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撰写,一经出版便受到热烈欢迎。作者用成熟睿智的文笔,将人类自古至今几千年的历程浓缩在这本小书里,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神态鲜明、脉络清晰的景象: 猛犸象猎人栖身的简陋山洞,在广阔水域上闪闪发光的雅典卫城,黑烟滚滚的迦太基城废墟,充满雄性荷尔蒙和血泪的罗马斗兽场,折戟沉沙的无敌舰队,只剩断壁残垣的圆明园,还有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随着贡布里希的讲述慢慢推进,当我们意识到历史的存在的时候,它已经近在我们眼前了。 从来没有一本讲述世界历史的书,像《世界小史》一样,能用如此简练生动、优雅平和的语言,勾勒出时而辉煌灿烂,时而暗夜茫茫的文明进程中,人类对自由、平等、博爱不屈不挠的追求,以及对抗压迫、邪恶、黑暗的无畏勇气。如果说《世界小史》能带给读者什么,那边是对人性、
无论在战争、和平的宏大叙事中,抑或在有关日常生活的研究中,植物受到的关注都十分有限,远不能体现它们对人类的重要性。作为重要的自然产物,植物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时常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利益争斗的核心。 18世纪,欧洲国家的植物学探索与殖民扩张并进,他们试图攫取新大陆的自然资源,猎获本土居民隐秘的植物学知识。生物探险家沿着海外贸易路线行进,冒着生命危险探索异域,将植物及其相关产品如香料、药材、染料、食物等带回欧洲,然而关于这些植物的某些重要知识却被遮蔽,未能跟随植物本身传入欧洲。 作者关注了这一时期全球植物学网络中知识的转移、融合、胜利和消失,探讨植物命名中的政治,追问谁 拥有自然 ,展现出围绕植物的丰富主题 性别政治、殖民扩张、知识传播、医药学、博物学等。
何为 以色列地 ?它既不是当代作为民族国家的以色列国,也不是历史上新月沃地出现的犹太王国。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犹太复国主义不断累加、增添的历史概念,它的边界不断浮动,为当代以色列国扩张领土提供了历史合法性。 《虚构的犹太民族》出版之后,施罗默 桑德并未想到,在21世纪初还有如此多批评家引述历史权利的说辞,为犹太复国主义的殖民活动辩护。本书即是对这些质疑的回复。作为一个应由犹太人民统治的、变动着的领土空间, 以色列地 是如何被虚构出来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桑德从历史证据入手,详述自《旧约》时期的犹太民族流亡神话到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和扩张,解构了犹太人对以色列地的 历史权利 概念以及相关的民族主义叙事。桑德认为,犹太民族所谓的法律 历史逻辑的*目的,就是构建领土攫取的道德正当性。 我没意识到
古埃及法老相信金色的床是去往来世的枢纽,路易十四国王在床帷里统治法国,丘吉尔 二战中 在床上挽救了英国。对莎士比亚来说,床是欢愉的社交场所,而对近代欧洲家庭而言,床是要和别家共享的设施。床曾是一个家庭ZUI昂贵的家当,也是炫富的资本 床是从人们出生到坟墓的必经之地,也是我们讲故事、聊天和睡觉的场所。床所承担的作用,会因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床自7万年前开始就是一座 人类的剧场 ,承载着我们千奇百怪的人生。然而,直到近代,我们所熟悉的床才变成了隐秘的私人空间。发生在人与床之间的无比丰富的人类社会史,基本上被我们遗忘了
本书旨在通过梳理苏联崩溃的基本事实和历史过程,探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又为何会发生。这里所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指的是以苏联解体或苏联崩溃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转型,即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转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者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遭受挫折的最重要原因,是当时苏联的优选领导人及领导集团丧失了共产主义信念,完全否认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内心推崇和服膺资本主义制度,追求个人的无限财富,主动实施了改变社会制度的所谓改革,并利用掌握的舆论阵地、党的组织和其他国家机器,强力推行“新思维”,在缺少对优选权力有效监督、制约的条件下,短时间内摧毁了庞大的苏联体制。
中东拥有着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明,也是一片时常被战火和纷争阻隔的神秘土地。在山呼海啸般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文化、习俗的高压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何在夹缝中维系日常生活?他们的人生如何被时代左右?他们如何看待那些改写历史和命运的重大事件?在性别 不平等的国度,女人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她们的人生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性别?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现状?带着诸多好奇和疑惑,作者姚璐用四年时间(2016—2020),克服各种困难,独自前往几乎所有的中东 ——伊朗、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沙特。同时她以女性身份的便利,以“沙发客”这种独特的旅行方式,深入31个陌生的中东家庭内部,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她得以与当地的许多女性密切地相处、交流。经过四年扎实的旅行
1、 《艺术的故事》姊妹篇,贡布里希毕生珍爱的小书。1936年,贡布里希26岁,刚刚博士毕业,在因缘巧合之下完成这本书(并趁机迷住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当他晚年重新拿起这本书翻阅的时候,仍旧自豪地说:“我觉得,它真的挺好的。”2、 一部经久不衰的成功著作,被译为18种语言,畅销80年。《世界小史》出版之后反响 好,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一共被翻译为18种语言。贡布里希每次都会 认真地听取翻译者的看法,并兴致勃勃地给不同 的读者编排不同的版本。2016年是本书出版80周年,如果贡布里希能在生前看到中文版和英文版,想必会有同样的兴致,来跟使用这两种语言的读者对话。 3、 永远期待美好的未来。本书曾因内容过于“和平主义”,被纳粹查禁。在贡布里希看来,历史是一条长河,每个人都是浪花里的小水滴,在时间之流中,流向雾
人类文明初始,猫、狗就成为人类的伙伴,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猫、狗有时沦为盘中餐、遭到杀戮虐待,有时又被供奉为神,甚至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人类的命运。猫和狗的历史不仅是它们被驯化的历史,其中更可折射出一个社会多元丰富的文化景况。 本书选取古文明的中国、埃及、玛雅和欧洲、日本等多个地区,观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不同人群对猫、狗的态度, 又从宗教、艺术、语言等多个维度探讨猫、狗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作为人类的亲密伴侣,毛茸茸的汪星人与喵星人忠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演进。
本书基于作者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中国与世界:历史视角》,书稿内容聚焦于经济学视角下的 治理,不涉及具体的政策,而是探讨了 深层次的理念: 如何形成、民族如何诞生、如何搭建政治体的组织结构、如何制衡统治者、现代有为政府的诞生、如何选贤任能、欧洲崛起、资本市场的诞生,等等。 作者在中外先贤对这些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总结现代社会科学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其中浓缩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在 近几十年里对人类社会重要特征和重大历史进程的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重要成果,呈现出三千年来人类追求良好治理的努力与成就。作者期待这些成果能让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对人类社会的运转有 多了解,进而造福 广大的人群。书稿脱胎于课程,举例深入浅出,语言明快晓畅
《全球海盗史:从维京人到索马里海盗》是研究专家彼得 莱尔全新力作,本书抛开对海盗的浪漫化想象,从中世纪的维京人一直讲到现代的索马里海盗,全方位讲述海盗1000多年历史,深入地探讨了海盗的劫掠动机和发展过程 在历史上,海盗不仅是横行四海的私人团伙,还是各个时代海洋帝国之间相互博弈、对抗的工具和棋子。海盗屡禁不绝的背后,是区域性地缘政治的巨大影响。
四年前,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横空出世,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2016年,他的《未来简史》再度惊艳四座,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掀起了全球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新思潮。现在,“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今日简史》推出,将目光聚焦到当下,直面今天关乎我们每个人命运的问题和挑战。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虚构故事的能力。然而,在当前这样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对旧故事已失去信心,对新故事亦远未达成共识。 《今日简史》提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国家”这一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重要的资源。 当数
在2000年中国海洋史的往事与传奇里,重新发现海洋中国。 从曾经往返于中国与印度洋的沉船处起笔,探寻2000年悠远虚渺的中国海洋史;透过古人远涉重洋的行迹、互通有无的货物、海浪冲刷的故事,追溯海洋中国的航程。 海上有仙山,海中有宝物。皇帝垂涎的龙涎香、浑身是宝的椰子树,又有“ 货币”海贝、“海底宝树”珊瑚,都是连接起海洋中国与海洋世界的七彩珠串。 在中国人视野中“淡入淡出”的马尔代夫、让欧洲人惊艳的鸬鹚捕鱼、郑和下西洋的兴利止弊,以及张爱玲未曾动笔的西洋传说,一同构筑起真实不虚的海上往事;保佑海洋世界的南海观世音、《西洋记》中绮丽多情的海上女儿国、“致命 ”美人鱼,乃至“ ”人参果,一并创造了虚实变幻的海上流言。 从 早到达印度洋的“黄门”,到浮海西归的法显;从看见地中海的杜环,到率
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选取世界近五十次在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地理探险与发现,详细介绍和再现其背景、起因、过程和结局,阐述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及启示。从古代世界*个航海民族腓尼基人的航海探索和海外殖民,到挪威、英国探险家对南北两极的探险与发现,本书描述的对象历时上下三千年,范围涉及七大洲五大洋。作者以一手信史资料为基础,糅合有关神话传说、逸闻趣事,娓娓道来,呈现出的既是一部人类探索和认识地理世界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人类挑战自我、征服自然的英雄史诗。
为什么说蒙古帝国是世界史的开端?欧亚草原疾驰的征服者如何看待自身?为什么蒙古帝国的形象在俄罗斯和欧洲总是负面的?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明清帝国都继承了蒙古的遗产? 的时代与蒙古帝国还有联系吗?
为什么说蒙古帝国是世界史的开端?欧亚草原疾驰的征服者如何看待自身?为什么蒙古帝国的形象在俄罗斯和欧洲总是负面的?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明清帝国都继承了蒙古的遗产? 的时代与蒙古帝国还有联系吗?
《赛雷三分钟漫画人类简史》用精简的、趣味性的语言,冲击力强的画面,从细节拆解人类进化的历史。本书是系列第二册,从人类的语言能力、审美意识、善恶观念等方面讲述了人类的 思想进化 过程,之后又介绍了人类史上有关农业、工业、人文等方面的重要革命。相比*册的 人类进化 ,第二册的内容侧重 人类升级 。
伴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自17、18世纪开启的民族主义浪潮迅速席卷了欧、亚、非和南美洲大陆,帝国的崩解与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齐头并进,势如破竹,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方才显出颓势。然而,与其说20世纪是所谓民族-国家的世纪,不如说是帝国与民族-国家相互纠缠的历史。本书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选取了发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的几桩案例,采用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构成当今流行的民族主义与帝国理论的诸多复杂的文学想象因素,以及隐藏在这些理论论述背后的、浓厚的殖民主义和自由帝国主义色彩。
本书作者是英裔美国学者,译者为台籍学者,均为研究中东史的著名学者。全书以基督历纪元为始,记录描述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起源、宗教渊源、文化交往、社会冲突、地域疆界等。直到近现代二十世纪末期的1994年,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古代、近代与现代的境况,尤其是对全球文明的贡献。体现出学者研究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准则,是一本了解中东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有益读本。
酷刑已经绵延了几千年——有时大张旗鼓,有时偷偷摸摸。从古希腊对战俘用刑到中世纪的猎巫运动到“9·11”事件后的刑讯活动,酷刑总在我们身边。 《酷刑简史》讲述了酷刑的整个历史:包含了各个时期,从古希腊到“9·11”,从古代社会到当代的阿布格莱布监狱、关塔那摩湾监狱;囊括了各个地域,从西班牙到英格兰,从阿尔及利亚到北爱尔兰,从欧洲宗教裁判所到古代中国、日本的官方刑讯;容纳了各种酷刑方式,从“拉肢架”、拇指夹到电椅、药物,从肉体摧残到精神施虐…… 尽管酷刑从古至今一直深受谴责、背负骂名,但在摧残同类来获得信息这件事上,人类从未停止,且无所不用其极。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如果不使用酷刑,就会发生惨烈的恐怖事件,警察该怎么办?“单纯的施暴”与“逼取信息以拯救他人”的分界在哪里?什么样的刑罚是“令人
本书是《东方 剑桥世界历史文库》丛书之一。瑞士虽然地处欧洲中心,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欧洲的,但它的历史在英语国家常被忽视。这本瑞士史全面追溯了这个迷人却被忽略的欧洲国家从中世纪末期到当代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关注的焦点是中世纪的早期邦联,1500年后威胁瑞士的宗教分裂,它被欧洲的君主国所包围却能幸存,法国大革命和瑞士被法国控制之后一直持续到1848年制定联邦宪法的混乱局面,瑞士民族在19世纪后期经受的考验,然后是两次世界大战和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及战后空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成就。本书以探讨当代瑞士面临的挑战作结,这些挑战同样也是它的邻国所面对的,并造就了今天的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