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佛教更具超越的眼光。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佛教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佛教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佛教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往往在文化构成各个层面的交汇处得以体现。作者治北宋文化史,而以“宋学”为纲领,深入探讨了传统儒学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及其对同时代其他文化层面的渗透和影响。 本书比较全面地剖析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 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在西藏西部地区建立的 古格王国 的早期历史,全书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结合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的相关成果,在考订出10~13世纪古格王国的准确而丰富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的角度,解析这一时期古格王国的政教关系史的基本问题。以10~13世纪古格王国的政治与宗教生活中,政教两界共同参与的各种重大事件的互动模式为线索,考察各阶段古格王国政教关系的时代特点、具体走势和关键环节,揭示10~13世纪西藏社会的世俗政治力量与宗教教派力量的权力关系的具体演进过程。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帝国兴衰的深层根源。
真实的宋朝是怎样的? 宋朝士大夫的人格伟大在哪里? 宋画与文艺复兴有什么联系? 宋瓷如何体现优雅内敛的极简美学? 为什么今天的雅是宋朝的日常? ……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拥有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有些历史学家将之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 它结束了残唐五代乱局,使中华大一统的主体文脉得以延续,又在诸多领域具有开创性,深远影响到元明清乃至近代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本书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以文化和审美为经纬,分别从国势、理学、书法、宋画、宋词、宋瓷、名物、茶事、雅集十个侧面,编织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学指南。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为什么是今天的样子?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为什么是今天的样子?都可以回到宋朝去寻找答案。
宋仁宗究竟是平庸之主还是后世帝王效仿的对象?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述了宋仁宗的一生,既包含他作为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更着力刻画他作为皇帝要面临的重重考验。 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开国国策指导之下,宋仁宗以其对皇帝角色的深刻理解、温和包容的性格,与其治下宰辅大臣逐渐构筑出一套相对良性的王朝运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之下,皇帝并不独揽大权,而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们平定叛乱,开展改革,次第推出选拔人才、改善民生、完善法制等诸多举措。故而,在仁宗统治中后期,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获得长足发展,整个时代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因而被冠名“嘉祐之治”,这段时期的治理方式也被后世士人认为是治国之楷模。 从表面看,宋仁宗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皇帝,行事时总是
陈邦瞻编写的《宋史纪事本末(共3册)》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的体裁,从而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书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
陈邦瞻编写的《宋史纪事本末(共3册)》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的体裁,从而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书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
《宋夏史探研集》稿是作者近年研究论文的结集,大致分五个部分,一是关于宋代国家形象、社会变革运动、地方社会、南宋酒库与军费等方面的研究;二是通过比较宋朝与明朝财税来源、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和对 巨室 防闲与曲从等方面的异同,观察宋明两代社会的特点;三是涉及宋代荒政中地方官员、抄劄救荒、民变(农民起义)规模、南宋荒政发展的新变化以及对宋代荒政的总体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四是关于宋夏时期东西陆路交通对当时社会历史产生影响的论文;五是讨论西夏重要法典《天盛律令》在中国少数民族法典史上的编纂特点和地位。
宋徽宗在位期间,中国几乎是世界上 进的 。在位二十多年间,这位极富艺术天赋的皇帝 宋朝达到了文化上的鼎盛。不过,因为被女真人俘虏, 终死于异国他乡,宋徽宗 多的被后世认为是一个失败的皇帝,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 伊沛霞教授积数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为英文世界为这位皇帝撰写的完整传记,力图矫正大众对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见。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将其放回历史语境中,还原一个繁荣国度的君主不断追求 荣耀的雄心——尽管这份雄心以悲剧收场。 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 朝廷党争,随后将精力转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业,建立官学、医院、孤儿院、乞丐墓地。作为艺术家,他身边围绕着杰出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他还修筑了壮丽的宫殿、寺观和庭园,后世几乎难以 。他对道士青眼有加,为道经
《宋朝果然很有料(第八卷)》: 徽钦二帝被掳到金国之后,赵构在杭州称帝,建立南宋。在这一期间,南宋将领如宗泽、韩世忠、岳飞等,多次指挥抗金北伐,并取得了一系列大捷。然而,在宋高宗和主和派的合力作用下,宋金*终达成停战协议,南宋迎来了残喘之机。秦桧上台后,权倾朝野,*终被在病中被高宗抛弃,抑郁而终。宋高宗执政晚期,遴选太子,*终敲定接班人 宋孝宗赵昚。 《宋朝果然很有料(第九卷)》: 本卷涉及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三位皇帝。宋孝宗接宋高宗禅位登基之后,力主对金作战,然而经历 符离之败,其对外政策也日趋保守。*终,随着宋高宗驾崩,宋孝宗也退居二线。宋光宗即位后,重用奸臣韩侂胄,随着主战派陆游、辛弃疾病逝,宋金*终签订 嘉定和议 ,又延续了几十年的和平。 《宋朝果然很有料(第十卷)》: 本
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 官僚制度中的显著特征,而不同时期信息沟通与处理机制的差异,也彰显出各自不同的时代性格和权力运作方式。宋代的文书行政以多元的信息沟通和发达的文书制度为依托,其所能达到的深度也是远迈前代。本书梳理了宋代多渠道并存且相互竞争的信息沟通机制,并从御批、省札、批状等君相日常行政文书和针对决策行为的封驳制度入手,分析了宋代士大夫政治架构下的权力运作机制。
刘喜民、刘浩然所著的《走近千年辽上京(上中下)》从大众传媒角度,以辽上京主要山脉河流,辽代古城遗址、建筑、墓葬及辽王朝帝、后和主要人物等为切入点,融山川河流,辽代建筑、遗址、人物、考古及辽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宗教、人文地理、历史事件等于一体,用现代语言、今人视角叙述契丹辽王朝建立者辽太祖阿保机家族祖籍地、发祥地,辽上京名称演变、契丹建国情况及发祥地,辽上京名称演变、契丹建国情况及发生辽上京的历史事件、生活和工作在辽上京的主要人物事迹,将一千多年前契丹人在辽上京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进而诠释辽上京之契丹辽代历史文化内涵。
本书分为上篇“辽金史”和下篇“西夏史”两部分,在50多万字的篇幅内,充分展现了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与宋朝并存的三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系统论述了辽、金、西夏王朝的建立、兴盛、衰败及其灭亡的历史过程、经验教训,并对三个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社会诸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本书对出土文献的整理和梳理取得了在史料方面的进展和突破,例如上篇引用了辽代碑刻《大王记结亲事碑》说明辽早期的私有制情况,利用《懂洲西会龙山碑铭》说明辽代头下军周的居民民族成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