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佛教更具超越的眼光。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佛教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佛教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佛教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1.专业学者,文献可靠:作者温海清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矢志于蒙元史研究多年,精熟相关史料原典和研究论著,对蒙元史的古代典籍《史集》《蒙古秘史》《元典章》《元史》等了若指掌,对中外的蒙元史的研究成果也十分熟悉,为本书的文献史料依据提供了可靠保障。 2.用语通俗,文笔细腻:作者语言不仅通俗易懂,难能可贵的是,文笔比较细腻,行文没有生硬之感,文法也合乎逻辑,不同于一般史学作品的晦涩难读。作深入浅出的勾画,着重于从欧亚大陆世界体系以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的角度,展现蒙元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意义和地位。 3.故事性强,图文并茂:本书每章都有大量的历史故事穿插其中,引人入胜,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作者尽力还原历史现场及当时人的切身感知,通过细节勾勒出一幅别开生面的游牧帝国与世界历史。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 中国的历史 系列 辽 西夏 金 元 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杉山正明撰写,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推荐,直接涉及的是9世纪后半期至14世纪末大约五百年间的历史。作者没有像中国人通常惯于接受的那样,依照 唐 五代 两宋 元 的历史变迁主线来呈现公元10到14世纪的中国史;相反,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做是阻断、破坏了本应由两宋来实现的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不再仅仅是出现在音乐正剧里
尽管从军事和国土面积来看,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角度来看,宋朝却 繁荣昌盛、 人文精神。那么,宋朝何以如此辉煌?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宋朝拥有一套理性、完备的政治制度。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选取了25个 代表性的历史典故,温情讲述了宋朝的种种政治制度,包括仁祖之法、虚君共治、台谏系统、文官制、公议、科举制、封驳制、回避制、独立审判等,完整地呈现了大宋的政治文明成就。通过分析宋朝权力的架构、制衡、运作和得失,作者为“宋朝何以如此繁荣”以及“后来如何走向没落”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形象的答案。
《辽代社会史研究》(译著名《大契丹国》)是日本学者岛田正郎著名的学术著作。该书出版于昭和二十七年(公元1952年),发行量较少。昭和五十三年(公元1978年),因日本学界契丹史研究的需要,以及中国和其它国家契丹、辽史研究不断深入,作者在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补以合再版了此书。受到包括日本学界的世界各国契丹、辽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本书从部族制度、辽代的法律和经济状况切入,全面运用当时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系统地研究了辽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 宋朝 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全书渐次展开的十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开端的四章,依照历史的时序,概述了公元9世纪末到13世纪政治史的基本历程。继而进入本书*为核心的内容,以三章的篇幅,讨论这一时段中 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作者分别从思想和宗教的变迁、士大夫群体和社会精神、科学和技术革新等角度阐释了 奔流 的意涵。接下来的两章,介绍两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延伸
《温柔的盛世》是一部讲述宋仁宗的历史作品。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宋朝具有一种令人爱不尽、恨不绝的独特气质。它没有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的慷慨激昂,也没有扩土开疆的雄浑气魄,更没有 万国来朝 的非凡气象,它像温存婉转的宋词,字字珠玑、悦耳怡情,又像端庄高雅的君子兰,秀丽清香、沁人心脾,正是和风细雨般的温柔与宽容,烘托出了太平盛世的安荣与繁华。 为人君,止于仁 ,宋朝之治,极盛当在仁宗。作为中国历史上*位谥号为 仁 的君主,他在位的时间为宋朝之*,而在他的治下,不仅是大宋王朝*辉煌的时代,更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当仁不让的黄金盛世。正如一位后人咏叹: 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看似平庸无奇的 垂拱共治 ,却开创了四海平静、物阜民丰、文化昌明的 嘉祐之治 。可以说,这个极致温柔的时代。
妓女是宋代复杂社会关系的连接点之一,通过对其研究可阐释性别、家庭、国家、社会权力与身体的相互作用;妓女的身体传达出浓郁的伦理色彩,也折射出宋代社会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及不同阶层的生活、精神状态,体现了人性之复杂、时代之风貌,甚至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变迁。
在南宋初期那种温和宽松的政治环境之下,股肱之臣岳飞被以粗暴的方式杀害,这一悲剧千百年来让人意难平。 对于岳飞之死,历来说法不一。但往往只道其一、不及其余,或浮于史料、人云亦云,很少有一个令人折服的剖析。 本书紧扣岳飞与宋高宗赵构君臣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岳飞追随南宋新朝廷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援引岳飞与赵构、朝廷的往来书札,以及当年的横向史料,客观、详尽地梳理了岳飞、赵构二人从初步相识到君臣无间,再到裂痕初现,最后关系急剧崩裂的过程。作者不设预定框架,不作道德评判,只求陈述细节,复原历史,让读者在历史的重构中自主寻找答案。 本书采用了文史相结合的轻阅读的写作形式,即以文学的手法重构历史,力求流畅、生动地将岳飞与赵构之间的恩怨与芥蒂,完整呈现出来。同时,也描写了南宋头十五年的兵
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往往在文化构成各个层面的交汇处得以体现。作者治北宋文化史,而以“宋学”为纲领,深入探讨了传统儒学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及其对同时代其他文化层面的渗透和影响。 本书比较全面地剖析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 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在西藏西部地区建立的 古格王国 的早期历史,全书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结合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的相关成果,在考订出10~13世纪古格王国的准确而丰富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的角度,解析这一时期古格王国的政教关系史的基本问题。以10~13世纪古格王国的政治与宗教生活中,政教两界共同参与的各种重大事件的互动模式为线索,考察各阶段古格王国政教关系的时代特点、具体走势和关键环节,揭示10~13世纪西藏社会的世俗政治力量与宗教教派力量的权力关系的具体演进过程。
本书稿是常华新创作的一部随笔集。作为大盛于宋的文学形式,宋词与唐诗一起,共同耸峙起中国文化的双峰,成为泱泱诗国的象征。有别于对宋词文本的注解考据或掺和野史秘闻的戏说调侃,作为一部历史普及类书籍,本书稿史据扎实,视角独特,以宋词为载体,以历史随笔的方式,将一首首宋词“掰开”,去切入宋人的生活,去深度地理解宋人,感悟宋人。在亦文亦史文史兼融的叙述风格中,回望或缅想三百余年两宋史,循着宋词的足迹,完成与宋人心灵的对话……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帝国兴衰的深层根源。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钢筋间距检测;5钢筋公称直径检测;6钢筋力学性能检测;7钢筋锈蚀性状监测;8钢筋锈本标准蚀性状监测;9基桩钢筋笼长度检测。书后附有条文说明。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20年2月1日施行。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
《鱼龙劫:靖康英雄传》的内容更是一部浪漫和现实交织的好看的小说。读《鱼龙劫:靖康英雄传》,好像披览一幅气势恢宏的长卷图,有着惊涛拍岸一泻江海的气势。 《鱼龙劫:靖康英雄传》围绕着靖康之变,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朝代更迭、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大军对垒、金戈铁马的战阵厮杀,勾心斗角、忠奸较量的庙堂交锋,诡谲奇异、尔虞我诈的江湖风云。描写了众多江湖儿女在国难当头之际,满怀爱国激情前赴后继同武林败类和异族凶顽英勇搏杀的壮举,夹杂着矢志不渝、荡气回肠的生死爱情。小说中的历史元素较浓,主要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基本遵循历史真实,北宋的徽宗、钦宗、南宋高宗赵构、李纲、宗泽、蔡京、李邦彦以及金国东路军元帅完颜宗望等重要历史人物,在书中都有栩栩如生的表现。 真正地沉入小说,才知道竹青的文字如
本卷讲述了咸平年间,辽国陆续派兵挑衅,西北地方势力乘机叛乱,大宋帝国内忧外患,此时正在期待贤君良臣的故事。寇准出身寒门却文韬武略兼备,征西屡立奇功,又率军与辽决战,夜袭和火攻定州,大败辽军。正是战争让寇准认识到和平的可贵,进而助推大宋签署澶渊和盟,奠定了大宋帝国百年和平大业。
本卷以赵匡胤为主人公,描述了赵匡胤历经高平、秦凤成阶、清流关之战后逐步成为一代战神,获得广泛拥戴,进而赢得问鼎皇帝宝座机会的故事。本卷以赵匡胤匡世救民的理想和家国飘摇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为主线,深入剖析赵匡胤时代的社会矛盾,凸显一代雄主的人生关键点。这是一部 一个人崛起的史诗故事 ,同时也是一部 一个时代变迁的宏阔交响乐 。
本卷讲述了赵光义即位实现了王朝的平稳更迭,开始着手统一大业的事迹。亲征北汉,平复北汉之后,赵光义以疲劳之师远征幽云,由于曹彬冒进,导致东路军大败,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西路军也跟着受牵连,再败。本卷以北伐为主线,描写了大宋帝国面临的诸多外患,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大宋帝国的内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