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和尼克松结束了中美关系史的一个时代,1979年邓小平和卡特却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中美建交无疑是改变世界的一件大事。本书全景式地逼真再现了邓小平、卡特、“卡特的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以及黄镇、老布什、伍德科克等为中美建交作出的贡献和他们极富个性化的形象。如实披露了*派中国“空军一号”赴美接尼克松再访华、老布什“自行车外交”、卡特严打台湾特工、邓小平访美专机强行起飞以及三K党徒刺杀邓小平等鲜为人知的秘闻真事。视野开阔,内蕴丰厚,图文并茂,读之爱不释手,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书。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揭露了约翰 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壬子兵变,讲述了潘裕昆将军的几张照片往事,记录了一代才女陈懋恒的婚礼现场。
《沪宁铁路与江苏社会(1903-1927)》主要选取清末和民国初年为考察时段,探讨铁路交通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并选取沪宁铁路进行个案考察,进而探究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一种现代化交通工具与区域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揭示出铁路交通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本书分为25个篇章,精选了二十五部史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按照各史书的时间顺序分章,全面、新颖的阐述了中国历史,精彩、扼要的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使读者能够轻松地阅读历史,从全新的角度思考历史。
吴晗是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本书秉着对历史严谨公正的态度,精选吴晗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政治、人物、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叙述与评论篇章,告诉读者为人处世的生存法则。本书史料丰富、分析透彻,语言生动幽默,对中国历史有独特的理解,学术价值很高,有益于读者增长历史知识。历史不会重复,却有可能重演。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才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震古烁今。《中国历史故事:春秋战国》则主要讲述了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比较重大的、令人深思的历史事件。这里有诸子百家的纷争,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各种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在这些无休止的战争中,最终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我们熟悉的大人物和小故事,例如废寝忘食的孔子、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起死回生的扁鹊以及纸上谈兵的赵括等。
汉帝国建立后,在政权建设上,刘邦君臣毫不犹豫地全面承袭了秦帝国的国家制度。刘邦治国,不拘泥古人,不拘泥成法,而是根据汉初的实际情况,注重政策的变通性与可行性。过去学界一谈到汉初国家治理,就多拿黄老思想说事。其实,刘邦治国是儒法道兼采并用,在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以道治国上他都进行了实践探索,都有过尝试与调整,很难说是单取黄老清静无为之道。刘邦治理国家的立足点在于有为,并非无为。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这不但让汉政权顺利实现了“秦果汉收”,而且还开创了中国帝制时代的个盛世——大汉盛世。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目前,那些千古明君、霸主枭雄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其中的道理与我们今天的事业成功也息息相通。本书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对我们今天成功相适应的规律和道理来,用古今的事例相互参照分析说明。 这不是一本历史研究著作,也不是一本文学传奇小说。这里面的内容参照了正史,也采用了不少精彩有趣的演义故事。它的每一个故事都回望历史却映照现实,它只是一本希望让你看了有所思、有所得的历史书。
2004年夏天,一部名为《帝国政界往事:大清是如何拿下天下的(终结版)》的历史作品突然问世,因其从人性角度和史料细节中,发现历史的鲜活与真实面目,一时洛阳纸贵,海内风行。作者李亚平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作家,被誉为“黄仁宇之后最会讲历史的人文学者”。 此后,李亚平先生潜心创作,以平均一年一部的速度,相继推出了备受好评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之“大明王朝纪事”“大清是如何拿下天下的”……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从“人”的视角诠释帝王将相,通过入木三分的精彩剖析,全新解读历史巨变与政治迷局,用轻松有趣的独特方式讲出了历史的真相,使人豁然开朗又难以释怀。 2014年夏天,《帝国政界往事》修订版重磅来袭,首批推出《帝国政界往事:大清是如何拿下天下的(终结版)》,根据《帝国政界往事:大清
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影响大的地方剧种,它囊括了中国戏曲的高腔、皮黄、梆子、昆腔以及灯调五大声腔体系,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剧目,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堪称巴蜀文化的代表。《川剧史话》是一部关于川剧历史的通俗读本,作者谙熟川剧艺术及其变迁,以流畅的文笔、翔实的史料阐释了川剧的诞生和长成,对声腔音乐、行当特征、作家作品、演员等都有生动的叙述。
《中国古代民居》,系统地对我国古代民居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全书分为六章,针对民居,从原始时期民居的萌芽到后期的发展变迁、从中原地区到少数民族地区、从南方到北方,从地方特色民居到民族融合带来的民居革变、从建造技艺到功能效用、从榫卯结构到细部装饰、从气候环境到人文环境等方面,图文并茂地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其中有四合院、窑洞、土楼、碉楼、吊脚楼、干栏式建筑等,还又古镇古村、名人故居,它们负载人文价值,鉴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化为一种情结流淌在劳动人民的血液中,这种文化价值正是本书挖掘和展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