组合和融合的景象。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史官史家们曾经就夷夏、家国和天人等事关皇朝久治长安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间的流血斗争、是非曲折、以及大一统情怀,深深地印刻在当时的史学之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本书即围绕夷夏、家国和天人这三个主题,就当时北中国的史学和历史记忆的形成提出了视角独到的认识,以期阐明其上承汉魏、下启隋唐的历史文化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大量的原始资料,详细考察并介绍了伊斯兰叫个主要教派——穆阿台及勒派、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在阿拔斯王朝后期的发展及各派之间的分歧,并对各派的主要教义、著名人物和文学做了充分的阐述。
《黄鹤楼沧桑》通过史话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黄鹤楼,让读者全面了解黄鹤楼的身世,深层次地体验黄鹤楼深厚的文化内涵。既然是史话,就不同于介绍性的旅游宣传册,也不同于研究黄鹤楼的学术性著作,而是以黄鹤楼的历史为主线,阐述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展示黄鹤楼的文化魅力,让读者与黄鹤楼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黄鹤楼不仅是武汉的城市名片,还是武汉人民心目中的历史文化建筑坐标,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文化旅游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在满足大众文化旅游需求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成为当下旅游界和文物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认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和对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人们才会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解读黄鹤楼有着其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了武昌历史上的著名老建筑以及老建筑里发生的故事,分为辛亥遗址、红色遗址、公共建筑、学校建筑、宅邸民居、工业建筑和宗教建筑等七类,通过历史、形态与文化考察的方式,尝试性地对武昌近代城市历史中的政治、工商业、文化教育、金融经济、行业设计与市井生活进行梳理与总结。
《遗珍集》由王尧著
该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中古史研究之力作。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提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
武昌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雄踞长江南岸,自然环境优越,交通纵横交错,是华中交通枢纽、“九省通衢”要冲,近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工商业的重镇。自洋务运动以来,在此诞生了一批重要的工业企业,因此,也留下了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代表性强、值得保护的工业遗产。本书将纵向梳理武昌区工业遗产的发展脉络,调研目前武昌区工业遗产的发展现状,总结国外工业遗产活化的优秀经验,对武昌区工业遗产活化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谱写武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发展的新篇章,推动文旅融合,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武汉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马宁著
本书收集了蒲慕州曾在不同期刊、书籍中发表的历史学研究短文。书中收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并认真检讨材料的真实性,讨论材料的,充分反映了作者在研究中的关注重心。对于作者蒲慕州而言,本书是个人学思历程的记录;而对于学界而言,则是一个世代中学术潮流的一些具体反映。作者呈现了极具开放性的观点和态度,给读者留下了充分自主的理解空间。
本书包括四篇长文,从四个面向分别论及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柏拉图、亚西比德、霍布斯:1.“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揭橥西方史著传统的内在张力,探讨修昔底德对希罗多德著述和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2.“修昔底德与柏拉图”,对观修昔底德与柏拉图,聚焦西方大传统中的两种小传统,即修昔底德代表的政治理论传统与柏拉图代表的哲学思想传统,缕述政治与哲学、权力与正义这一内在于西方精神结构的二元对立的历史基源;3.“修昔底德与亚西比徳”,重估亚西比徳作为“政治人”在修昔底德文本中的核心地位,呈现修昔底德为亚西比徳申辩的春秋笔法和精神线索;4.“修昔底德与霍布斯”探讨修昔底德之于霍布斯式政治理论的框架性意义,借以透视西方政治理论在古-今、经-史之间的起承转合、融会贯通的内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