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年的卫国战争中,除了碟血疆场的烈士之外,中国的特工人员,也曾在敌后与日伪展开激烈较量。旅日历史学者萨苏,在日本生活十几年,深知这是一个细致到令人难以承受的民族。当这种细致与法西斯的残忍凶狠结合起来,可以想象将给中国的抗日军民带来怎样的伤害,也注定了我特工人员在敌后的行动何等艰难而危险。 本书就是作者从日本史料,从 敌人的眼睛 里,发现和记述的中国抗日特工鲜为人知的史实,以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抗战时期敌后谍战,特别是十几宗经典绝杀日伪行动的全过程。全书分 人、鬼、刑、兵 四部分,既有中国特工人物传奇,又有敌方特务组织背景揭秘,还有抗联武装特工和军统培训、特工装备等内情披露,以独特视角,全面、深入展现了中国抗日隐蔽战线谍战史。
本书主要记述并评论了抗战正面战场的史实,如华北战场、“八一三”上海战场、鲁南战场等,分析了以“湘北大捷”为代表的进入相持阶段后的正面战场的作战特征。书稿语言通俗流畅、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在资料利用方面,广泛运用、认真吸取各家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充分、真实,大量利用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光藏档案,包括已公开出版的和尚未公开出版的,并充分利用了大量台湾出版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档案和其他各种资料,使得书稿内容详实准确,具有“人无我有,人详我略”的特色。在对具体战役的描写上,常采用“跳出圈外”的方法,即从战役之外写战役,从政治、外交及当权者的思想观念角度写战役,力求写出新内容,写出新意。 本书虽然之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过,但此次再版,作者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
本书为语言学家沈家煊先生主编“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系列”丛书第二辑之一种。古汉语虚词“之”“者”和“而”的以往解释之所以存在很多争议,是因为过去常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研究汉语。本书研究着眼汉语事实,认为汉语研究应以零句为根本,以名词为中心。据此,本书认为“之”是一个“自指标记”,主谓结构加上“之”字起提高指别度的作用;“者”是“提顿复指词”,自指的“者”包含转指的“者”;“而”是一个“兼具强调和连接作用的复指代词”。通过对这三个虚词研究案例的梳理,证明古汉语虚词研究必须摆脱印欧语眼光,立足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总结汉语语法自身规律,这样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整理收录了国内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著书序。全文以平易亲和的文字,揭开国共关系、西安事变、中苏关系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并展示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鲜明的学术态度和方法,包括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以求,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民族主义的全面反思,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
本书是《白话蔡东藩历朝通史系列》之一。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 回,约600万字。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侵华日军在粤细菌战和毒气战揭秘》一书是调查纪实性的著作,配有大量照片和图片 , 着重揭露日军波字第 8604 部队在广东正式编组及其进行细菌实验、细菌战和毒气战活动的全过程。这支“恶魔式的部队”以原中山大学医学院为大本营,以伪粤海关海港检疫所为细菌实验场,以广州南石头难民收容所为细菌战的主要基地,摧残和杀害了大批无辜的省港难民。血债累累,铁证如山,罪恶滔天,令人发指。 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还兼具强烈的现实政治意义。反思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必将激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能量。
本书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主要史实和重要概念为线索,结合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采用专题归类的形式,共编写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时期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七章内容,并附有课外阅读资料和知识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