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事,不是一个所谓中心思想或一个道德观念可以包容的,理论更是说给无信的人,与对囚人说理无异。 《疲劳的颜色》借由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大转型这段历史的梳理,窥见传统文人、武人、乡绅、旧式官僚等你各色人等在时代变局中的身份与思想的转换,深入历史发生的情境解析清末民初 立宪 之时代精神的嬗变过程,呈现中国政治文明更生之艰难与反复。孙德鹏在书里说道: 历史是什么?是时间的味道,是寻求趣味的本能,是敏感者的梦忆。 《疲劳的颜色》正是他对民国历史的一场梦忆,梦里有袁世凯、民国军阀、宪政补丁沈玄庐、周作人、康有为等人物,借此,他从比较深的层次探讨了民国史时期宪政史的发展和思潮的变动。
《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专题的形式阐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中央苏区的形成、创立、发展、革命与建设,中共中央苏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写作上,作者力图从历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的角度,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对各个具体问题作出简明、深入的分析,以有助于说明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分析
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是一个值得后世慢慢玩味的历史事件。在英国人看来,欠缺外交风度的满清皇帝和官员们表现出的蛮横和固执接近辜负了英国政府的好意。而在中国官方眼中,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因为他们捍卫了帝国的尊严。可是,近代中国经受的苦难却使得这次对“蛮夷”的胜利显得那么苍白。在这道历史的罗生门前,没有孰对孰错,只有无尽的叹息。本书通过作者亨利?埃利斯的视角,带领读者重新回到了那个一切都还没有盖棺定论的时刻,体会历史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直面变幻莫测的历史洪流。 亨利?埃利斯(1788-1855),英国外校官,作为阿美士德的秘书以及使团副使出使中国,并在回国后将私人日志出版,成为向英国介绍中国的早期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