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参考《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经明史专家毛佩琦审订推荐,俯瞰三百年明史,看到不一样的大明王朝:非常看点1看少见的个性皇帝大明国祚276年,历经16帝,没有一个皇帝是相似的套路。
《家人父子》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 话题 人物 (明遗民),《续编》的 制度 言论 心态 ,《家人父子 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 父子 夫妇 ,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家人父子 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 家庭 家族 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本书共十四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发生和演变、清代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漕运的持续、漕粮的财政及赈恤功能、漕粮赋税制度、漕粮的征收兑运和交仓、漕运官制和船制、运丁和屯田、漕粮运道、清中叶后吏治腐败与漕运体制内部矛盾的加剧、清中叶后农村经济的变化及其对漕粮征收的冲击、道光后漕粮改折减赋、道光后漕运招商海运、漕运的停止、漕运与商品经济。在探讨清代漕运史时,本书紧紧抓住地主制经济这一中心线索展开,探讨漕运问题,这是本书理论上的一大突破。本书对沿运河商业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考察,从其兴衰中总结出:城市要长盛不衰,必须要注意生产与消费的同步增长。
本书系作者的部分论文结集,主要研究对象是晚清时期的史事。这些史事的涉及面比较广,政治方面包括了对晚清政府政策的变化、清末的政治改革以及具体政治事件的探讨;军事方面论述了晚清政府对军事做出的某些改革,军队出现的变化,同时对相关的战争问题也给予了关注;经济方面对晚清时期的公债问题、铁路借款问题、广东盐务改革,以及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进行了研讨;文化教育方面对中西文化与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广东教案的关系进行了探析,同时对新式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和旧式书院(丰湖书院)给予了研究。
清史是指清朝从兴起至衰亡的一段历史,其中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晚清历史又一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拥有自己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本书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清史的总体脉络,对整个清朝有个总体的了解。这是作
这本书是学术类图书。本书收集沈葆桢的家书、公牍近千件,对其中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等进行考证,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台湾地区地方史的重要史料。本书已被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列为资助项目。
郑天挺先生是我国20世纪卓越的历史学家、清史专家,本讲义是根据郑天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在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讲授清史时所积累的教学卡片及讲义整理而成,集中反映了郑天挺对清代政治、经
戴逸著的《简明清史(共2册)/戴逸文集》分为两册,编写工作历时七年,分别初版于1980年和1984年,是我国较早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南,全面、系统阐释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的专著。本书资料翔实、观点
翁同龢是晚清政坛重要人物,曾为同光两朝帝师,担任军机大臣兼各国事务大臣等中枢要职,并参与主持科举考试四十多年,亦为清流派的人物。翁同稣一生人际交往众多,既有王公大臣、封疆大吏,又有贤达士人、外洋使臣;
收入文集的文章大致涉及清史研究相关理论和学术话语、清史研究具体实证性和研究性文章,以及相关研究单位、宣传单位召开的代表性学术会议的新闻报道。考虑到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学术话题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大、领域比较
该书结集文章39篇,时间段为1981—2019年,所载文章系明史研究综述类文章,内容涵盖明史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是建国以来关于海内外关于明史研究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概览式介绍。综述可谓是学术研究中的三次文献,有 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的出版,不仅是一本对从事明史研究的工作者和机构有重要的 作用, 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为广大爱好明史的读者提供一个迅速了解明史研究情况的途径。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正史”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卷。 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1914年工作开始,1927年大致完稿,历时14年。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锺翰、孙毓棠、罗尔纲、刘大年、吴树平等 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