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主干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围绕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而接续奋斗的艰辛历程。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为了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好课程内容,我们根据*新全国统编教材,结合教学要求,编写了这本学习与辅导用书。各章分为 学习提示 试题训练 参考答案 和 延伸阅读 四个板块,希望学生可以全面准确地学习重点,并能拓展学习视野、提高思辨
杨奎松著的《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精)》介绍:近代一两百年面临 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 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辛亥革命与袁世凯》由黎澍所著,本书于1948年在香港生活书店出版,于1954年改订为《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重新印行。该书堪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研究辛亥革命的少数开创性成果之一。它论述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与妥协、袁世凯的窃国阴谋、大独裁者与政党政治、洪宪帝制及其失败等诸多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成亦妥协,强黎元洪为都督;败亦妥协,让临时大总统于袁世凯。本书以生活书店的繁体字本为依托,并征得作者家属同意,将1954年的修订本一同出版。本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中国传统所谓“政权”,到头来,只是财权与兵权。 本书中,作者提出这样一种新的近代史解读视角,首次从兵权、财权角度看近代史。 作者认为,自宋、明、清至于民国,纷繁百态无外乎地方兵权、财权与国家兵权、财权的博弈。而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虽一脉相承,却各有千秋,正如作者所说“近代化的许多事业,往往都从曾国藩开头,李鸿章来完成。”后来者袁世凯与各方势力的较量,也是以兵权、财权相博。 除了视角新颖,本书中的许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中国也曾有过波澜壮阔的民间海权时代;地缘政治,中国古已有之,发展出五条地理线,推进历史发展。 文字表述延续作者一贯的风格,将文化个体性融入历史写作,自成一体,读罢让人顿有酣畅淋漓之感。
百年晚清,泱泱中华究竟发生了什么?皇帝、朝臣和平民都做了些什么?嘉庆、道光、咸丰到慈禧再到溥仪;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再到袁世凯;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再到孙中山……晚清后一百年,距离今天这么近,但我们其实并不了解它。“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君主立宪”为什么均告失败,后必须革命,历史为什么非要这样?唐文立编著的《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虽然讲述的是百年晚清的历史,但提到了诸如科举制的来龙去脉以及对历史的影响,从“禅让”到“家天下”再到“皇帝轮流坐”后回归“天下为公”的曲折历程。短短百年展现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精华。阅读《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读到这个民族的未来。
《蒋廷黻著 导读》是近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全国各高校近代史研究***书之一。 导读部分,沈渭滨介绍了蒋廷黻其人,并论述了其书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然后从近代通史体系的发展变化角度,进一步说明了蒋著《中国近代史》的学术地位和近代通史的研究现状,以加深对蒋廷黻学术成就的理解;正文部分,蒋廷黻从世界大势,以全球眼光讲述中国现代化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他分析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提出了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的观点。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1894年这一年。大清帝国在对日的海陆战场上节节败退,全无招架之功。以往尚能藉余威而勉强维持弧洲强国的表象,及至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署,晚清这一纸老虎被全然戳破,列强瓜分的狂潮随之而来。 本书援引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深入展示历史细节,并试图用这种细腻的方式引导读者更为深入客观地理解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在朝鲜平壤及中国黄海海域、辽东、山东半岛等战场上,中国方面不乏甘愿为国抛洒热血的将士,无奈的是,这并不能弥补晚清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与日本的差距。更无法挽回因国力落后以及应战策略失误而早已预定的失败的战果。这一现实的结局颇值得今人为之深思。
《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专题的形式阐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中央苏区的形成、创立、发展、革命与建设,中共中央苏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写作上,作者力图从历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的角度,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对各个具体问题作出简明、深入的分析,以有助于说明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分析
怀着这样一种心情,笔者试图对汉口租界作一番系统的探访,本着史家“实证”的原则,全面追溯汉口租界的原委始末与发展兴革的历史过程;尽力观察到一个真实的汉口租界。更多的时候,笔者可能是以一种文化观光者的眼光,将聚焦点更多地投向作为“特殊文化空间”的租界。通过对汉口租界的物质文化景观、社会生活、人口构成、社会行为、社会心态等方面的逐一探寻,力求展示租界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空间”的品行与特质,并将租界从“异质文化空间”到“边缘文化空间”的演变过程揭示出来。通过租界这个文化个案,向读者展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从对立、冲突到接纳、融合的互动过程。进而为今人的“文化态度”与“文化立场”提供一个历史的范例——弱势文化怎样去面对一种强势的文化,怎样在一个强势文化面前保持自己的个性与尊严,同时又不
*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共和时代。民国初年,西方民主思潮与实践一时间颇为盛行;然而通过军事实力和政治要谋而成为北京政府大总统的袁世凯,一心谋求个人专制统治,与寄望于民主政治的革命派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结果导致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但因准备不周、实力不济而失败。此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独掌北京政府,逐步废话弃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属项民主政制,使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成为昙花一现。与此同时,民国成立后的中国对外关系,仍因列强之强势压迫而面临着种种困难,在谋求“承认”、对外借款、边疆安全等方面,仍在丧失国家主权和权益,并因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而形成中国外交的危机。
本书以1927─1937年间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为线索,叙述近代社会在这段错综复杂的特殊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完成名义上的统一中国后,从实施训政、实行宪政到强化军事、国防、教育、经济基础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中共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实行农村武装割据、创立苏维埃共和国、发展壮大红军的艰难历程。书稿以翔实可信的史料反映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舞台上两个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两个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曲折交涉,再现了自“九一八”事变后两党政策的转变、中共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国共合作的实现这一清晰的历史脉络。
先秦时期,广西属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广西大部分地区属桂林郡。广西称“桂”由此而来。“八桂”是指“桂”的八个方位,即樘东、桂西、桂南、桂北、桂东南、桂东北、桂西南、桂西北。 八桂文化是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内涵丰富、久远神奇为特色,以本土性和兼容性和谐统一为表征,以鲜明的南方山水品格为个性的地域性较强、影响力较大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介绍了晚清以降中国的近现代化过程,阐述中国变革发展的规律与形态,启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走势。
《五月黎明 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是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 《上海滩》丛书 中的一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上海解放的历程。所收录的文章讲述了在解放和接管上海的斗争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条战线迎接城市新生的艰难历程。内容涉及中共领导人对于上海解放与接管的预先谋划与安排,战场上解放军指战员宁愿多流血牺牲也不使用重武器以保卫上海完整的英勇无畏,进城后人民子弟兵不住民居、不扰民、甘于睡马路的感人事迹,地下党组织动员党员群众护厂护校、打击敌特、维护社会治安的种种斗争,以及国民党起义人员和上海广大市民对解放历程的点滴记忆。文章作者多为上海解放的各方亲历者,因此其回忆颇具史料价值而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