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起去敦煌探窟》是一部360度全景沉浸式介绍敦煌洞窟的书籍,更是一座生动的 博物馆学校 。面对排排列的洞窟,形态各异的雕塑,墙上令人着迷的壁画,孩子们常常感到既震撼又好奇。这些洞窟为什么会不一样,壁画中的人物是谁?动物为什么都长得那么奇怪?他们在讲述怎样的故事?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本书严选敦煌经典洞窟,以一个向导的角色,全方位展示高清敦煌壁画大图并放大局部细节,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和趣味横生的故事,让这些古老的画面 活 起来,带领读者穿墙透壁进入洞窟,感知壁画和雕塑艺术之美,探索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之谜。 《走!去敦煌探窟》以 时间 为起点,带领读者了解敦煌极简史;以 空间 为切入点,精选莫高窟四大经典洞窟,以一位向导的角色,360度、全方位、沉浸式、近距离地展示和讲述敦煌文化与石窟艺术,带领读
《杨奎松著作集:革命》囊括很好的中国现当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教授研究中国现代革命的四本经典著作,精装套封配以珍贵插图。作者精心校订文字,并撰写长篇新序。 在这套集子中辑录的四种专著,围绕的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即二十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中国革命。《“中间地带”的革命》和《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着重讨论的是中共革命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受到俄国革命,亦即受到强邻苏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问题。前者侧重于宏观线索的梳理与解读,后者侧重于说明个人在其中的经历与作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和《西安事变新探》,着重讨论的是中国近代两大革命党,即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大陆近三十年分分合合及胜负较量的问题。前者侧重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总体变化的解读,后者侧重于国共关系史中影响重大的事件说明。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记录了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宏大历史,并以史料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被视为古代君臣士人的治世教科书,历代学者如王应麟、胡三省、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等,都对《通鉴》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至高评价。即使在现当代,《通鉴》也有重大影响,一生对历史研究孜孜以求的,所读历史典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但他最为钟情的还是《资治通鉴》,反复研究、批注、阅读达17遍之多。 由于《资治通鉴》为文言文,现代人阅读多有不便,1983—1993年,柏杨倾注十年,将《通鉴》全书翻译为白话文,使得原本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资治通鉴》,从此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柏杨在翻译《资治通鉴》时,还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著作,是近年来中国历史方面的重磅力作。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佳作。 丛书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国内学者许宏、罗运环、王子今、黎虎、阎步克、邓小南、姚大力、李伯重、步平为中文版作序推荐。 【十问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 1.先问一个读者*关心的问题,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这套书的中文版是否做过一些内容调整,如删改、增添? 这套书中文版出版了其中的十卷,对于这十卷,中文版几乎未作删改、增添。合同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增删,一切增删均需原作者同意。原来的丛书还有一卷 当
《纲鉴易知录》107卷,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纂的纲目体史书,记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明末的历史。本书取材于《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大事删繁就简地编成一部完整且简明易懂的中国通史。 邓小南教授主编、岳麓书院承担编撰的《纲鉴易知录评注》,以1925年扫叶山房石印本《纲鉴易知录》为底本,改正原书文字讹误,并对其中的史实错误以注释的方式加以说明,形成准确、完整的文本;对地名、纪年、职官典故、生僻字词等施加注释,疏通文意;在每卷开头、卷末和文中重要关节,加以评论,体现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为治国理政和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长篇史诗力作《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的史论作品。 这是一本力图理清中国前3000年文明史的书。 作者从中国为何文明意识苍白,为何没有自己的文明话语权的问题意识出发,经十数年研究思索,在创作《大秦帝国》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集结为三卷本《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六大生存经验。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作者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从而细致客观地揭示出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很多书都试图分析1945年到1949年间中国内战中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但是Suzanne Pepper的权威著作是第一本也是专享一本全面的分析如何国民党输掉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的失败,是如何在腐败和无能下输掉了平民大众支持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正史”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1914年工作开始,1927年大致完稿,历时14年。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锺翰、孙毓棠、罗尔纲、刘大年、吴树平等 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
编年体史籍。明末清初谈迁撰。《国榷(箱装套装全6册)》正文104卷,卷首4卷。约428万余字。作者家境清贫,以力、文墨事务为生。其以诸家明吏粗浅,实录又多有失实,故以《明实录》为聿,遍考群籍而编此书。记事起子元天历元年(1328),迄于南明弘光元年 (1645)。其中万历以后70年篇幅居全书三分之一。该书的特点是对于《明实录》中避而不淡的一些重要史实,敢于直书;对于明代重要事件,经常将自己以及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对于所收史实进行了精审考订。该书清代及民国间均无刊本,故未经改纂。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和卢氏抱经楼两抄本互校本。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正史”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1914年工作开始,1927年大致完稿,历时14年。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锺翰、孙毓棠、罗尔纲、刘大年、吴树平等 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
石云涛著的《汉代外来文明研究》在全面搜集、整理和研究汉代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从动物、植物、器物、毛皮、纺织品、香料、药物、珠宝、 、艺术、文学等领域,对汉代输入的域外文明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汉代时期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汉代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本书还讨论了汉朝对周边和西域的战争,与周边民族和域外 之间的贸易、使节往来、 传播以及民间交往如何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和域外文明的输入,论证了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
《国史大纲(套装共2册)》包括《国史大纲(上册)》《国史大纲(下册)》,共两册。《国史大纲(套装共2册)》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固祭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阐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伸。《国史大纲(套装共2册)》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圆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人物卷简介 本卷以典型人物形象串起历史发展脉络,解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密码。书中精选三十位重要人物,不限身份,有帝王将相,也有才子佳人,还有部分平民百姓。他们的经历就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他们的故事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纪连海老师从新颖的观点,来分析这些历史发展中的人物。例如,从文学角度结构曹操,为隋炀帝正名,说苏轼是一个 吃货 ,职场角度分析朱元璋等。我们学习他们的故事,便能直观地了解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大概框架。 事件卷简介 本卷以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历史发展脉络,解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密码。本书精选的三十个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建设、重大科技发明,都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
本书是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首批重大项目和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国家统一史”的 终成果。全书从“ 统一”视角展开,在充分吸收清史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从时间、空间、制度等不同维度系统阐述了清代 实现统一,巩固和维护统一的历程;从巩固和维护统一的视角全面论述了清代治理边疆的史实,呈现了清代 统一的全貌;梳理了清代经略边疆的过程,并对其得失作了客观的评价。多民族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由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清代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 中国的大一统格局,是多民族 中国疆域的定型时期,正确诠释清代统一多民族 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春秋是中华文明发生轴心突破的时代,也是中华文明核心经典开始形成的时代。本书是先秦史学巨著《左传》的简体横排全文读本,从器物、礼制、官制、地理、文字等多方面展示春秋时代的全景。作者以中华书局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为蓝本,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倾力十余年,终于整理成书。本书借鉴西方学者研治古典学的思路,采用《春秋》《左传》按事件匹配的全新结构,对正文进行精细分段、标记,并将人名、地名索引散入相应的正文中以方便查找。 本书注重展现《左传》文本内部互相关联、互相印证、互相烘托的网络结构,附有大量短文及长篇专文来深入解析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本书注解清切简明,立足于读者需求,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的基础上进行全面修订、扩充,融入近年来史学、考古学、地理学、古文字学乃至植物学的大量新成果。正文中
《证类本草》,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卷,以《嘉祐本草》为框架,将《本草图经》的内容,按条目逐一缀合到每一药物之下。具体而言,卷一、二为“序例”,收载了前代重要本草的序文和总论;卷三至二十九为各论,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果、米谷、菜等十部,有些部又分上、中、下三品;卷三十为“本经外草类”。全书收药约1748种,附图约933幅,每药首列药图,次为《嘉祐本草》文,再次为《本草图经》文,最后为增补内容,冠以墨盖子以示区别,主要为“雷公曰”、附方等,记载了药物性能功效、应用方法、药物来源、栽培训养、药材鉴别、泡炙制剂等方面的知识。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著名中医药学者王家奎先生除对本书予以断句、标点、校勘外,还在每篇正文之下,以“笺释”形式,从文献学和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