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森正夫就致力于研究江南社会经济史,尤其是江南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史,发表相关专题的论文数十篇,本书就是这一系列论文中的优秀之作。这些论文共14篇,分四个部分展开,集中反映了 地域社会论 这一近代以前中国社会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及发展方向,大有助益。
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统治的zui高峰,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zui后一个盛世。乾隆在康雍乾盛世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一方面,他把盛世局面推至ding峰;另一方面,盛世的背后潜藏着衰落的迹象,亡国危机难以扭转。乾隆后期,吏治败坏,士习积弊,天下进入了多事之秋。 本书对乾隆及以下几位皇帝的理政得失及个人命运进行了提炼,如 乾隆帝的乐与哀 嘉庆帝的困与变 道光帝的庸与俭 等,思考一个拥有众多勤勉帝王的王朝为何必然灭亡,探讨制度之弊及其启示。
1911年,武昌起义,事起仓促,仿佛只一夜之间,一个硕大无比的王朝就轰然坍塌。其实,这是自1840年起,清王朝对中国面临现代性转型懵然无知,对现代性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制度系统懵然无知,因此应对失据、步步被动,各种问题和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尖锐的总爆发。 本书从多个视角全景描绘了晚清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 几十年的历史画卷,围绕这一时段的史事、人物、社会等方面展开解读, 终梳理出了清王朝覆灭的内在逻辑在于传统“天下观”与现代 观、技术进步与制度落后、改良与革命这三对矛盾的长期撕扯与断裂,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屡屡陷入困局的关键所在。
雅学堂丛书 目录 方志远《坐井观天》 王子今《天马来:早期丝路交通》 孙继民《邯郸学步辑存》 王学典《当代中国学术走向观察》 荣新江《三升斋三笔》 刘进宝《从陇上到吴越》 卜宪群《悦己集》 李红岩《史学的光与影》 鲁西奇《拾草》 林文勋《东陆琐谈》 本书为 雅学堂丛书 之一,是一部学术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自1988年至2021年写作的学术短文、书序、后记等,内容丰富,关注面广,涉及明清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语言流畅,风趣幽默,雅俗共赏,不仅学术上客观公允,而且将史实情节化,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明、清乃至中国历代的一般发展进程,以极富故事性、趣味性的讲述方式评价著名历史人物,从根源细论中国历史,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李准(1871 1936)是清朝末年的广东水师提督。他在维护我国南海主权方面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被誉为 百年南海维权*人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篇是对李准将军一生经历的综述,重点讲述了李准南海维权的经过;下篇是作者 以史带论 的学术随笔,通过故事展示李准将军的精神境界,对李准与南海维权更专列一章进行了重点评述。书末附录《任庵六十自述》《李准巡海记》《水师提督李准生平概要》《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凡二十余万言。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不列颠图书馆藏清代珍稀文献整理与考释 ,分为中外关系卷、军事防务卷、文化教育卷。本项目主要是对不列颠图书馆亚非稿本部、地图部等收藏的中国清代大量未刊珍稀档案、手稿等文献的辑录并考释。这些第一手文献的珍稀级别比较高,具有重大史学价值。本书是中外关系卷,主要辑录《台湾奏折上谕》《粗定各口通商章程》《芜湖脱甲山土地买卖契约》等文献,并作考释研究,相关研究文章包括《历史场景的重建与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关系的再思考 以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历史文献为中心》《不列颠图书馆藏芜湖脱甲山珍稀文献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遗址保护》《从 市场化 到 契约化 :新发现清代芜湖地契及其交易考释》《地权交易 在地化 情境:芜湖开埠及传教士插手脱甲山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与传教:清季英人利用
本书收录的文章分为五部。 部与“时代划分论”有关;第二部选取了日常的“风俗”;第三部以明末清初剧烈的变动期为中心,讨论 意识与秩序问题;第四部是与所有权和审判相关的法制史论文;第五部则是以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文章。这些文章看似分散,但从作者的学问生活来看,它们就如同一个树干上生长出的枝叶,其中流淌着同根的问题关心:依据当时人的思考理路去理解明清时代的社会现象,以及将这些社会现象的变化放在广域性的视野下,用比较史的眼光进行把握。
马渭源著的《大明帝国系列》介绍:明宪宗成化帝是明朝历目前一个不太引人关注但实际上却是有着十分重大影响的皇帝。成化帝当政近24年,明朝中期的诸多特征都是在他那时基本定型的。从正面角度来讲,成化时期尤其是
《战天京》是知名历史学者谭伯牛关于晚清历史和曾国藩的经典之作。晚清中国,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天下扰攘,政局动荡。天京攻防战不仅是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之间的一场军事战争,也是清政府与湘军,甚至湘军内部之间的一场政治博弈。作者利用书信、奏折、谕旨、笔记等史料,从细节入手,围绕这一决战谋篇布局,深入地解读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慈禧太后等晚清军政名人在时代大变局中的选择与行动,也呈现了历史人物的为人处世智慧与人生进阶之道,让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洪亮吉,清朝中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其一生跌宕起伏,映射出18世纪后半叶的复杂社会图景。从科举之路的艰辛到官场生涯的险恶,再到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伊犁,洪亮吉的人生轨迹如同那个时代的缩影。最终,他得以赦免归来。回到家乡后,他投身于著书立说,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彰显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洪亮吉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他的诗歌和文章,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本书通过对他的作品和生平事迹的细致分析,展现了乾嘉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生存状态及社会意识。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套装共2册)》堪称关于18世纪中国乃至整个清代观念文化史方面的第一部研究专著,是一部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创见迭出的开拓创新之作。《近代
《清朝皇帝列传》则是阎崇年先生以数十年的治学功底,梳理史料、厚积薄发的―部力作,2001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后,一直深受读者欢迎。用阎先生自己的话说,它是“电视讲座的底本”,其后的《正说清朝十二帝》,
《清朝皇帝列传》则是阎崇年先生以数十年的治学功底,梳理史料、厚积薄发的―部力作,2001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后,一直深受读者欢迎。用阎先生自己的话说,它是“电视讲座的底本”,其后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提纲挈领,讲述的只是12位皇帝的某些历史侧面。本书则通过传记的形式,对清朝皇帝进行了全面解读,材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详尽,讲述更为具体,文字更为细腻。现在,阎先生又以其固有的严谨,进行反复推敲修订,经过剔出错讹、修正疏误、补充材料和选配图片,并将修订后的《清朝皇帝列传》更名为《清朝十二帝》,内容大有综合提升之意蕴,相信对于读者将很有裨益。
蔡东藩编著的《 的汉人王朝(明史演义上下)》为“蔡东藩说中国史”的明史通俗演义,上下册共一百回,从明朝建立、永乐盛世,到仁宣之治、土木之变,再到内乱不断、北虏南倭, 万历怠政、思宗失国,精彩演绎了朱元璋参加起义军到明思宗殉国270多年的兴亡历程,重现了这一时期几经分合、治乱相杂的历史画面。
《历史不忍细说》是李国文的历史散文精选集,选取了李国文著作中谈及中国古代 文人的部分作品,篇目有二十余篇,其中包括李白、韩愈等诗人,也有张居正、谭嗣同等改革家。文章深入浅出,语言嬉笑怒骂,漫谈一代大师、风流才子与忠臣佞臣,并以严谨的历史相间叙说。
距今一百多年前,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内忧外患交相煎逼,江山残破丧权辱国。雄关漫道真如铁。本丛书是作者在中国*一历史档案馆查阅近三千万字原始档案,从中遴选*具军事思想史料价值的代表性文献613篇,逐篇阐发其奥旨秘辛,并配以相关史迹图片。丛书分为道光朝卷、咸丰朝卷、同治朝卷、光绪朝(1—4卷),真实再现了从*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清朝灭亡的70多年间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历程及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演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