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一支维护了清王朝统治,但也给清王朝带来隐忧的湖南地方武装。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无力抵御,不得不命地方官员筹办 团练 应对。儒生出身的曾国藩借机打造了一支以儒家学说治军、用乡土观念维系的、凶悍敢战的私人武装 湘军。湘军将领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彭玉麟等人的军政活动为晚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他们无法根治社会病症。 知名学者龙盛运用丰富的史料论述了湘军从咸丰三年(1853)建立发展到光绪四年(1878)被裁撤的全过程,对于湘军产生的社会背景,湘军发展的内在原因、外部影响,湘军的规章制度、后方基地、军饷状况、将帅与幕僚、战略战术,特别是与满族贵族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博深入的研究,可谓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湘军全史。 湘军崛起打破了满汉权力格局的平衡,重新塑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兵
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秦汉史”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 华夏/中国 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 大历史 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云南 一词的起源与变迁,与历代中原王朝 统合 这块区域的过程息息相关。了解云南就了解了历史性的中国。本书将云南视为一个边疆进程,许多 演员 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理解为一个不断变化与转型的历程,而不只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作者在全球史的脉络背景中书写地方史,从军事、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方面追溯了我国云南长达两千年的历史,阐述了云南在全球跨区域网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一章从西南丝绸之路切入,讲述了全球脉络中的云南。第二章则讲述了云南自古以来如何是中华的一部分。第三章到第六章则进入政治、经济分析,阐述了云南土司制度的兴衰以及明清时期的经济转型,并探讨了云南完全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
内容提要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是李岚清同志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作者以自己的所知、所为、所见为素材,回顾了对外开放初期的有关重大事件,再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对外开放的探索和实践。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以故事叙事,图文并茂,采用了大量文献、档案、领导人手迹和照片,很多史料属首次披露。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事件,作者都画龙点睛地加以评述,有的则用印章加以映衬,把历史还原得生动活泼。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不历史研究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而且有很强的可读性。记住一则故事,一帧图片,一方印章,就记住了一段历史。
“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陈存仁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杜月笙、黄金荣、荣氏兄弟等,揭开这些奇人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小伙计、巡捕、妓女、“白相人”、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各有做派,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掌故逸闻,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悲
本书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1966年这十年的历史。这是一段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史,更是一段民族的命运史。书中展示一幅全景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把读者带回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探寻那许许多多令人百思不解的答案。读这段历史,能清晰地了解1956—1966年曲折复杂的历史及其经验,弄懂十年动乱发生的历史理路。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分两部分,分别考述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的起源问题,是作者在《姓氏起源新论》《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诸学术论文之基础上,系根据新出出土文献及发掘既有文史资料写成。所论 姓氏涵义 姓氏学家对姓与氏区别与界定 西周封建、册命同姓与赐姓命氏 周代礼制、礼俗所见同姓、异姓之等级与待遇 氏为远古所传,姓为西周所重 称谓的社会等级制 商周称谓之考察 名字、爵号、谥号、庙号与避讳心理的演化 先秦礼书所载之讳礼 由避讳制溯论其原始禁忌形态 等问题,考证谨严,精见迭出,是迄今为止关于姓氏与避讳起源研究的集成之作,同时也是国人学习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知识的读之书。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带领读者从“远眺”到“细读”,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最基础、最全面也新鲜的一手知识。 高清彩色图版、超级知识详情页,把看不尽、讲不完、了不起的敦煌,充分浓缩在本书中,清晰呈现其变迁脉动与肌理细节,在历史与当下、想象与现实中,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看敦煌的方式。
全书按时间顺序梳理黑龙江流域三千年的历史脉络,聚焦三百年的历史,以清廷与沙俄围绕黑龙江流域的交涉为核心内容,充分参考、详细爬梳中外史料,用纪事本末的体例,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将清代以来有关黑龙江流域的各色人等、桩桩往事呈现在读者面前。黑龙江流域领土丧失的原因,是作者贯穿全书始终寻找答案的问题。通过作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康乾时代的政策是导致黑龙江流域领土丧失的远因,咸丰以来内忧外患的局面是导致黑龙江流域领土丧失的直接原因,而19世纪工业革命的世界变局,则是黑龙江流域领土丧失的外部因素。对于这些方面的原因,作者均有具体的论述,有极强地说理性,读后使人深受启发。
本书打破了当前大多数宋史著作自上而下的正统史观,聚焦无法在历史中发声的底层群体,呈现他们真实而又残酷的生存状态,揭露两宋“繁华”的本质,重新打量宋朝的面子与里子,对全面理解两宋的王朝体制富有启迪意义。
本书是第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全书对后汉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开发、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冲突,以及东汉政权的最终倾覆等做出了深入的探讨,既有扎实的考辨,也有生动流畅的评述,无论对历史学者还是普通大众,都极具参考价值与阅读趣味。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讲述了秦汉至隋唐时期东亚历史发展进程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和现代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阐释了中华文化对东亚各国的影响,以及东亚各国对中华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他综合运用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证据,阐明了东亚各国如何通过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发展出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东亚文化。
全书约30万字,共77节,以时序和专题的形式,评述了左氏的一生事迹。从参考书目看,作者所使用的资料是较全面的,甚至比后来的著作所用资料为多。书中的品评不无可资借镜之处,如第十六节:“以数百万太平军,几拥有全浙之势力,而在宗棠指挥下,以不满三年之时间,摧陷而廓清之……检讨当日宗棠军事之成功,不能不谓有得乎两种助力。一为民众之响应。……二为敌人之款附。……于以见太平军至此地步,已外不为人民所悦服,内不为袍泽所诚信,其势早成强弩之末。”总之,可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的基石。
本书以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一代大儒司马光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社会活动为核心,讲述了其生命所跨越的自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变迁,以及与其休戚相关的北宋政坛上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兄弟等名臣的互动、恩怨与纠葛。 司马光究竟是谁?是宋人眼中恤民爱民的司马丞相,还是当代人悉知的顽固的守旧派、王安石变法的死对头?是古代孝子的典范、温和敦厚的友人,还是坚刚勇毅的台谏官、保守稳健的改革者?是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名垂史坛的文正公?还是充满局限的大儒、宽容政治的掘墓人?虽然时代赋予了他诸多标签,但隔着千年历史,他在当代人认知中的形象与面目依旧遥远又模糊,甚至古往今来对他的解读多少带有一些暧昧或偏见。 北京大学宋史专家赵冬梅教授以多年宋史研究积淀为依托,自司马
本书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力图以此为窗口,探求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生活实态。作者采用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使读者得以真切感知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成都城市历史的脉动。作者以丰富的档案资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不错地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史、城市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也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由杨国强著
本书作者搜集了30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大量史料,研究了大量有关研究成果,对林彪集团的兴衰以及“九一三”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林彪现象”的经验教训做了理性剖析,从主观原因、社会基础、制度根源、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该书对于进一步开展关于林彪集团、“九一三”事件及“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有重要理论意义。
书号:9787521762303 书名:宽容与执拗 迂夫司马光与北宋政治 定价:10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易传·革》有云:“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如果将战国七雄比喻成七匹猛虎,那么其中的赵、魏、韩三虎都是从春秋晋国的同名卿族演变而来。本书充分利用《左传》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丰富材料,聚焦于春秋时期不错盛的诸侯国——晋国,以卿族政治为主线,不仅按时间顺序还原了晋国卿官领导班子变迁、卿族兴盛衰亡的壮阔史事,还逐一梳理了晋国十大卿族的演化简史,生动清晰地展现出各大卿族化家为国的“虎变”事业和成败殊途的历史结局。
咸丰皇帝奕在位的11年中,清朝在内战外战中一败涂地,但也开始与世界建立起崭新的联系,很多事件对近代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书作者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历史叙述,而是带读者直接进入当时复杂困难的局面中,从而理解那个年代被迫丧权辱国的深层原因。此外,对于咸丰朝的重要人物,杜受田、曾国藩、叶名琛、肃顺、恭亲王、那拉氏(慈禧)等,在书中也有详细的描述。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1861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年代。作者用十分细腻的笔法,近距离地再现了咸丰帝奕的悲剧人生。
韩昇教授多年研读《史记》,颇有心得。在本书中,作者系统整理自己对《史记》的认识,全书不仅仅是讲《史记》,而是通过《史记》的相关内容教授,试图厘清中国历史的脉络,揭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同时也反映作者自己的历史观。
中国壁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壁画,一类是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作者的前一本书《观我生》聚焦墓葬壁画,以墓葬壁画的解读还原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和其背后的时代历史,而《观无量》一书则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观无量”,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洋,其所描绘,上至佛国仙境,下至人间凡尘,可谓万象百态在其中。作者在图像之海中选择十组壁画,发掘图像中隐藏的历史讯息,还原壁画背后更宏大的时空场景,以及在此场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构筑起了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史。在这部历史中,发言诉说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那些色彩、线条和凹凸起伏,那些生动气韵和传神阿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