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天、70个城市、百多处文化遗址,20000 多公里,这是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的一场印度5000 年文明历史的狂野之旅。 55 天的旅程,涵盖了印度全境。 在这儿,郭建龙遇到了无数旅游者和印度人: 工程师、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汉,与他们一起睡过车站.吃过饭,说笑过、开心过、打闹过,在城市、农村、风景之间穿梭。 他一边重温印度伟大的历史文化,一边切实体会着印度的当下,在历史与现实间反复穿越,从印度历代王朝的兴盛与更替到纷繁多彩的各种宗教在印度的生发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展现印度 5000 年的历史与现实,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
一个人,一辆破单车,一个二手驮包,26 天,2000 多公里,从一次 抢劫 开始,在蒙古人最后攻克的土地结束,越过草原、荒漠、高山与湖泊,横跨蒙古国,追寻伟大游牧民族的遗迹。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在茫茫草原间孤独骑行默默凝望千年的遗迹,走过成吉思汗苦涩的童年和势不可当的征服路,走过蒙古帝国的繁盛与衰落,走过蒙古的昨天和今天。 在书中,他不仅用文字与照片记录了沿途的瑰丽风景,并且带领读者一同遭遇那些在蒙古大地上存在过的、已经消失的和继续生存的民族,在这独一无二的人文之旅中感受思想的激荡,领略历史的风采。
本书对缅甸史前至独立时期的缅甸(史前-1948)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是继贺圣达《缅甸史》之后,又一部缅甸史力作。缅甸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也是中国实现印度洋战略和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通道,全面系统梳理缅甸通史,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缅甸发展演进的特点及其经验教训,对推进中缅关系和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建设意义重大。该成果为缅甸历史长时段研究,研究体例符合通史结构,各章节之间历史逻辑和层次较为清晰,文献资料引证较为丰富,使成果具有较高可信度和学理性,成果信息量较大,有可读性和研究参考性,是国别史研究中较有分量的通史成果,对深入认识和研究 一带一路 沿线重要国家价值较高等。整体上来说,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撰写的缅甸通史类书籍唯有贺圣达的《缅甸史》,该书时间范围从远古到1948年缅甸独立为止,对于缅甸
55天、70个城市、百多处文化遗址,20000 多公里,这是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的一场印度5000 年文明历史的狂野之旅。 55 天的旅程,涵盖了印度全境。 在这儿,郭建龙遇到了无数旅游者和印度人: 工程师、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汉,与他们一起睡过车站.吃过饭,说笑过、开心过、打闹过,在城市、农村、风景之间穿梭。 他一边重温印度伟大的历史文化,一边切实体会着印度的当下,在历史与现实间反复穿越,从印度历代王朝的兴盛与更替到纷繁多彩的各种宗教在印度的生发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展现印度 5000 年的历史与现实,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
1899年仲夏,斯文 赫定开启了他的第四次亚洲探险,这次旅程的目的地是神秘的东方圣城 拉萨。本书为作者对此次探险的全程记录,详细记载了他走过的6000多英里路程,让世人能够有机会一睹这次中外瞩目、影响深刻的探险之旅。探险从斯德哥尔摩开启,一路向东,经转奥什,翻越群山,抵达喀什,并试图从新疆境内进入西藏。在缺少足够资料的情况下,斯文 赫定同他的旅队一起在中国西域的广阔土地上缓慢前行,搭乘简陋的船只在塔里木河漂流前行,挑战 死亡之地 塔克拉玛干的沙海和酷寒,误打误撞进入罗布泊,学习当地歌谣 花了一年时间后,终于踏上了藏北的土地。 但是,藏北之旅并不顺利,一路惊险连连,进入拉萨的尝试也宣告失败,他和旅队不得不穿过大片未知的土地,回到罗布荒原,为再次进藏做准备。整夜的大风暴过后,一座消失已久的古城 楼
本书以华人华侨为切入点,依据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界*的研究成果,详实记录了千百年来中马的历史交流。本书主要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讲述华人华侨在马来西亚的生活历程,凸显华侨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重点讲述华侨对当地的贡献、与当地的人文交流和经济领域的合作,着重论述在 一路一带 理念下,以华人华侨为桥梁与各国协同发展的构想。
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印度文明通史”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 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出了领受河流滋养的大河文明,其独特的地缘强有力地塑造着次大陆文明。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一直到现代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亚民族国家,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这里也是古代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环绕着印度次大陆,见证着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早在公元1世纪,来自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希腊商人已经学会利用季风的周期性,勇敢地驶向印度及更远的地方;同时,中国人也建造了可以航行于海洋进行国际贸易的巨大帆船。奢侈品海洋贸易快速发展起来,连接了罗马、希腊化中东、印度
本书通过对日本“昭和”初期20年(1926~1945年)和“平成”20年(1989~2008年)的比较,透过对田母神事件、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甲级战犯二战后重新“复活”现象、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事件、日美同盟体制问题等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剖析,立场鲜明地指出了日本应该承担的“战争责任”问题。 在当今日本社会不断保守化、右倾化的大背景下,本书显示了难能可贵的勇气。本书对于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发展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根据越南历史的时空发展脉络,分为如下内容:部分为至第三章,简要介绍有关越南历史的方法论问题、越南的概况,以及今越南地区史前考古和族群的形成;第二部分为第四至第六章,主要是关于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北区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作为中国郡县的情况(从公元前214年到公元968年,长达1802年);第三部分为第七至第九章,重点评述越南968年独立成为自主封建国家,到188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前,917年的历史,其间一度明治20年;第四部分为第十、十一章,穿插评介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曾经存在的占婆国及下柬埔寨,它们是如何被越南侵占的;第五部分为第十二、十三章,简要述评1885年至1954年,近代法国殖民统治与越南的民族独立状况;第六部分为第十四章,简明论述1954-1975年,越南从北南战争到全国统一的历史;后一章是全书的结论部分,归结一下越南历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帝国”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少有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
中东,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诞生了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孕育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成就了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伟大帝国的辉煌。然而如今,中东却成了动荡和战乱的代名词。宗教冲突和战争频发,民众抗议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肆虐。文明的摇篮如何变成了混乱的温床?在《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专攻中东研究20多年的昝涛老师,将为您揭开中东乱局的真相,探讨中东动荡的根源。全书从历史的视角切入,先是回顾了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奥斯曼—土耳其文明给当代中东留下的遗产,然后从不同角度观察中东五个大国的现状:伊朗,在经历了“伊斯兰革命”之后,仍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拉扯下动荡不断;伊拉克,经过被美国主导的重建,前途依旧不甚明朗;
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印度通史著作,自出版问世以来,广受欢迎,不断重印,目前已发行至第八版。该书以生动的语言将4000多年的印度历史浓缩在优雅而吸引人的叙述之中,讨论了印度急剧膨胀的人口、工业和经济,还展望了印度的未来。第八版 吸收了 的学术成果,展现了印度人的国外散居、印度经济和核 等问题的新发展、新动向。全书视野均衡,真实地呈现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旧邦新命,既描绘了印度文明辉煌的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它持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经济与政治的腐败。
印度国家博物馆汇聚了古印度文明文物之菁华,其馆藏文物约20万件,文物历史年代跨度超过 5000年,是世界上收藏古印度文明遗珍最丰富的宝库,其中许多珍宝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本书以作者在印度国家博物馆的泡馆经历为视点,对其中的重要藏品、珍贵文物进行了详细的导览与解读,其中不仅包括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收藏经历等,还将作者在当地采风时所看到、听到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等一并结合到了对文物的解析中,为读者深度了解神秘而古老的印度文明提供了一个认知的新窗口,使那个曾经在人们印象中神秘莫测的印度文明,伴随着一件件文物的清晰解读而变得不再陌生与遥远。
伴随了明清两朝的海东邻国 朝鲜王朝(1392-1910)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它是怎样逐步摆脱了前朝高丽王朝(918-1392)国教 佛教的影响,转变成一个以程朱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国家?这个王朝在漫长的五百年中,经历了哪些挑战与波折,又与明清两朝有过怎样的故事?本书将以14世纪晚期以来东亚与朝鲜内部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为线索,讲述朝鲜王朝自身以及它与明清两朝的往事。 本书以政治史为叙述主轴,兼及文学史与社会生活史,在分析史实的同时,尽可能地把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融入文中。正文每一章的末尾还会附有一个名为 韩剧韩影指路 的扩展阅读,以方便更多的读者的阅读与理解。
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东南亚,面容似乎总是半露半掩。中国、印度、阿拉伯、欧美……全世界的文明在此碰撞交汇,而在纷繁多样的表象之下,则是当地不变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种非线性发展的多文明世界,或许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选择。石泽良昭教授钻研东南亚历史五十余年,从遗址和碑文出发,重构吴哥王朝的历史全貌,展现东南亚昔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独特的精神文化。
日本文化学者松冈正刚,运用 编辑学 知识和将历史、事件、现象、文化等进行各种映射比较的方法,来剖析世界近现代史中主要国家的辗转变迁,尤其是各国之间的势力演变。作者认为当今日本因缺乏对本国的历史反思和对东亚各国的重新认识,而迷失了今后的方向,从而陷入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本书纵观世界近现代史中主要国家的辗转变迁,尤其是各国之间的势力演变,为关于日本这一国家的定位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西方卷主要介绍中东、南亚和日本的关系。
上衫谦信有一句名言是“武运在天,铠甲在胸,功勋在脚下”,Miya把它“不正经”地歪想成“织田是武运,丰臣是铠甲,德川是功勋”。对于德川家康的好耐性,Miya则从饮食上溯源——他很爱吃麦饭,因为小麦的钙质比白米多七倍,如果平日三餐钙质足够的话,就不会易怒、急躁,家康这才能平心静气地等信长和秀吉揉好天下糕…… 诸如此类灵机一动、视角独特的解读,专属于Miya。她在本书里继续用诙谐轻松且不乏考据的文字,将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却风云际会的日本战国时代之大丈夫小女子传神勾勒——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战国美女市姬、浅井三姐妹等跃然纸上。而有趣好玩的战国风情、传说、饮食、城池之轶事,也在Miya亲切细腻的笔下活灵活现。
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东南亚,面容似乎总是半露半掩。中国、印度、阿拉伯、欧美……全世界的文明在此碰撞交汇,而在纷繁多样的表象之下,则是当地不变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种非线性发展的多文明世界,或许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选择。石泽良昭教授钻研东南亚历史五十余年,从遗址和碑文出发,重构吴哥王朝的历史全貌,展现东南亚昔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独特的精神文化。
《 一带一路 沿线华侨华人史话丛书》是广东教育出版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点主题出版物,是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点文化项目。华侨华人是中国与沿线国家或地区共建 一带一路 的重要中介者、推动者和参与者。《 一带一路 沿线华侨华人史话丛书》采用文学化的方式讲述历史,以各国华人华侨为切入点,依据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界研究成果,翔实记录千百年来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历史交流。本丛书主要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讲述华人华侨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生活历程,凸显华侨华人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重点讲述华侨华人对当地的贡献、与当地的人文交流和经济领域的交流发展,着重论述在 一路一带 理念下,以华人华侨为桥梁与各国协同发展的构想。本丛书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 建设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已经走过68年的岁月,就中日关系来看。既经历过“以民促官,积累发展”的无邦交时期,也曾有过“官民并举,推进合作”的蜜月阶段,近一段时期呈现出“政冷经热”乃至“政冷经冷”的局面,更因领土问题和历史问题陷入低谷,其重要背景之一是各自国内的发展变化。本书基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存在差异的立场,全面记述日本从1945年8月到2013年3月的历史。除传统的政治、经济、安全、外交领域外,还在社会生活、民众思潮、时尚流行、学术观点、文学艺术等方面花费较多笔墨,期望读者能够从中看出战后日本社会文化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