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回忆并带有研究性质的有关中国当代史的专著。分上、下两卷。分别论述了1949年到1956年间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部书是将个人的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被誉为“在我国党内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本书是黄宗智教授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专著, 农业经济史三部曲 zui后一部。书中从18 世纪中国与英格兰的对比出发,探究两者农业经济的差异所在,并以此来看待明清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中的 内卷化 问题和小农经济发展的问题。本书还检视了统筹城乡试验区的实践,探讨了中国农村发展出路相关的问题,如:源自城乡差别的农民工问题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应该怎样将之置于国民经济整体中来认识?一定程度上的城乡差别,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方案来解决?全书立足本土、从实践出发,集中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农村社会经济现实的思考。
本书以文艺著述与文人生活为线索,讲述明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爱情在中国的发展史。书名灵感来自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五四遗事》,作者从《牡丹亭》、艾伦 凯、厨川白村等作家作品中汲取养分,在民国名士身上寻找爱情的踪影。继上海书写与海外华人叙史之后,潘翎将视线投射到二十世纪中国爱情观的演变之上,探索中国传统中的 情 如何与西方浪漫爱交汇融合,揭开新式恋爱的洋洋大观。
本书围绕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决策,分17个专题,生动记述了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思想和实践,全面展现了他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者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和和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功勋,充分反映了邓小平伟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风采。
本书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回忆并带有研究性质的有关中国当代史的专著。分上、下两卷。分别论述了1949年到1956年间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部书是将个人的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被誉为“在我国党内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本书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初,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反映了革命先辈们不忘初心、不畏艰难、勇于摸索、不断实践的奋斗精神。 本书文字简约,内容充实,严格按照当时事件发展脉络,客观记述,有闻必录,述而不论,对一般读者和专门研究人员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本书为一部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通俗理论读物,围绕报告明确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以 新时代的三件大事 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新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 四章开篇,立足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用历史通向未来的大历史观,深入浅出地回顾和阐释中国共产党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如何成功实现的,接着以八章篇幅从第二个百年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对外开放之路、团结奋斗之路八个方面,描绘了第二个百年的宏伟蓝图是如何成功擘画的。本书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贯通新时代党的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靠前5卷的中译本,论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对思想的发展,“”的发生,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了深入、审慎的探访;对以后的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作了重点论述;对国民党在台湾地区的统治作了分析,同时对整个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文艺及知识分子问题等也分别予以研究和考察。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的中国现代史专家,代表了西方的研究水平和学术观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新中国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建设、发展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是人民的创业史、探索史和奋斗史,是接续奋斗、创造新辉煌、书写新的伟大成就的历史。《当代中国史研究》在创刊三十周年之际,组织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理论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对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并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旨在助力新中国史 三大体系 建设,加快建构自主的新中国史知识体系。
本书以毛泽东对二十四史的批注和圈画为基础,结合毛泽东生平、批注圈画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多年的独特经历,详细解读了毛泽东有代表性的批注与圈画,展现了毛泽东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以及他渊博的知识、勤奋的读书精神,总结论述了毛泽东的各种读书方法,特别是古为今用、与实际相结合、联系对比的方法。从书中我们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对伟人毛泽东的认识。
《秩序的沦陷》为有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近著,关注的是抗战初期的社会与人。作者选取江南五城(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描述了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并分析了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的关系交织。“这里有通敌,有抵抗,但两者之外的其他行为要多得多。”借助对这种模糊行为的分析,作者考察了战争时期城市秩序的维持,以及生活其间的个人的心态、处境与选择,以求揭示一个复杂的战时社会。
《中国传奇:浦东开发史》是写浦东的,但作者将浦东开发开放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以一滴水见太阳,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起伏伏。比如,书中写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争,写到“姓资姓社”之大争论,还写到了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在海峡两岸分隔的七十多年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台湾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
还原1967年被命名为“样板戏”的八个剧种。把每一出戏具体的背景和详情进行配图讲解,全文又穿插了戏外一些虚构的场景,用一种历史与现代结合的手法讲解这种风靡一时的艺术形式。图片还原的严格模式足以使不熟悉那个年代的人感到震惊,也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某个标版,因为这样的“样板”对于80后甚至更年轻的新锐群体来说是陌生的、不可思议的体验。这些曾在回忆中成为某种盛典的戏剧,汇集了最多的批评与喜爱。批评样板戏与喜欢样板戏的人正在成为一个有趣的群体。批评者一直警惕样板戏的政治属性,喜欢者则把样板戏当成某种经典。而这些争议似乎只属于某个特定的时代或者某些特指的世界。关于样板戏的记忆正在成为中国人无法回避的话题。在今天,那熟悉的旋律仍间或回响在我们的耳边:或在官方的庆典舞台上,或在民间无意的
本书采用地震社会学和救灾制度史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着重对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概况及特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我国关于救灾管理、救灾队伍、救灾医疗、救灾物资、救灾捐款、灾后重建、救灾法规、救灾科技、救灾宣传等制度性变化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同时对其存在的诸多困难问题,提出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等相关措施,进而揭示了汶川特大地震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 、波及范围 广、救灾难度 的一次地震,又是对我国现行救灾制度,特别是地震救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带来大冲击、大考验、大转型和大升级的一次地震。
本书是作者研究 民众心态和民意趋向的文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是有关 民众心态的研究。作者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入手,对 1945年以来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民众的复杂心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 民意与群体认同的研究,探讨如何从\\\\\\\\\\\\\\\" 人认同\\\\\\\\\\\\\\\"转变为\\\\\\\\\\\\\\\"双重认同\\\\\\\\\\\\\\\"乃至\\\\\\\\\\\\\\\" 认同\\\\\\\\\\\\\\\",进而对其给予 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着眼于 岛内,提出了\\\\\\\\\\\\\\\"省籍-族群-本土化\\\\\\\\\\\\\\\"的 政治研究模式,对 近年来\\\\\\\\\\\\\\\"去中国化\\\\\\\\\\\\\\\"的现象和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对\\\\\\\\\\\\\\\"二二八\\\\\\\\\\\\\\\"事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予以了揭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云南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盘踞在云南的日军大肆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云南实行飞机轰炸、妇女、残害劳工、施毒散疫、掠夺财富、毁灭文明并实施罪恶统治,在云南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日军侵犯云南的罪证。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五部断代史之一,初版于1947 年,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汉史基本的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杨宽曾总结说:“此书把两汉政治历史分为十一个段落,既作了全面的有系统的叙述,又能抓住重点作比较详尽的阐释。对于社会经济部分,叙述全面而又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