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仅五星
  • 50-100元
清空筛选条件
顾客评分:
仅五星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销售价格:
1-10元10-30元30-50元50-100元100~元以上
折扣力度:
6折-6.9折
筛选:
    • 三国志精选新绎(全二册)
    •   ( 137 条评论 )
    • 张大可 朱枝富选绎华景时代出品 /2022-03-01/ 文化发展出版社
    •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 前四史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由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他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三国人物肖像图。 《三国志精选新绎》选取《三国志》中主要人物纪传四十五篇,以人物为中心,按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演进分为六编,讲述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曹刘孙三家的兴起、魏蜀吴三国名臣武将和一统三国的人物。通过剖析代表性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示三国兴衰史以及背后的历史观和历史发展规律,史料丰富,思想性强。同时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三国时期风云人物的智慧谋略,以及历史经验与教训。

    • ¥76.8 ¥128 折扣:6折
    • (南京大学六朝研究书系)“都城圈”与“都城圈社会”研究文集——以六朝建康为中心
    •   ( 321 条评论 )
    • 张学锋 著,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 编 /2021-01-01/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本文集标题中的 都城圈 与 都城圈社会 这两个概念,对很多读者来说也许还比较陌生。置于文集首篇的中村圭尔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都城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所述内容事实上可以成为本文集的总论。中村先生在文中回顾了日本史学界关于魏晋南北朝都城的研究历程,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而借助考古学界首唱的 都城圈 概念,结合历史学的研究,提出了 都城圈社会 这个新的概念,并将之视为魏晋南北朝都城研究的 另一种可能 。这里,拟在中村先生论文的基础上,对 都城圈 及 都城圈社会 这两个概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由于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对都城的偏重,历代王朝的都城是城市考古和城市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以都城为舞台上演的各种悲喜剧,又是广义历史学及文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其重要性不待赘言。 然而,既往的考古

    • ¥66.64 ¥98 折扣:6.8折
    •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 增订本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70 条评论 )
    • 刘淑芬 /2021-01-01/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本书收录笔者近十年来关于六朝史研究的论文,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探索此一时的面貌,分为建康城、社会与经济、中古都城坊制三篇,各篇章之间的关联,正可显示这些年来思路的轨迹。上篇诸文是有关建康城市史的论文,“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建康作为六朝的都城,所有重要的政治事件都以此地为舞台而逐一开展;它同时也是当时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在六朝有限的文献记载里,十之皆集中于此。又,建康城随着六朝政权的兴盛而与之共繁荣,也由于其政权的衰落而告倾圮。因此,建康城市史实可视为一简略的六朝史。中篇系六朝史的区域研究,分别探讨浙东地区和交、广地区;另一方面,它也和上篇《六朝建康的经济基础》相呼应,是更进一步讨论六朝政权倚重的财赋重地之一浙东地区的经济与社会,以及掌握六朝对外贸易的交、广二州。下篇讨论中古

    • ¥61.9 ¥98 折扣:6.3折
    • (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书系)六朝历史与考古青年学者交流会论文集(2016-2020)
    •   ( 122 条评论 )
    • 陆帅刘萃峰张今胡伟 编 /2023-07-01/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本书为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2016至2020年举办的 六朝历史与考古青年学者交流会 (共计七次)会议论文集萃。论文作者以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京都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龙谷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博物院、名古屋博物馆等海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为主。论文内容,以六朝历史与考古的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城市、器物、丧葬等领域,研究视角多样,并尽可能地对既有学术理论与研究范式进行了反思与突破,是体现目前六朝史、六朝考古研究最新前沿方向的成果集结。

    • ¥67.86 ¥99.8 折扣:6.8折
    •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增订版)(精)/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 6 条评论 )
    • 侯旭东 /2022-02-01/ 商务印书馆
    • 本书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利用传世文献与 造像记、碑铭墓志、竹简等,在 制度的背景下,对北朝时期乡村社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涉及“村落”的性质、时空分布状况、“宗族”的含义、“三长”的地位、乡里与村民空间认同、“市”的多重意义、民众的 观念与 认同、朝廷视野中的“民众”,等等,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丰富的北朝基层社会图景。增补的《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汉代聚落自名的新证据》一文揭示了在乡里编制之外汉代聚落带有自名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地方社会》 则对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情况做了综合性的概括。

    • ¥88.32 ¥128 折扣:6.9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