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拥有着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明,也是一片时常被战火和纷争阻隔的神秘土地。在山呼海啸般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文化、习俗的高压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何在夹缝中维系日常生活?他们的人生如何被时代左右?他们如何看待那些改写历史和命运的重大事件?在性别 不平等的国度,女人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她们的人生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性别?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现状?带着诸多好奇和疑惑,作者姚璐用四年时间(2016—2020),克服各种困难,独自前往几乎所有的中东 ——伊朗、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沙特。同时她以女性身份的便利,以“沙发客”这种独特的旅行方式,深入31个陌生的中东家庭内部,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她得以与当地的许多女性密切地相处、交流。经过四年扎实的旅行
泰国,原名暹罗。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中部,西北部和缅甸接壤,东北与老挝接壤,东南与柬埔寨接壤,南面与马来西亚接壤。公元1238年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16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先后入侵。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间的缓冲国,暹罗因此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19世纪末,拉玛四世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拉玛五世借鉴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932年6月,民党发动政变,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1939年更名泰国,后经几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国。泰国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和创始国之一,同时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本书分十章,分别是:远古文化与早期国家;素可泰王朝时
从在树林中筑巢的类人猿到依靠木材生火、搭建住所、制作工具和武器的早期人类;从车轮和木管乐器的结构设计,到纸张和印刷机的发明 人类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与木材的关系。 罗兰 恩诺斯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将木材与文明深度融合,重新诠释了人类史,让我们了解到木材的独特属性如何对我们的身体、思想、社会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木材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想明白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将前往何方。
本书是对爱尔兰1500 2000年五个世纪历史的简要梳理和回顾,涉及这个岛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经济史,既涵盖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克伦威尔的征服和殖民、大饥荒以及爱尔兰独立战争,也涉及与不列颠的争议、新教改革的影响以及爱尔兰侨民的全球影响力等。本书梳理历史但并不局限于历史,而是以小见大、由点及面,既介绍该国自身的发展路径,也提出了周边国家对爱尔兰发展的影响,将爱尔兰置于全球体系中进行论述,反思爱尔兰近代所遭苦难的深层原因。
继《南北战争三百年》《孔子大历史》之后,李硕再出新作。这次他把目光重归自己的老本行战争历史,不同的却是将聚光灯转向了19世纪的中亚世界。他借用曾亲历俄国征服中亚战争的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三卷本,来讲述19世纪俄国在中亚近21年的扩张历程。 本书很大的特点在于作者通过各种资料的补充,力图再现中亚内陆世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书中涵盖近200多幅图片,有些是随军画家创作的纪实油画,有些为当时拍摄的彩色照片,作者乃至找到19世界中亚世界的地势地图,标注行军路线,并为战场的地理环境做出详细注解,进行战场还原。 另外,作者还在书中补充了大量当时兵器发展历程的背景介绍。19世纪枪炮火药随战争的需求获得飞速发展,在俄国正规军与中亚游牧散军交锋时,兵器的优势被大大凸显出来,一场场战
作为南亚大国以及重要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自独立以来就在南亚地区乃至穆斯林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而言,巴基斯坦不仅是西南方向的重要邻国,更是*的 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占据重要和特殊的位置。特别是随着中巴两国领导人共同决定建设作为 一带一路 倡议旗舰项目和标杆工程的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重要性更为凸显,研究价值持续抬升。 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本书首先梳理了今日巴基斯坦所在区域的文明演变脉络,从遥远的印度河古文明开始回溯,经过次大陆的分分合合,再到英国殖民者统治次大陆,*后巴基斯坦实现独立建国。考察了印度次大陆,特别是巴基斯坦所在地的诸多情况,如王权更迭、宗教信仰及风土人情等等。在此基础上,本书得出了两大结论,即着眼过去把脉巴基斯坦的几对关系以及
公元前431年,希腊世界内部的两大阵营爆发了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里,各类城邦与各色人等轮番登场,在各种环境中做出自己的抉择。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写就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成了西方历史学的经典巨作。修昔底德认为,日益强大的雅典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惧,而斯巴达必须回应这种威胁。这种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的逻辑,就是后世所谓的 修昔底德陷阱 。 本书是张新刚教授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的解读。张教授选取书中为重要的事件,按时间历程,梳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前因后果和内在逻辑,并借此探讨了公民品性、城邦政体、权力与正义等关乎古希腊人思想精神的重要议题,揭示了修昔底德对 人的境况 深入而复杂的思考。
印度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东方大国。印度既有壮丽的河山、富庶的物产,又有复杂的地势、多变的气候;既有光耀人寰、彪炳史册的灿烂文明,又有几经沧桑、屡遭外侮的苦难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沧桑的历史变迁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印度人的心灵和记忆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构成印度人一脉相承的永恒遗产和殷红鲜活的生命血液,在印度人的生活中时时刻刻显现,在印度人的血管中世世代代流淌。本书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宗教信仰、民族语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文习俗八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真实的印度。
古埃及法老相信金色的床是去往来世的枢纽,路易十四国王在床帷里统治法国,丘吉尔 二战中 在床上挽救了英国。对莎士比亚来说,床是欢愉的社交场所,而对近代欧洲家庭而言,床是要和别家共享的设施。床曾是一个家庭ZUI昂贵的家当,也是炫富的资本 床是从人们出生到坟墓的必经之地,也是我们讲故事、聊天和睡觉的场所。床所承担的作用,会因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床自7万年前开始就是一座 人类的剧场 ,承载着我们千奇百怪的人生。然而,直到近代,我们所熟悉的床才变成了隐秘的私人空间。发生在人与床之间的无比丰富的人类社会史,基本上被我们遗忘了
何为 以色列地 ?它既不是当代作为民族国家的以色列国,也不是历史上新月沃地出现的犹太王国。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犹太复国主义不断累加、增添的历史概念,它的边界不断浮动,为当代以色列国扩张领土提供了历史合法性。 《虚构的犹太民族》出版之后,施罗默 桑德并未想到,在21世纪初还有如此多批评家引述历史权利的说辞,为犹太复国主义的殖民活动辩护。本书即是对这些质疑的回复。作为一个应由犹太人民统治的、变动着的领土空间, 以色列地 是如何被虚构出来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桑德从历史证据入手,详述自《旧约》时期的犹太民族流亡神话到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和扩张,解构了犹太人对以色列地的 历史权利 概念以及相关的民族主义叙事。桑德认为,犹太民族所谓的法律 历史逻辑的*目的,就是构建领土攫取的道德正当性。 我没意识到
从共和到帝国,罗马的胜利来得既不轻松,也不迅速,伴随无数的失败;而罗马人自己,在扩张帝国的过程中也往往冷酷无情。与此同时,罗马人努力实施道德和法律原则,来指导他们的主体制度,制定了今天仍然有效的政府组织原则,将其推行到帝国的各个角落。 《罗马的胜利》站在城市和人民的角度去看帝国统治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它采取了什么形式,使罗马从一个城邦逐步统一整个亚平宁半岛,直到统一整个地中海地区,以及它对它所征服的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本书重点分析了这一过程中罗马如何将其自身政治制度、法律、公民权推广到各个行省,各个行省如何在接受影响与反抗剥削的过程中形成自身文化。 罗马在统治上可能严苛,但它在文化上也很灵活,允许当地社区管理自己的事务,使用自己的语言,保持自己的信仰。正是这种文化基因,
奥斯维辛,目前骇人的名词之一,它不仅仅是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而是纳粹德国整体价值观的实在体现,但我们其实从未真正了解它。本书在多年的积累之上,以奥斯维辛这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进行最透彻的诠释。通过大量来自不同个体、不同视角的叙述,劳伦斯·里斯打破了以往对奥斯维辛大而化之的认识。对奥斯维辛的研究,不仅让读者更深刻地洞悉纳粹,还可以了解在历史最特别的情况下,人类会做出什么。
缅甸国土面积在东南亚居第二,地缘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发展前景看好。缅甸是与中国有着2210多公里的友好邻邦,是 一带一路 沿线重要国家之一。缅甸美丽而神秘,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缅甸古代时期一度辉煌的历史与文化,分析了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后的窘境,阐释了缅甸曲折艰难的国家独立进程,剖析了缅甸独立后在资本主义民主与军人统治之间的多次政治轮回,重点介绍了缅甸近年来政治转型进程与快速发展态势,展望其发展前景。书中还在不同章节介绍了缅甸不同时期的外交,分析了中缅关系自古至今的复杂演变。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更多了解缅甸,为增进两国民间传统 胞波 情谊尽绵薄之力。
伊朗历史是一部绵延数千年的民族兴衰史和文明交往史,记录了这块土地上的人自古以来不懈奋斗生存、将文明传播发扬的历史,正如将每一个绳结都融入进波斯地毯般的大格局中一样是前后相承、不能割断的。本书将吸纳和提炼国内外学术界对伊朗历史研究的*成果,结合作者的研究心得,以史话的体例,运用通俗易懂、形象准确的语言讲述伊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突出伊朗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重点强调伊朗历史内部的演变轨迹和伊朗与外界文明的交往特征,特别突出在 一带一路 的背景下解读伊朗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规律。
《以色列史话》作者肖宪教授是*个访问以色列的中国大陆学者,早在 1980 年代、中以两国建交之前,他就到达以色列进行学术交流考察,至今从事以色列问题研究将近 30 年,相关著作成果丰硕。本书为肖宪教授的*力作,笔触严谨,通俗流畅。为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作者选取了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以色列的辉煌和苦难发展抗争史,生动再现了一个个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本 ﹒古里安、贝京、沙龙、拉宾、爱因斯坦,马萨达、复国运动、神毯行动、中东战争,移民问题、基布兹、鹰派鸽派之争,等等,中国读者对以色列感到神秘好奇的内容书中无所不包,读完此书,可以全面了解以色列这个国家,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与历史背后的传奇,了解他厚重历史背后的现实依托。本书是学者放下学术身价写普及读物的一个成功典范,作者精心选取故事点没有多年的研
本书为 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 中的一本,主要探讨了德国人对自己国家历史尤其是纳粹历史的记忆、情感、态度和认识,题名中的 记忆中的历史 是指真正存在于德国人记忆和普遍认识中的历史,即德国人如何面对历史,德国历史是如何被人们谈论、解读和描述的。本书探讨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德国人不断变化着的历史兴趣、不同形式的历史倾向、历史提供的各种经历,以及当今对于历史的消费。本书更倾向于对民族志的解读,研究的对象除了德国各代人、家族和城市形象中的个人历史经验以外,还有作为记忆承载者的历史建筑,以及当今(写作时的2006、2007年)的各种消费历史记忆的商品(博物馆、媒体等等)。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政府在老挝投下了巨大的冷战资产,其中中央情报局在老挝的秘密战尤其引人注目。中央情报局认为 老挝是个发起战争的好地方 。为了打击老挝共产主义势力巴特寮及其支持力量北越部队,1961年,中央情报局发起了武装老挝苗族的 动力计划 ,使其成为美军在老挝战场上的代理人。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老挝发动的秘密战深深地改变了老挝苗族的命运。老挝苗族从此动荡流离,丧失了原有的家园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并承受巨大的人口伤亡,甚至来到了存亡绝续的关头。 动力计划 被美国中央情报局视为巨大的成功,却是老挝深重的灾难。
1963年,肯尼迪政府在南越的 反叛乱战争 陷入进退两难之际,南越吴庭艳政权被军事政变推翻,而幕后推手不是别人,正是美国。推翻吴庭艳政权是美国越南政策的一大转折点,从扶持吴庭艳上台,到转向利用军事政变倒吴,伴随十年间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摇摆与深陷,其行为动机始终是所谓的美国国家利益,牺牲的则是另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本书意在全面利用解密资料,突破越战研究 美国中心 的论调,道破动机与阴谋,揭露傲慢与冷酷,厘清吴庭艳政权倒台这一越战史上的重大事件背后美国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国家纷纷要求独立。反殖民民族主义的非洲政治家阿奇基韦、恩克鲁玛、杜波伊斯等不仅要求建设民族国家,更主导推动一个没有帝国和霸权的平等国际秩序。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三个方案:自决权制度化、成立地区联盟和建立国际新秩序。关于法律规范意义上的自决和经济权利的自决的争论穿插其中。本书厘清了每种方案的矛盾所在,以及对非洲独立的贡献和不足。通过挖掘新的史料和对采取新的解读视角,盖塔彻提出了一种更复杂和成熟的国际秩序变革路径。对思考当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正义问题有重大贡献。
英国的全称为 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这个位于欧亚大陆西边的岛国,面积不过24万平方公里,人口到现在也不过6500万。就是这样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却起到了引领潮流之先的作用。英国历史是一部绵延数千年的民族兴衰史和文明交往史,记录了这块土地上的人自古以来不懈奋斗生存、将文明传播发扬的历史,正如将每一个绳结都融入进波斯地毯般的大格局中一样是前后相承、不能割断的。本书将吸纳和提炼国内外学术界对英国历史研究的成果,结合作者的研究心得,以史话的体例,运用通俗易懂、形象准确的语言讲述英国的文明史,突出英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重点强调英国历史内部的演变轨迹和英国与外界文明的交往特征。
《政治与文化》是法国思想界为纪念马尔罗逝世二十周年所推出的马尔罗演讲、随笔和访谈集(1925-1975年)。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这段时期法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文化氛围,马尔罗对当时一些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以及他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的思想。 马尔罗以大胆的行动和动人的语言,谱写了自己别样的人生。人,通过其存在,通过意识到自己作为人存在着,否认了其必死的命运。艺术家坚信,他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并与他人分享;伟人则通过历史,证实了其典范性行动的不朽。死亡的重负和人的抗争构成了一种张力,在人的这种命运中,马尔罗发现了某种统一性:行动和艺术,都是这一张力的呈现形式,而艺术似乎更有效、更基本。作为抵抗死亡的武器,政治与文化密不可分,某种程度上系属同源。
作者开篇即梳理并阐释了15世纪的历史写作方法,以及那个时期人们区分历史和故事(fiction)的各种做法。在随后的章节中,通过回顾现代史学编纂中著名的事件之一(即《君士坦丁捐赠》真伪之争),以及1500 1800年古文物研究的发展,作者指出,人文主义者通过模仿古典作品来撰写历史,而古典冲动则促成了现代考古学的诞生,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现代史学编纂的发展方式。 除此之外,作者还借助对培根早期生活和思想的密切关注,试图找到其自然哲学和新科学对英国史学的影响,因为和人文主义者一样,培根也无法容忍中世纪浪漫史和圣徒言行录中的故事,他认为新科学的项工作就是通过的观察和实验准确地描述自然。在后部分的章节中,作者引入了18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爱德华 吉本关于 古今之争 中那些针对自我意识问题的回应,由此也向我们呈现了
本书是整个20世纪俄罗斯(苏联)众多历史教材中专享的不是在苏联官方意识形态指导下编写的俄罗斯通史。本书为五卷本,共八十六讲,内容涵盖从古代到19世纪的俄国历史。
《我的应许之地》作者阿里?沙维特以自己亲身经历和家族故事为基础,通过个体历史,以及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试图描述以色列的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问题。对国土的纷争和矛盾进行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