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明朝后期的历史为论述核心,运用经济学框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明朝后期的衰落原因,以此揭示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规律。全书以明朝后期七位皇帝的治理情况为脉络,完整展现了明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直至覆灭的乱世图景;以明朝后期的变法为核心,讨论了明朝后期张居正、海瑞及崇祯皇帝等人锐意变法,但面对党争乱局和战争失利,一系列改革最终都走向失败,没能挽救明朝于覆亡的命运,并指出官僚腐败、明末党争是盛世转衰的重要原因。
本书所收的论文大抵集中在晚明到清初这一段,它们基本上与 明清思想的转型 这一个大论述息息相关,但是作者刻意挖掘前人所忽略的问题,故书中所处理的人物、材料、主题,不一定都落在一般熟习的论述范围之内。由它们可以看出整个 明清思想转型 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成份非常多元的历史现象,由心学到考证学的转变只是其中一端而已。 本书所收文章大抵不只是就思想谈思想,而是尝试着将思想与其他历史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它们或为道德紧张感、或为知识社群的变动、或为时代心态、或为文人生活、或为地方社会、或为政治变动、或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等,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收在本书中的文章是一些新的尝试。 增订版新增新序和三篇长文,呈现了作者对于明清思想转型较为系统的思考。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 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本书作者主要利用清宫内务府档案和台北、北京两地故宫博物院藏品,将重点放在引领时尚的幕后,图文并茂地阐述毛皮、冠服、西洋纺织品、珊瑚、金银器、佛寺镀金器物、金属祭器、佛像等清宫宝藏与工艺技术及中外贸易关系,呈现乾隆时代清宫的美学、时尚、技术,并阐释外来物质文化的扩散历程,从一个特殊视角揭示了清代宫廷时尚是如何影响社会的。
《壬辰战争》一书综合运用中日朝韩史料,全面、客观地描述了发生在 16 世纪末的日本侵朝战争。 1592 年,刚刚统一日本不久的丰臣秀吉在野心的驱使下,动员 15 万 8800 名远征军入侵朝鲜半岛。他的*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囊括其所知的整个世界的庞大帝国。战争初期,日军一路长驱直入,短短一个多月便攻下朝鲜三都汉城、开城、平壤,进抵中朝边境。危急时刻,明朝万历皇帝当机立断,决定派大军支援朝鲜。明军在平壤大败日军小西行长部,随后一举收复三都。与此同时,朝鲜名将李舜臣在半岛南部海域屡挫日军水师;朝鲜各地义兵蜂起,四处袭击日军补给线。日军战事不利、兵力不足、后勤不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能退守半岛东南一隅。*终,随着丰臣秀吉的过世,日军全面撤出朝鲜半岛,壬辰战争结束。这场战争不仅给东亚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
日本人在紧锣密鼓地备战,俄国人在有恃无恐地应战,大清国人则不知如何选边站 大清帝国、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以国运相赌的 晚清三国 ,慈禧太后、明治天皇、末代沙皇的日俄战争( 1904 1905 ),俨然豪赌 第零次世界大战 !战后仅 6 年,矗立近 300 年的清国大厦,即土崩瓦解。 现在的中国人,说起日本军头,可能知道东条英机、山本五十六、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等名字,但未必都知道,这几个二战时的日军陆海军大将,都是在日俄战争期间成长起来的下级军官,他们共同的所谓 偶像 ,就是日军的大山岩。日俄战争,即史家眼中的 第零次世界大战 。 《晚清三国》作者两度造访旅顺口,三度在辽宁大地上驱车驰骋,重寻当年日军的进军路线,或曰沿当年俄军的败北路线,车轮逐次碾过丹东、凤凰城、新宾、本溪、辽阳、沈阳、铁岭、法库和昌图,
明朝以多元的面相和复杂的谜团著称,多少人穷经皓首,就是为了体认和理解这个朝代的多重性格。在明朝之前,是中国传统王朝社会近一千六百年的周流演变,在明朝之后,是帝制中国缓慢转型,逐步融入现代世界的曲折历程。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中,既有各种传统发展的极致,又有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变化,相互交错,扑朔迷离,形成了明朝历史多重性格的特点。 明朝历史发展充满矛盾和张力。其中既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又有市民阶层政治意识的初步觉醒;既有徒增内耗的朋党倾轧,又有为国为民的政治抗争;既可以看到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既有旧思想旧风尚的因袭僵化,又有新思想新风尚的萌生蔓延;既屡次实施海禁政策,又有郑和下西洋和泰西教士东来 安靖如何变为乱局,经济如何由低落到繁荣,
张海鹏、翟金懿著的《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所谓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所谓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这不是说历史的“沉沦”时期没有奋斗,那个时期中国人民有过不少次的奋斗,但是,由于觉醒程度不够,物质力量不够,斗争经验不够,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奋斗还不足以制止中国社会的“沉沦”;在历史的“上升”时期,不是没有屈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甚至比以往历次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造成的损害还要严重,但由于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不仅避免了继续“沉沦”,而且赢来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本书围绕明代朝贡制度与全球贸易的碰撞与较量展开论述,详细讲述明代朝贡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形成过程,以及这个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的挑战,审视了大航海时代大背景下,明朝与世界巨大冲突的历史细节。 全书从地缘格局、统治思维和政治制度、民间海外贸易、货币制度、中西方思想启蒙、武器与科技、海寇等内外多方面,全面审视了明朝逐步落后于近代世界的过程。 作者指出,16世纪以来由全球海洋贸易而营建出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一直由欧洲国家主导,而在东方,朝贡天下的思维,在明清易代之后,仍被清王朝所坚持固守,直到19世纪,英国人以坚船利炮轰开了天朝的迷梦,中国被动地纳入到了新的全球体系之下。
本书是zhuming历史学家李伯重先生讨论明清江南生产力发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历史学专著。作者在研究方法的改进上做了努力,例如如何运用经济数学的方法,从宏观方面去分析明清江南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编制社会总产品的投入──产出模型、考察社会总劳动的分配等。本书共八章,每章都是一个专题研究。而研究的重点,在于明清江南生产力的两个方面──发展状况与发展所受到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明朝中后期皇帝普遍不成器的背景下,苦孩子出身的弘治帝显得很另类,他一上台就开始整饬朝纲,更新庶政,法祖图治,如此下来,经过十八年的时间,他终把大明治成了什么样?有人说是 弘治中兴 ,但翻阅史书,我们却找不到历目前常见的 中兴 实绩,就连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百姓安宁等景象都没有长时间地出现。但相对于明代后期的动荡,弘治时期整体上还算安定,极权主义统治有所松动,因而说,这是一个新旧交替时代,也是16世纪大变革的起始阶段,虽然明孝宗在位期间并没有使得大明帝国真正中兴起来,但他所推行的诸多 新政 举措还是适合那个时代的发展,由此我们接近将他视为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一代守成明君。
明清鄱阳湖地区的水面边界争端和草洲权属纠纷展现的是沿湖居民围绕自然资源的共享与竞争所形成的复杂历史图景。本书以大量新发现的鄱阳湖区渔民历史文献为核心资料,结合历代正史、地方志书、文人文集、官方档案、族谱碑刻、田野访谈等相关史料,围绕鄱阳湖 水面权 的获得、转让与保护,进而对湖区人群的定居历史以及渔课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特别是对湖池水面的确权过程、渔业捕捞的准入机制、水面权的分化与转让、捕捞纠纷的调解与审理,捕捞秩序的层累与演进,以及内陆水域社会的治理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翔实讨论与细致分析。这些流传至今的文献记载和民间故事,反映的是各种利益群体为了争夺鄱阳湖水面捕捞权或草洲使用权而展开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互动,体现了不同于陆地的水域社会。虽然内陆湖泊与近海水域有明显的不同,但在自然资源
本书论述的晚明史,起于万历元年(1573年),迄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书中以翔实的史料、细致的笔触,再现晚明王朝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走向灭亡的全过程,并揭示其深刻的教训。作者在广泛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对于晚明时期“倭寇”、“市镇”、“新政”、“党争”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下卷内容为第七章至第十四章。
本书论述的晚明史,起于万历元年(1573年),迄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书中以翔实的史料、细致的笔触,再现晚明王朝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走向灭亡的全过程,并揭示其深刻的教训。作者在广泛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对于晚明时期“倭寇”、“市镇”、“新政”、“党争”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上卷内容为第一章至第六章。
东亚发生的一场重要战争。明朝军队远赴朝鲜半岛,异国作战,异常艰苦,但英勇奋战,屡建奇功,终将日军赶出朝鲜,使得 藩邦 朝鲜得以 再造 。但是因为党同伐异,《明实录》等明代史书未能如实记述他们的战功,故意贬低。清初官私史书又加以扭曲和抹杀,致使明军将士群体人数不清、形象不明。本书基于朝鲜王朝与明清史料的对比研究,考订出明军总人数及其群体特征,并以石星、宋应昌、李如松、杨镐、丁应泰、董一元、陈磷等为代表,系统梳理明军将士在战争中的相关问题,以点带面,驱散迷雾,力图呈现明军将士的风貌与战绩,推进对这场战争全方位的深入认识。
明宪宗成化帝是明朝历史上一个不太引人关注但实际上却是有着十分重大影响的皇帝。成化帝当政近24年,明朝中期的诸多特征都是在他那时基本定型的。从正面角度来讲,成化时期尤其是其初期,朝廷广开言路,革除天顺朝弊政,延聘贤臣,平乱南方,巩固北疆,修筑边墙,等等,这些都在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明宪宗在扶植正能量的同时,逐渐消极怠政,宠幸比自己岁数接近大一倍的万贵妃,任由其及同党肆意妄为,这就使得有明一代的后妃、外戚势力日渐壮大,为后世开了一个极不好的先例。本书概述这一时代历史。
《太平天国及晚清社会研究》系全国性一级学会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主办的定期出版的学术成果,主要反映太平天国及晚清相关史实与理论的*新研究成果,力争成为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的重要窗口与园地。其宗旨在于持有严谨扎实的学术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研究理念拓展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论从史出、逻辑严密、注释规范。除约请海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撰稿外,鼓励有创新有深度的青年学者积极纂述,整合研究力量,促进学术争鸣。原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重归一统》 本书讨论了战争和政治在宋朝建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批驳了 宋朝开国是一个非军事化过程,宋朝自建立之初就重文轻武 的刻板印象。作者提出,宋朝的建立是一系列军事胜利的结果,11世纪初出现的文官主导型政府,是经由半个世纪的战争与个人政治而产生的,并非源于某种旨在强调文化价值超过军事价值的主观规划。 《茶经述评》 吴觉农先生从当代茶业发展状况出发,联系有关茶的历史材料,对《茶经》所涉及的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造、茶具、饮用、史料和产地等内容进行阐释与评价。既借由《茶经》回顾了历史经验,又联系当下,对当代茶业的发展有借鉴意义。此书主体部分为吴觉农先生对《茶经》的客观评价,后面附有吴觉农先生对《茶经》的译注。
故宫无与伦比的宫殿气象,历经六百年风霜,依旧熠熠生辉。故宫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以及其他元素的互动、演绎,成为故宫六百年的历史。本书共100讲,分6个章节,精选200余幅图片,以时间为线索,将明清600多年历史从头细细捋来,分别讲述明代故宫、清代故宫、民国故宫和新中国故宫四个时期的历史,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一直到2020年,再现了故宫整六百年的风云变幻。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西汉开始,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清代顺康雍年间,准噶尔部控制新疆。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俘虏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统一新疆。
从唐代以来,政府利用地方民间组织的武装力量守城防盗,是为“团练”。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和八旗、绿营军战力羸弱的现实,清政府不得不鼓励地方“办团练”以守土保疆、维系统治。一时间,“团练运动”如火如荼,办团练者既有籍籍无名的乡土士绅,也有江忠源、胡林翼这样的地方官员,孙锵鸣、吕贤基这样的在籍缙绅, 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这样依靠办团练一步步崛起的股肱之臣。在 权力与地方势力、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博弈场中,团练运动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改变了地方政治社会结构,改变了地方社会和 政权之间的传统关系,从而加速了“传统 的崩溃”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本书聚焦晚清团练运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读者剥开笼罩在“团练”身上的历史迷雾,展现一个特殊群体在一个特殊时代的历史命运和遭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