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视角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关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书首开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视角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的先河,问世后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等的高度评价,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影响甚广。
本书由 看理想 深受关注和有影响力的节目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转化而来,历经主编葛兆光教授和各位作者多次用心打磨而成。本书讲述的是一种超越国家的,笼括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采用了国际化的视野,前沿的理论成果和历史观念,以及好听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本书讲述的也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历史,它与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都不同,摒弃了历史学的任何中心主义,真正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 近些年来,关于全球史的著作陆续出版了不少,但是没有一部是属于我们中国学者自己所叙述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而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遗憾和缺陷,在全球史的学术领域, 显现了中国学者的抱负和水准 。
《文明的故事》(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美国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威尔 杜兰特与其夫人阿里尔的代表作,费时近半世纪写就,是为我们普通读者撰写的大型历史著作。其中第10卷《卢梭与大革命》获得1968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杜兰特夫妇因此书荣获1977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这是一部流畅优美的 故事 总集,叙述生动,在世界范围广受欢迎。历史折叠了时间和空间。全书共计11卷,近1000万字之多,近千幅精美插图,俯瞰110个世纪里人类心智的成就,堪称一部人类文明的 传记 ,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哲学、教育、艺术、音乐等领域。万物生长,文明是庞大的社会历程,它把错综复杂的人类文明梳理成东方文明、希腊文明、罗马和基督教文明及文艺复兴、文明变迁等几大链条。它将浩瀚的历史细节整合为我们可以理解的知识,克服历史叙述
直到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仍相信欧洲不会再次陷入一场全面战争,相信希特勒在重振德意志荣光时会通过外交手段维系和平,但这一丝希望在9月1日150万德国大军入侵波兰的那一刻彻底破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德国开始以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随着占领区的扩大,第三帝国实行新的种族秩序和优生计划,对象从犹太人、波兰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逐步扩展到 反社会者 、精神病人、残障儿童。从 安乐死 计划到种族灭绝,纳粹一步步实行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大规模谋杀。 从冬季战争、大不列颠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理查德 J. 埃文斯结合推展的宏观叙事与各阶层、各种族民众的个人陈述,揭示德国如何点燃欧洲战火,洞察希特勒的野心与动机,完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他更聚焦纳粹党的普通成员、一般德
55天、70个城市、百多处文化遗址,20000 多公里,这是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的一场印度5000 年文明历史的狂野之旅。 55 天的旅程,涵盖了印度全境。 在这儿,郭建龙遇到了无数旅游者和印度人: 工程师、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汉,与他们一起睡过车站.吃过饭,说笑过、开心过、打闹过,在城市、农村、风景之间穿梭。 他一边重温印度伟大的历史文化,一边切实体会着印度的当下,在历史与现实间反复穿越,从印度历代王朝的兴盛与更替到纷繁多彩的各种宗教在印度的生发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展现印度 5000 年的历史与现实,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
1867 1912年,日本从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一跃成为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大国。欧美数百年间的变化,在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余年中急速上演;后世日本的命运,在此亦有端倪。然而,明治却隐身于各个事件和人物背后,难见踪迹。他是无能的傀儡,还是伟大的君主?在时代的巨大浪潮中,他如何应对周遭的一切? 明治天皇在位将近半个世纪,周围总是围绕着一些能力非凡且个性迥异的大臣,历史学家往往从这些人的角度来讨论明治天皇的统治,认为是他们的辉煌成就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而明治天皇只不过发挥着仪式上的作用,仿佛他跟自己的国家毫不相干。不少普通日本人把明治天皇奉为有史以来无出其右的伟大君主,但也很难举出他的某项个人成就来匹配这份殊荣。 著名学者唐纳德 基恩依照《明治天皇纪》和当时政治家回忆录等日本史料,以及欧美使者的
欧洲是现代世界的发源地。500多年时间,欧洲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从欧亚大陆的偏僻角落,一跃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只有理解了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 一部欧洲史虽然充满了敌对与争夺、厮杀与流血,但也贯穿着相互间友好的交往、相互的影响与借鉴以及共同的欢欣与喜悦。本书介绍了从欧洲初始至今的历史进程和诸多事件,描绘了一幅更为全面的欧洲历史嬗变图景。 自本书首次出版已过去三十年时间,本次出版的是第三版,作者经过重新修订,增添了大量内容。书中不仅对历史进行了回顾和评价,也对当下欧洲的状态进行了概括和展望。
本书对缅甸史前至独立时期的缅甸(史前-1948)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是继贺圣达《缅甸史》之后,又一部缅甸史力作。缅甸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也是中国实现印度洋战略和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通道,全面系统梳理缅甸通史,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缅甸发展演进的特点及其经验教训,对推进中缅关系和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建设意义重大。该成果为缅甸历史长时段研究,研究体例符合通史结构,各章节之间历史逻辑和层次较为清晰,文献资料引证较为丰富,使成果具有较高可信度和学理性,成果信息量较大,有可读性和研究参考性,是国别史研究中较有分量的通史成果,对深入认识和研究 一带一路 沿线重要国家价值较高等。整体上来说,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撰写的缅甸通史类书籍唯有贺圣达的《缅甸史》,该书时间范围从远古到1948年缅甸独立为止,对于缅甸
托马斯展示了16世纪初期即将成为世界霸权的西班牙帝国的方方面面。帝国君主费迪南、伊莎贝拉双王从伊斯兰教的手中夺回了格拉纳达,伊比利亚半岛重新回到了天主教统治之下。费迪南和伊莎贝拉在节节胜利的冲击下,同意赞助热那亚水手那模糊的航行计划: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到达印度。传说,印度遍布黄金,满地流淌着香料。王室决定派遣哥伦布向西航行,寻找黄金和香料之河,对于西班牙和整个世界而言,这一决定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古世界与现代世界就此截然分开。 西班牙的殖民探险活动一开始并不吉利,前景黯淡:王室给予的资助少得可怜,远不及一位西班牙公主举办婚礼的花销。尽管船队规模不大,但其野心和使命仍旧令人震撼:它宣称要为西班牙王室获得印度所有的财富。哥伦布心想,可以将未来获取的黄金用于资助一场大规模十字军
《人文通史》是国外经典人文艺术类通识图书,三十年长销不衰,不断修订。 第八版延续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精辟表述,新增章节导引,穿插原典导读,呈现了从史前到21世纪的一个个人文发展里程碑,鼓励从对人文艺术的批判性考察出发,与创作者跨时空对话,理解古人的所思所感,进而体会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 数百幅精美全彩插图,百余篇经典原著导读,没有照本宣科的知识点堆砌,没有对价值观的机械灌输,以鲜活有趣的故事,串联起人文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全景式呈现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电影 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教会读者如何聆听音乐、赏析美术、阅读名著、浏览地图,一步步增强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力。
立足中国视野,反思西方史观; 一部带有强烈问题意识、正当其时的非洲现代史。 史论结合,研判国内外现代非洲史研究得失; 详略得当,全面展现非洲大陆的现代化进程。 《非洲现代史》由非洲史权威学者李安山历时多年撰写而成,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四个方面聚焦现代非洲,为中国理解非洲提供一套知识参照系。
《教化》卷分为 古风时代的希腊 和 雅典精神 两部分,以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作品、希腊肃剧与谐剧、智术师的论著、修昔底德的史著等作为文献基础,以斯巴达和雅典的城邦生活作为社会背景,探讨了古希腊文明与城邦政治形态的形成、发展与危机,描述了paideia得以形成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及其在希腊文化与社会中的实践,试图阐明古希腊文化的理想从精神、心灵层面的逐步完善,到寓于城邦的政治理想之中,直至后终结于雅典帝国及其联盟的失败与消亡的整个过程。 第二卷从古希腊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出发,详细分析了柏拉图对话录,尤其以近半的篇幅对柏拉图的《王制》(亦译《理想国》)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作者以哲学这一希腊知识文化的成熟果实为核心,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出发,深入探讨了教育、德性、智识、公民的养成等希腊精
对嗣后的思考是人类*基本的思考,政治体亦然。 国王的两个身体 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法学家创制的概念:国王有一个 自然之体 ,他个体的肉身,可生病、会疲弱、可朽坏;同时,国王另有一个 政治之体 ,永远存续、不可朽坏。然而,政治体世俗化的下发展历史塑造了超过时间的 祖国 和 人民 这样的观念,并自然地引向这个身体的 头 ,即国王的yongjiu性问题。这个问题是古今政治体的根本问题。 康托洛维茨耗时十年,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目眩的研究,深入探索了 两个身体 的中世纪渊源,从浩瀚的史料中清理出各种与 二体 有关联的思想谱系 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政治体yongjiu性,即人民政体的 头 的yongjiu性问题。他精心雕琢自己一生的dianfeng之作,试图用历史材料本身散发出的魅力,抵御激进主义的思潮,揭示现代国家的生成问题。 必须指出:英国剑桥
《哥白尼问题》一书为当今历史学界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作者深入发掘史料,详尽阐述了15 17世纪,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为代表的近代天文学家如何从旧式的古希腊天文学、占星学转向 日心说 为代表的近代天文学,如何在 文艺复兴 这一变革时期的复杂背景下,发动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科学革命,催生了近代物理学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进程。本书也被认为是对托马斯 库恩《哥白尼革命》的一种回应,相比库恩宏大的历史哲学研究方法,韦斯特曼的研究则精微地向读者展示这一颠覆性学说在具体历史实践发展中的漫长与曲折。
《地中海战争史》记载了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对波斯人、汪达尔人和哥特人发动的三大战争,这些战争使拜占庭帝国的疆域扩大到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东南部,从而成为帝国历史上国势强盛的时期。本书对战争场面的描述非常细致和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书还比较全面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欧洲地中海世界和西亚的民族风土,使很多几乎湮没无闻的历史记忆重现在读者眼前。 本书还详细描写了拜占庭帝国的统帅贝利撒留的机智勇敢,富有谋略。三大战争的胜利,全都倚赖贝利撒留在战争中能够审时度势,在形势有利时,他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形势不利时,他率军撤退,保全实力,以利东山再起。贝利撒留对查士丁尼一世非常忠心,在他打下罗马后,哥特人劝他在罗马称王,他拒绝了。
《缔造大英帝国:从史前时代到北美十三州独立》 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强大的殖民帝国,曾统治全球 1/4 的陆地与人口;在其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是为 日不落帝国 。那么,*初仅仅是孤悬于欧洲大陆外的一个海岛,如何成为后来的庞大帝国?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詹姆斯 亚当斯在本书 中,以时间顺序为框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我们带回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被罗马人与野蛮人相继入侵、岛上七大王朝兴衰更替、与法国等大陆强国数百年的血腥厮杀、以商业和殖民称霸全球、北美十三州反叛独立 通过对近2000年历史的仔细梳理,亚当斯从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法制、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为大英帝国何以崛起及其在世界历史中担任的角色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重铸大英帝国:从美国独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书讲 述在北美独立战争
1899年仲夏,斯文 赫定开启了他的第四次亚洲探险,这次旅程的目的地是神秘的东方圣城 拉萨。本书为作者对此次探险的全程记录,详细记载了他走过的6000多英里路程,让世人能够有机会一睹这次中外瞩目、影响深刻的探险之旅。探险从斯德哥尔摩开启,一路向东,经转奥什,翻越群山,抵达喀什,并试图从新疆境内进入西藏。在缺少足够资料的情况下,斯文 赫定同他的旅队一起在中国西域的广阔土地上缓慢前行,搭乘简陋的船只在塔里木河漂流前行,挑战 死亡之地 塔克拉玛干的沙海和酷寒,误打误撞进入罗布泊,学习当地歌谣 花了一年时间后,终于踏上了藏北的土地。 但是,藏北之旅并不顺利,一路惊险连连,进入拉萨的尝试也宣告失败,他和旅队不得不穿过大片未知的土地,回到罗布荒原,为再次进藏做准备。整夜的大风暴过后,一座消失已久的古城 楼
18世纪至今,以麦考莱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大多用“非革命性的、不流血的、自上而下的”来形容1688年的英格兰“光荣革命”。本书则希望推翻这一传统观点。本书以“革命”为主轴,重新检讨了既有的革命理论,并将1688年革命置于欧洲乃至 的背景下,对其发展、特征和影响做出全新的阐释。作者的核心观点是:1688年革命不仅是革命,而且是 次现代革命;对立的双方也不是新旧势力的代表,而是不同现代化道路的支持者。通过扎实的论证和充满 的笔触,本书为读者还原了这场革命的激荡、混乱与血腥,以及它如何催生了现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