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诸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及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巴勒克拉夫的高度评价,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本书上起人类起源,下迄21世纪初多极世界相持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除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读来新颖爽朗,有强烈的现实感。从文字内容来看,作者对庞杂的史料取舍恰当,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
普鲁士是一个神话。对某些人来说,它代表着秩序、正直与宽容;对其他人来说,它却集军国主义与反动作风于一身。身为普鲁士人的塞巴斯提安.哈夫纳抛开旧有的传说,娓娓道出这个国家的历史。 哈夫纳解释了普鲁士的特殊之处,表明它是一个人工化的产物:普鲁士需要极度强烈的自保意志,才得以将分散各地的国土凝聚成一个相互连贯的整体。在数百年的演进过程当中,普鲁士是由民情迥异的德意志与斯拉夫殖民地区共同生长而成,缺乏共通的血源或宗教基础、没有天然的疆界,以致它只能说是一个 理性国家 。廉洁的政府以及对宗教的宽容,使得普鲁士成为十八世纪欧洲*现代化的国家。它的危机閞始于法国大革命,它在建立德意志帝国之后陷入缓慢的死亡,国家社会主义则促成普鲁士的毁灭。 哈夫纳探讨这个不寻常的国度时,心中不存偏见、抱持
1775年,整个巴黎都充溢着愤怒的情绪,蒙让夫人也是如此。蒙让夫人,一位手工匠人的妻子,像那个时期大部分的家庭主妇一样,把时间都花在缝制衣服、照顾家庭和孩子们上;启蒙时代来临,她身体中似乎有一部分意识觉醒了:她也想像贵族一样生活,也想花时间让自己更美,也想去享受感官的陶醉。从丈夫的角度看,妻子变得虚荣、堕落,他用日记记下了夫妻之间的争斗过程,让我们得以一窥法国大革命前夜,一位巴黎普通女性对家庭生活的反抗。
本书是作者1940年在伊萨卡城的康奈尔大学 梅森哲讲座 的讲稿。 讲座 的论题是 文明的演进 。作者的论题是疾病与文明的关系。 作者认为,在文明的演进中,疾病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疾病是一个生物过程。人体组织对千变万化的环境有着高度的适应性。然而,对个人而言,疾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过程,而且很可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对个人的整个一生都有影响。人是文明的创造者,则疾病通过影响人对文明的进程发生影响。
这是一部在德国问世数十年来多次再版的经典之作,已译成十余种文字,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国。 "普鲁士"早已烟消云散,但其对后世的影响至今在欧洲仍处处可见。它似乎集诸多矛盾于一身,既代表秩序、正直与宽容,也象征着军国主义。普鲁士王国强盛的时期,正是伟大的《德国民法典》从酝酿到诞生的时期。这个"理性国家"与这部"模范法典",堪称绝配。 身为一名普鲁士人,《不含传说的普鲁士》的作者哈夫纳以客观而理性的笔触,回顾了仅存在两百余年的普鲁士在政治法律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今天的德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日本降书:日本军国主义的绝命符 七十年前的1945年,是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反法西斯取得终胜利的重要一年。1945年5月7日,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法西斯也走上了穷途末路。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国首脑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播发《终战诏书》,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意味着日本政府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与美国、中国、英国、苏联等九个同盟国代表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DocumentsPertainingtotheJapaneseSurrender);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今南京黄埔路3号南京军区司令部)大礼堂内隆重举行。 历史上的这两个日子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喜庆
本书出版于1840年,是西方决斗这一习俗的全面而系统的记录。决斗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从15世纪末的西班牙开始,之后广泛盛行于西方上流社会。从此,决斗用的剑就成为整个欧洲贵族服饰的标准配饰。决斗之所以盛行,正如18世纪英国批评家塞缪尔 约翰逊所说: 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一次侮辱会被认为是严重的伤害。因而必须受到憎恨,或者甚至必须为此进行一次决斗。因为人们公认忍受这种侮辱而不进行决斗的成员必须被逐出他们的社群。 在决斗者看来,荣誉的价值甚至超过生命。本书叙述了自决斗兴起到1840年间发生在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北欧、美国等国的决斗事件 包括原因、参与者、所用武器、具体步骤、结果乃至法庭对事件的审判等等详细过程。由于作者生活决斗盛行的时期,而且有的事件还是亲历,因此写来栩栩如生
“旧制度”一词为法国革命者所创造,但之后的争论极大地拓展了其初始之义。历史学家在何为“旧制度”,它适用于何处,如何运转,何时始、何时终等问题上的观点往往截然不同。 威廉·多伊尔编著的《何谓旧制度(第2版)》可以说是对这一看似简单的历史术语的涵义及其隐含的复杂性 简明易懂的指南。威廉·多伊尔解释了这一术语如何出现和发展,并探讨了历史学家为何始终将其看做合用的概念。他展示了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不同层面所理解的旧制度,它不特指法国,在很多方面甚至将整个欧洲都涵盖在内。作为修订版,本书吸纳了大量 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宽并推进了史学争论。《何谓旧制度(第2版)》还包括增补修订后的扩展书目。
《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经济结构单一、社会发展落后,为世界上不发达国家之一。洪与美关系密切,与中美洲邻国的关系较为复杂,未与中国建交而与台湾当局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哥斯达黎自然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比较富足,且拥有稳定而延续的民主制度,它是世界上20个生物种类多的国家之一,素有南、北美洲野生动植物园的美称。杨志敏、方旭飞编著的《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向人们展示了两国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研究什么?历史和历史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有什么帮助?历史学是何时诞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什么历史学在当下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历史学的未来何在?本书围绕“历史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主题,探讨了历史学学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林·亨特执笔,献给公众的一把开启历史学之门的钥匙。当你读罢此书,掩卷沉思,运用历史学的智慧重新观察周遭的世界,是否会发现什么不同?
《爪哇史颂》是印度尼西亚满者伯夷王朝(Majapahit, 也译“麻喏巴歇”)的一位宫廷诗人普腊班扎(Prapanca,笔名)所写的赞美诗。全诗共98个诗章,译成中文只有3万余字。但这部诗作不仅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有无可替代的史学价值。这部诗作对满者伯夷王朝 辉煌的时代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几乎涵盖整个马来半岛的政治势力版图, 与 相安相融的和谐景象,经济和商贸的繁荣盛况, 民族特色的盛大皇家 礼仪和民间习俗,清晰可信的皇家族谱关系,以及哈奄?武禄国王出访、巡游、拜祖、朝圣和狩猎等活动的生动场面,为读者再现了一个丰满的、跃动的、立体的帝国形象,为各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鲜活的史料。
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远没有穷尽其动力,革命的 和幻想萦绕在几代人心中,而与此同时,旧制度复辟的危险时刻存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上演了一场百年战争。 在《小说鉴史》中,作者奥祖夫通过分析法国19世纪9位作家的13篇小说,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在19世纪的交锋,考察了新旧原则走向和解的艰难历程。奥祖夫想通过重新阅读在19世纪具有界标作用的小说再次呈现那个世界。她从斯塔尔夫人的小说读起,以阿纳托尔?法朗士的小说结束,中间经过巴尔扎克、司汤达、乔治?桑、雨果、巴尔贝?多尔维利 、福楼拜和左拉的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她辨认旧制度遗留给现代法国的遗产,她讲述旧制度继续滋养的希望和幻想,她阐释民主工作孕育的活力、承诺和个人成功,但同时也讲述旧制度隐匿的平庸俗气、千篇一律,有时是幻想破灭。本书考察的旧制度与大
《罗马人的故事(Ⅹ条条大路通罗马)》由盐野七生编著。 《罗马人的故事(Ⅹ条条大路通罗马)》讲述了: 条条大道通罗马,不如说条条大道出罗马。罗马作为庞大帝国的心脏,循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将资源及政令源源不*地送至帝国的各个角落,也将罗马人引以为傲的公共建设推广至西方文明世界。古罗马人在辽阔的版图上修建了道路网,被誉为“基础设施之父”。但是他们重视的不仅是所谓的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罗马也率先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制度。正是在这些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的保障下,人们才得以享受“罗马和平”。强盛千年的古罗马,其繁荣的秘密将由此揭开谜底。
《时间的坐标》是一部世界简史的精缩版。历史的模式不可避免地演化和发展了几个世纪。人们不得不注意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同样的竞赛、猜忌以及残酷的冲突。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冲突、白人与黑人的冲突、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的冲突、奴隶与压迫者的冲突,它们以一种令人窒息的频率一再发生,并且伴之以令人震惊的暴力和鲜血。 本书从宇宙的起源开始,一直追溯到现在,将所有主要历史事件都收集其中。从*早的人类开始,经过帝国的兴衰、内乱、世界大战、宗教战争及分化、文明传承,到现代社会的形成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革命,以世界史的编年和现代历史两个角度,带领你去了解影响世界进程的大事、人物和文化。 作者意识到,一只在巴西闪动翅膀的蝴蝶极有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
三世纪的罗马皇帝嗅不出雍容大度,也没有器宇轩昂的风采。出身良好的的皇帝看来高雅但文弱,草莽出身的皇帝却又满脸暴戾之气,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透露出三世纪的变局与危机。日耳曼民族势力强大,已不是当年偶尔南下劫掠的蛮族;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更是虎视眈眈,不断窥伺刺探,甚至公然挑战。三世纪的皇帝无法留恋舒适繁荣的罗马皇宫,他们的责任在边界,在遥远的外族面前,他们在解决国内的社会问题和国外的外患侵扰中疲于奔命。 这是个不再需要全人的时代,只要有军队、只要有功勋,人人都可能成为罗马的主人。军队凌驾元老院,决定了皇帝的人选,而三世纪皇帝就在军队拥立、不满、谋杀、再立新皇帝的恶性循环中不断更替,军事强人成为皇帝的专享标准。在社会动乱不断、人心惶惶的不安气氛之下,基督教成为一盏明灯,照亮人
上衫谦信有一句名言是“武运在天,铠甲在胸,功勋在脚下”,Miya把它“不正经”地歪想成“织田是武运,丰臣是铠甲,德川是功勋”。对于德川家康的好耐性,Miya则从饮食上溯源——他很爱吃麦饭,因为小麦的钙质比白米多七倍,如果平日三餐钙质足够的话,就不会易怒、急躁,家康这才能平心静气地等信长和秀吉揉好天下糕…… 诸如此类灵机一动、视角独特的解读,专属于Miya。她在本书里继续用诙谐轻松且不乏考据的文字,将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却风云际会的日本战国时代之大丈夫小女子传神勾勒——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战国美女市姬、浅井三姐妹等跃然纸上。而有趣好玩的战国风情、传说、饮食、城池之轶事,也在Miya亲切细腻的笔下活灵活现。
本卷主要叙述16世纪以后至1914年约400年间中亚的历史。这是性质完全不同于古代和中世纪的一段历史。中亚的近代史,为何要从16世纪开始叙述呢?这是基于以下的一些考虑。 从全世界的情况看,16世纪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在其推动下,发生了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和尼德兰革命等这样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这些都表明,世界历史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如马克思说的:“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十五世纪后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纪初几十年演出的。”“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的扩张必然要超出国家的界限,把整个世界卷进来。在这种局面下,中亚地区是不能置身于世界
《罗马人的故事15:罗马世界的终曲》是《罗马人的故事》系列的终章,盛者必衰,诸行无常。这就是历史之理的话,那么我们后人正冠整衣目送历史,正是我们对先人孜孜努力积累起来的历史应有的礼貌。罗马世界,灭亡于地中海不再是“内海”之时,消失于地中海不再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通途,而变为隔离人与人的界海之时。从现在开始,您将阅读的是悲惨时代的罗马人的故事。当您并未放弃而读完故事时,我敢说,您会看懂罗马人之死。盛极必衰,而罗马在众多“盛者”中别具一格,没有“伟大瞬间”的灭亡会 好些,这种“必衰”的方式也与众不同。罗马行省一直与本土命运与共,他的灭亡也许会给您别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