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的论文大抵集中在晚明到清初这一段,它们基本上与 明清思想的转型 这一个大论述息息相关,但是作者刻意挖掘前人所忽略的问题,故书中所处理的人物、材料、主题,不一定都落在一般熟习的论述范围之内。由它们可以看出整个 明清思想转型 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成份非常多元的历史现象,由心学到考证学的转变只是其中一端而已。 本书所收文章大抵不只是就思想谈思想,而是尝试着将思想与其他历史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它们或为道德紧张感、或为知识社群的变动、或为时代心态、或为文人生活、或为地方社会、或为政治变动、或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等,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收在本书中的文章是一些新的尝试。 增订版新增新序和三篇长文,呈现了作者对于明清思想转型较为系统的思考。
明代中晚期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蓬勃发展,改变了明朝人日常劳作、旅行和消费的方式。明太祖朱元璋为实现 小国寡民 的理想而一手打造的社会组织结构和通信交通系统,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的真金白银,换作跻身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女性不再只是家庭的附庸,通过写作诗文、远途旅行、做小生意彰显自身的存在。旧有的阶层结构和道德界线变得模糊,金钱似乎成了的筹码,让上层士大夫感到困惑与焦虑 卜正民凭借严谨而深刻的学术眼光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类人物及其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图,再现明代三百年的社会文化变迁,令人得以一瞥一个王朝风雅、狂欢的后身影。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 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 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擅长跳芭蕾,兴建凡尔赛。法国服装美食、文学艺术等软实力征服世界直到今天,说法语成为时尚。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视落后的俄罗斯为耻辱,为痛苦。他亲赴欧洲全面学习西方,他废寝忘食地对俄罗斯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却遭到误解、抵抗,甚至军事政变。他铁腕镇压反对者,终把一个贪恋陆地的中世纪农业国打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沿海文化、经济、军事强国。 大清康熙皇帝少年即位,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抗俄军,灭噶尔丹。清王朝发展到极盛,揭开了康雍乾盛世的序幕。康熙把中国封建王朝发展到**,也揭开衰败的序幕。和欧洲的思相自由、科技发展、富国强兵相比,康熙皇帝没有为新时代奠定基础。中国与欧洲檫肩而过,再也追赶不及。
日本人在紧锣密鼓地备战,俄国人在有恃无恐地应战,大清国人则不知如何选边站 大清帝国、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以国运相赌的 晚清三国 ,慈禧太后、明治天皇、末代沙皇的日俄战争( 1904 1905 ),俨然豪赌 第零次世界大战 !战后仅 6 年,矗立近 300 年的清国大厦,即土崩瓦解。 现在的中国人,说起日本军头,可能知道东条英机、山本五十六、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等名字,但未必都知道,这几个二战时的日军陆海军大将,都是在日俄战争期间成长起来的下级军官,他们共同的所谓 偶像 ,就是日军的大山岩。日俄战争,即史家眼中的 第零次世界大战 。 《晚清三国》作者两度造访旅顺口,三度在辽宁大地上驱车驰骋,重寻当年日军的进军路线,或曰沿当年俄军的败北路线,车轮逐次碾过丹东、凤凰城、新宾、本溪、辽阳、沈阳、铁岭、法库和昌图,
本书是知名历史作家聂作平先生历史随笔结集,以晚明时代为背景,观照末世君臣、军民的所作所为,直陈历史真相,兼具当世情怀,所述所论,皆足引人思考。内忧与外患,是晚明王朝的生死困境,然而君主乱治、权臣倾轧、阉党当道、草莽起义 人心离散,将大明王朝推入深渊。
《明朝那些事儿》 部,主要讲述了朱元璋一生建立及统治明朝七十年间的历史。 朱元璋生于元末乱世之中,父母死于饥荒,他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终于建立起朱姓江山,从一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 同时,在朱元璋的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都是一代人杰。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几乎是赤手空拳,单 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并以无穷的精力为明朝设计了一套不同以往的制度规范。
张海鹏、翟金懿著的《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所谓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所谓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这不是说历史的“沉沦”时期没有奋斗,那个时期中国人民有过不少次的奋斗,但是,由于觉醒程度不够,物质力量不够,斗争经验不够,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奋斗还不足以制止中国社会的“沉沦”;在历史的“上升”时期,不是没有屈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甚至比以往历次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造成的损害还要严重,但由于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不仅避免了继续“沉沦”,而且赢来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八篇。晚清的政权鼎革是近代史上一场大戏,本书以 旭日残阳 譬喻共和登台与帝制终结,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半年左右时间里,风起云涌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势力的博弈角逐,也就是严格意义上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此间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政坛过招,可谓棋逢对手。 本书梳理比勘各类史料,力图在原有时空位置中还原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辛亥时局动荡之际,杨度、汪精卫等人牵头组织国事共济会,主张以国民大会公决的形式解决重大国事纷争,对以后中国政制架构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武力对峙为背景的南北和谈,谈判的主要内容不是共和与君宪孰取孰舍,而是以何种形式实现共和;其间列强尤其是英国和日本的态度至关重要。各种政治势力的相互角力*终导致南北和谈破
本书围绕明代朝贡制度与全球贸易的碰撞与较量展开论述,详细讲述明代朝贡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形成过程,以及这个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的挑战,审视了大航海时代大背景下,明朝与世界巨大冲突的历史细节。 全书从地缘格局、统治思维和政治制度、民间海外贸易、货币制度、中西方思想启蒙、武器与科技、海寇等内外多方面,全面审视了明朝逐步落后于近代世界的过程。 作者指出,16世纪以来由全球海洋贸易而营建出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一直由欧洲国家主导,而在东方,朝贡天下的思维,在明清易代之后,仍被清王朝所坚持固守,直到19世纪,英国人以坚船利炮轰开了天朝的迷梦,中国被动地纳入到了新的全球体系之下。
在明朝中后期皇帝普遍不成器的背景下,苦孩子出身的弘治帝显得很另类,他一上台就开始整饬朝纲,更新庶政,法祖图治,如此下来,经过十八年的时间,他终把大明治成了什么样?有人说是 弘治中兴 ,但翻阅史书,我们却找不到历目前常见的 中兴 实绩,就连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百姓安宁等景象都没有长时间地出现。但相对于明代后期的动荡,弘治时期整体上还算安定,极权主义统治有所松动,因而说,这是一个新旧交替时代,也是16世纪大变革的起始阶段,虽然明孝宗在位期间并没有使得大明帝国真正中兴起来,但他所推行的诸多 新政 举措还是适合那个时代的发展,由此我们接近将他视为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一代守成明君。
明清鄱阳湖地区的水面边界争端和草洲权属纠纷展现的是沿湖居民围绕自然资源的共享与竞争所形成的复杂历史图景。本书以大量新发现的鄱阳湖区渔民历史文献为核心资料,结合历代正史、地方志书、文人文集、官方档案、族谱碑刻、田野访谈等相关史料,围绕鄱阳湖 水面权 的获得、转让与保护,进而对湖区人群的定居历史以及渔课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特别是对湖池水面的确权过程、渔业捕捞的准入机制、水面权的分化与转让、捕捞纠纷的调解与审理,捕捞秩序的层累与演进,以及内陆水域社会的治理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翔实讨论与细致分析。这些流传至今的文献记载和民间故事,反映的是各种利益群体为了争夺鄱阳湖水面捕捞权或草洲使用权而展开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互动,体现了不同于陆地的水域社会。虽然内陆湖泊与近海水域有明显的不同,但在自然资源
马渭源编*的《大明帝国系列(景泰天顺帝卷上下)》叙述明中期景泰天顺之际的故事:公元1457年正月,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偷偷帮助英宗复辟。史称 夺门之变 。
雅学堂丛书 目录 方志远《坐井观天》 王子今《天马来:早期丝路交通》 孙继民《邯郸学步辑存》 王学典《当代中国学术走向观察》 荣新江《三升斋三笔》 刘进宝《从陇上到吴越》 卜宪群《悦己集》 李红岩《史学的光与影》 鲁西奇《拾草》 林文勋《东陆琐谈》 本书为 雅学堂丛书 之一,是一部学术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自1988年至2021年写作的学术短文、书序、后记等,内容丰富,关注面广,涉及明清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语言流畅,风趣幽默,雅俗共赏,不仅学术上客观公允,而且将史实情节化,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明、清乃至中国历代的一般发展进程,以极富故事性、趣味性的讲述方式评价著名历史人物,从根源细论中国历史,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本书论述的晚明史,起于万历元年(1573年),迄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书中以翔实的史料、细致的笔触,再现晚明王朝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走向灭亡的全过程,并揭示其深刻的教训。作者在广泛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对于晚明时期“倭寇”、“市镇”、“新政”、“党争”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下卷内容为第七章至第十四章。
本书论述的晚明史,起于万历元年(1573年),迄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书中以翔实的史料、细致的笔触,再现晚明王朝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走向灭亡的全过程,并揭示其深刻的教训。作者在广泛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对于晚明时期“倭寇”、“市镇”、“新政”、“党争”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上卷内容为第一章至第六章。
明宪宗成化帝是明朝历史上一个不太引人关注但实际上却是有着十分重大影响的皇帝。成化帝当政近24年,明朝中期的诸多特征都是在他那时基本定型的。从正面角度来讲,成化时期尤其是其初期,朝廷广开言路,革除天顺朝弊政,延聘贤臣,平乱南方,巩固北疆,修筑边墙,等等,这些都在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明宪宗在扶植正能量的同时,逐渐消极怠政,宠幸比自己岁数接近大一倍的万贵妃,任由其及同党肆意妄为,这就使得有明一代的后妃、外戚势力日渐壮大,为后世开了一个极不好的先例。本书概述这一时代历史。
《太平天国及晚清社会研究》系全国性一级学会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主办的定期出版的学术成果,主要反映太平天国及晚清相关史实与理论的*新研究成果,力争成为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的重要窗口与园地。其宗旨在于持有严谨扎实的学术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研究理念拓展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论从史出、逻辑严密、注释规范。除约请海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撰稿外,鼓励有创新有深度的青年学者积极纂述,整合研究力量,促进学术争鸣。原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重归一统》 本书讨论了战争和政治在宋朝建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批驳了 宋朝开国是一个非军事化过程,宋朝自建立之初就重文轻武 的刻板印象。作者提出,宋朝的建立是一系列军事胜利的结果,11世纪初出现的文官主导型政府,是经由半个世纪的战争与个人政治而产生的,并非源于某种旨在强调文化价值超过军事价值的主观规划。 《茶经述评》 吴觉农先生从当代茶业发展状况出发,联系有关茶的历史材料,对《茶经》所涉及的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造、茶具、饮用、史料和产地等内容进行阐释与评价。既借由《茶经》回顾了历史经验,又联系当下,对当代茶业的发展有借鉴意义。此书主体部分为吴觉农先生对《茶经》的客观评价,后面附有吴觉农先生对《茶经》的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