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本书探讨的是20世纪前半叶唯物史观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全书从要点式、专题化、体系化三个层面对唯物史观传播形式的系统化演进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唯物史观由机械到辩证、由外来而本土的中国化趋势;同时,从史学目的论、历史阶段论、历史主体论、历史方法论角度对唯物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史学的理论探索进行梳理,并将其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分为经济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辩证法的研究、中国化的研究四个阶段。从这些相对新颖的角度诠释了唯物史观传播是如何形塑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又是如何丰富了唯物史观研究。
本书以时间为序,采取左为中国大事年表、右为外国大事年表的体例对比编排中外历史发展进程,直观形象,有助于读者:(1)了解和掌握在同一时间段发生的中外史事,特别是利于学生对比记忆来易于记住;(2)在同时段发展的对比中,发现中国文明何时领先于世界文明,何时落后于其他文明,深思民族发展的命运。
这是一本评述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的书。书名冠以“提要”,是学习前人作目录书的传统而又有所变通,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需要。本书各篇体例是:起首说明有关著作的版本,其次约略介绍作者生平,而后以主要篇幅评述名著的内容和价值,末了简略地提及作者的其他著作。 说到名著,自应有其特殊的学术含义,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20世纪的史学思潮大体经历了“新史学”的发端与延续、新历史考证学(时人亦称“实证史学”)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及其发展、新时期史学的恢复和兴盛等过程。本书的意图是通过评述所收入的已故史学家的101种著作,大致反映这一发展脉络。 编辑这本书,对我来说,实为一个学习过程。一次次阅读书稿,都会激起我追随这些名著的作者重温这百年史学的热情,于是不由
四至六世纪的的中国处于历史上的南北分裂割据时期。北方是十六国北朝,南方是东晋宋齐梁陈。秦汉以来大一统的中国社会至此彻底走上分途发展的道路。较之东晋南朝,当时中国北方由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勃然兴起,呈现出尤为突出的民族重新组合和融合的景象。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史官史家们曾经就夷夏、家国和天人等事关皇朝久治长安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间的流血斗争、是非曲折、以及大一统情怀,深深地印刻在当时的史学之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本书即围绕夷夏、家国和天人这三个主题,就当时北中国的史学和历史记忆的形成提出了视角独到的认识,以期阐明其上承汉魏、下启隋唐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武昌历史上的著名老建筑以及老建筑里发生的故事,分为辛亥遗址、红色遗址、公共建筑、学校建筑、宅邸民居、工业建筑和宗教建筑等七类,通过历史、形态与文化考察的方式,尝试性地对武昌近代城市历史中的政治、工商业、文化教育、金融经济、行业设计与市井生活进行梳理与总结。
《技击余闻》是林琴南的笔记体作品,书中所记大都是闽中拳师的轶闻琐事。林琴南自幼娴习拳击剑术,精于此道,所以写得颇有神采。此书面世后,引领了民国初年“技击”系列作品的写作风潮,有多人为其作补或续。钱基博所作《技击余闻补》,于1914年在《小说月报》连载,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种。有研究认为,“技击”作品的出现,实际上是对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积极回应,其对侠的着力描写,反映了时代的心声。本次出版,把两种小书放在一起,既有可读性,又能窥见清末民初爱国、尚武风潮之一斑。
20世纪的中国史学,是中国史学史上充满生机和创造活力的一页,同时它也经历了艰难和曲折的过程,然而艰难和曲折并不能阻止它的前进和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中极其鲜明的反映。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所取得的重大进步和突出成就,使广大史学工作者对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本书的撰写宗旨,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作一初步分析。而分析的目的,则是为了更明确地认识、总结和继承这份遗产中的珍品,更全面地把握和评价20世纪中国史学的整体面貌及其成就,更深刻地揭示史学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现象。 本书的内容包含绪论、专论、后论三编:绪论论述1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背景、总相和评价方法。专论分析20世纪中国史学发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院业已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一系列学术平台。科研实力颇为雄厚,在学术界声誉卓著。 近年来,北师大历史学院的教师们潜心学术,以探索精神攻关,陆续完成了众多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在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上连创佳绩,始终处于学科前沿。特别是崭露头角的部分中青年学者的作品,已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为了集中展示北师大历史学院的这些探索性成果,也为了给中青年学者的后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我们组编了这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希冀在促进北师大历史学科更好发展
在史学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多有喜悦和激情,然而也时有困惑和茫然。这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关于史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承发展中国史学“经世”的传统?其二,关于中国史学和外国史学,首先是与西方史学的关系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使中国史学自立于世界史坛,在中外史学交流中能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些困惑与其说来自理论认识上,不如说来自历史研究的实践中。作者想,可能有不少人和我一样,都有类似的感觉。 历史家的工作就是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提出问题和不断地回答问题。30年来,作者的研究就是围绕着上述两个问题展开的。如果将这些问题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思考,可将其归纳为探究“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联系,正确地认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对史学自身的发展,而
《苯教远古历史源流:藏文》由琼布·洛追坚赞著
王尔敏先生曾在台湾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讲授“史学方法”一课,本书即由讲演稿整理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史料处理、史实重建、史学理论、确定选题、安排结构、历史研究价值,乃至论文撰写的引证、注解方面等,但凡历史研究所涉诸多方面皆有论述。王尔敏先生此处所标注方法并非得自理论演绎,而是出于实际研究,累积多人多年经验而来,提出普遍通行原则,以广泛应用于研治学问者。 著者既有史学卓识又富撰述经验,所著《史学方法》绝非率尔操觚之作,其所论所述,无论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而言,都有度人金针之妙,点石成金之功。因此,本书是指导历史研究敀门书。
《中国史学史》一书在规模、内容、体例和撰述宗旨等方面,都堪称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创始之作,它展示了史学在追寻、反思自身历史的过程中曾经有过怎样艰难而有意义的经历。胡正宁所著的《金毓黻与 中国史学史 》收录了这一著作,以及金毓黻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学术年表。
《大唐创业起居注笺证:附壶关录》由[唐]温大雅,[唐]韩昱撰
李树谷生卒不详,字季方,号东川,河南夏邑人。他生活在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是清代著名诗人,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举人,历官湖南永兴、华容、祁阳等县知事。他的祖父李薛是康熙三十九年(一七〇〇)进士,后转翰林院庶吉士。青少年时期的李树谷十分聪慧,喜读书,博闻强识,擅长写诗。其兄李树庸的诗文也写得很出色,兄弟二人在商丘一带颇有名气,世称“二李”。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李树谷应乡试中举。以后相继在湖南做官多年。李树谷为官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对人民既注重教育又注重颐养,因而深得民心。李树谷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生活简朴,他曾在祁阳为官,待到去官离开祁阳之时,车上所载尽是他所著的诗集以及他喜爱的书籍。 李树谷为官时,寄情于诗酒山水之间,他曾因饮酒废事而丢掉官职,但并不以仕途的进退得失为
《因革之辨:关于历史本体、史学、史家的探讨》内容简介:近年来,北师大历史学院的教师们潜心学术,以探索精神攻关,陆续完成了众多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在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上连创佳绩,始终处于学科前沿。特别是崭露头角的部分中青年学者的作品,已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为了集中展示北师大历史学院的这些探索性成果,也为了给中青年学者的后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我们组编了这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希冀在促进北师大历史学科更好发展的同时,为学术界和全社会贡献一批真正立得住的学术力作。这些作品或为专题著作,或为论文结集,但内在的探索精神始终如一。
本论丛是*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编辑的学术咨询性质的文集。 本论丛的宗旨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贯彻*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在历史学学科领域范围内积极开展学术调研、咨询工作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交流的园地。 本论丛发表的文章,一是有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报告,二是有关学术前沿重要问题的研究进展信息,三是有关学科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值得关注的倾向性的资讯,四是有关推进学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本论丛不收入学者、专家个人的专题研究论文。 本论丛尤其关注学科建设、史学前沿、学术建议、学术调查等方面有实质性和启发性的文章。历史学学部的所有成员,固然因职责的关系,有义务为本论丛撰文。但是,本论丛更广泛的作者当是辛勤耕耘在历史学各领域线的学者、专家,这是本论丛编委会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