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二战 之后十年的德国日常生活文化史及人民精神史。作者抛弃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和政治框架,从普通人的日常出发:清理废墟的动员,物质匮乏与黑市,及时行乐的追求,流离失所的困顿,女性的自主意识,盟军的再教育,经济起飞的奇迹,重塑思想的政策,艺术的变迁,以及集体回避战争的罪责感。通过本书能重新理解战后德国的复苏与德国人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也能了解德国如何以及为何能够从法西斯主义转型为现代民主国家。
1941年夏天,巴尔干地区的一座小镇爆发了一系列集体暴力事件。一开始,一群武装力量以 克族人 自居,对他们眼中的 塞族人 展开了无差别的杀戮。一部分被追杀的人躲进森林里逃过一劫,随即组织起来,向屠杀者实施报复。大量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遭到波及,财产被洗劫一空,村庄被烧成白地,他们或被农具击杀,或被淹死在河里,或被被扔进深不见底的洞坑。在杀戮最激烈血腥的48小时里,有男女老幼近2000人的生命被昔日邻居夺走。 对于这场发生于克罗地亚独立国政权下的悲剧,以往的历史研究者大多归因于族群冲突,直到一捆破旧的蓝色文件夹重见天日。本书作者循着这份官方档案提供的线索,深入事发当地,采访了众多当事人,结合大量一手史料,开始追寻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并最终发现,这场屠杀中的许多人都兼具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身份,他
1846年6月13日巴黎一布鲁塞尔铁路开通,1500名旅客接受铁路公司经营者罗斯柴尔德男爵的邀请,搭上首航火车。受邀的旅客包括法国国王国王路易 菲利普一世之子内穆尔公爵和蒙庞西耶公爵、法国和比利时的官员们、大仲马、雨果、戈蒂耶、安格尔等名人。旅途中,柏辽兹指挥乐队在火车上演奏了《葬礼及凯旋大交响曲》。这条铁路并非条国际铁路,但却被视为重要的,因为它连接了法国和低地国、英国与德语区。铁路穿越国界,就此开启了欧洲文化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歌剧团、乐队和演员成为常客,搭乘火车穿梭各国,举办大量的演奏会、艺术展览、读书会、沙龙,国际市场也借由便捷的跨国运输向量产的廉价画作复制品和书籍、乐谱的印刷品开放。 欧洲各国民众开始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并共享同一种文化 他们阅读同样的书籍、聆听同样的音乐、欣赏同
1772年初夏的一个早晨,伦敦城内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威斯敏斯特厅,静静等待王座法院大法官做出一个决定人类未来的判决:黑人奴隶是否应该获得自由?判决的消息犹如一阵旋风刮过大洋,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无数黑人间点燃了一场希望之火。他们挣脱奴役的锁链,从此奋身于追求自由的斗争中。 在本书中,西蒙 沙玛以激情澎湃、超群绝伦的叙事艺术,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众多不知名的废奴主义者与黑人为解放奴隶而斗争的故事。他们认为,自由是属于全人类的权利,不因肤色有别。废奴者们在法庭上为遭人绑架的黑人慷慨陈词,带领他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北美战场,横渡风暴肆虐的大西洋,*终重返非洲故乡,在野蛮荒芜的塞拉利昂开创新的国度。蓄奴者的阻挠、革命者的虚伪、英国政府的干扰,甚至黑人同胞见利忘义的背叛行径,种种艰难险阻
《边缘女人》是一部集中于个体的十七世纪欧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以微观史学代表人物著称的娜塔莉 泽蒙 戴维斯通过流传于世的回忆录、自传、著作等历史文献,梳理了十七世纪欧洲三位女性(商人格莉克尔、训导者玛丽、艺术家兼博物学家梅里安)的人生经历,进而研究十七世纪的社会历史,是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史、社会史著作。其中,格莉克尔写下了七卷本带有教导训育色彩的回忆录,玛丽写下了诸多的书信和自传,梅里安留下的则是昆虫和植物的博物学著作以及大量的水彩画。她们都不是一举一动都为我们熟知的女王或贵族女性,而是生活在欧洲、北美和南美的 边缘地带 。作者根据她们的回忆录、手稿等,重构这三位身份差别甚大的女性的生活,展示了十七世纪女性生活的多样性。她们既不是贵族,也不是谁的缪斯,她们从未淹没在母亲的身份中,
《命令已经执行》是口述历史领域和 二战 历史研究中的经典之作。 1944年3月23日,在纳粹占领罗马期间,地下抵抗团体 爱国行动组 在拉塞拉路发动炸弹袭击,造成三十三名德国人伤亡。不出二十四小时,德国人便展开报复,在阿尔帖亭路的一个废弃采石场,杀害了三百三十五名囚犯。十命抵一命的恶劣报复! 然而,民众的信念,加上大众报刊、媒体、教会和保守势力的操纵,催生了一种被广泛采信的叙事,即德国人本来要求游击队员自首,只是后者并未照做,他们才进行的报复。这种叙事反过来又滋生了大量针对相关游击队员以及整个反法西斯斗争的诋毁。但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本书稿基于两百多个采访,通过涵盖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和记忆,来探讨这两个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的事件,作者抽丝剥茧,仿佛探案一般,把被各方层层叠叠出于各种目的所掩盖
巴勒斯坦是 地球上*神圣的土地 ,是犹太 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发源地,是三个大陆交汇的*堡,也是大英帝国战略的焦点,保卫苏伊士运河的战略要地,以及通往印度和摩苏尔油田的必经之地。 历史上,这片土地是众多民族的战场 希伯来人与亚述人,希腊人与波斯人,罗马人与叙利亚人,撒拉逊人与法兰克人,土耳其人与欧洲人 人类为巴勒斯坦流的血,比为地球上任何地方流的都要多 。起源于此的犹太人在经历近两千年的流散后,在同一片土地、操着原有的语言重新建国。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历史事件中,英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书是享有 历史学者中的艺术家 美誉的巴巴拉 塔奇曼的处女作。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文学的笔法,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追溯了英国在基督教教化、十字军东征、近东贸易和帝国争霸中民族精神的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巴勒
《复辟:查理二世和他的王国,1660 1685》是蒂姆 哈里斯 斯图亚特王朝三部曲 的第yi部,描绘了17世纪末英国这段异常动荡的时期。在经历了内战、查理一世被处死和克伦威尔的共和政体之后,查理二世的回归虽然一开始几乎受到了所有群体的欢迎,但这只是暂时掩盖了英国在意识形态、地理和宗教方面的持久分歧,因此表面的稳定不过是在等待裂变的过程。 在这本书里,哈里斯打破了人们对英国复辟时期的普遍印象 在一位风流快活的君主统治下,人们从清教徒的肃杀统治中解脱出来 而重新构建了王权复辟下的社会悲剧:二十年的内战和共和统治结束之后,人们紧接着在一个残暴政权的控制下备受折磨。
本书作者选取公元 1400年作为历史的参照点,详细阐明了那个时段的欧洲和欧洲以外的世界的面貌;之后从马克思主义的 生产方式 概念切入,提出亲属关系、附属纳贡和资本主义这三种生产方式,始终以生产方式的分合、冲突与重组为核心贯穿全球人类的历史;结合丰富的史料,对于15至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殖民帝国时代,以及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发生以后至今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性扩张及其主宰关系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证,并叙述了世界上不同人群在遭遇这一系列巨变时所经历的不同变化。
一千六百年前,不列颠脱离罗马帝国,原本的文明迅速湮灭。城镇被人遗弃,社会陷入混乱。此时,一个新的人种进入这个废墟世界,他们是罗马帝国北部边界以外的人,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入侵者进入了这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并逐步使自己自己成为新的主人,建立起新的文明。 《盎格鲁-撒克逊人:英格兰的形成,400 1066》利用大量原始证据,区分了真实与传说,追溯了这段动荡的历史。本书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的早期统治者是如何为了荣耀和权力相互斗争,又几乎被维京人所毁灭的;描绘了城镇和贸易的复兴,以及影响至今的制度和习俗的起源,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新的社会、新的文化和统一国家的诞生历程。
本书研究了法国旧制度对文化、写作、图书出版的控制以及图书如何在控制下的出售。作者探索了这些所谓 坏书 的文化与政治意义,同时介绍了三种影响极深的销售最好的禁书及其读者。本书中,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出版和阅读的历史,通过对禁书的销售渠道、方式,大众阅读的普及的研究,呈现出18世纪后半叶法国的色情、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关联,阅读如何改变大众对王权、宗教的认知,同时试图说明法国启蒙运动中,印刷出版与大众阅读对大革命发生的影响和意义。
在一般人眼中,波兰这个国家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无论是肖邦的《波兰永不亡》还是罗曼 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家》,都给人们心中留下了凄怆悲惨的印象。就波兰历史而言,三次惨遭瓜分的经历与纳粹德国侵略者的残酷暴政也为这个国家蒙上了 失败者 的色彩。但事实上,波兰这个国家也有着伟大的过往与充满希望的现在。本书就从梅什科一世开创波兰王国起,讲述了波兰这个国家一千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 波兰裔英国历史作家亚当 扎莫伊斯基以生动和充满激情的方式铺展开这部历史画卷,分析讲解波兰历史中的诸多史实,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之中来讨论。之后,作者走入当代,为读者展示了在波兰人民历尽艰辛重获独立与统一之后,又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15世纪初,中国的巨舰曾航行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其航程远达霍尔木兹、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当郑和于1405年首次发起远航时,葡萄牙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也并未涉足印度洋。在15世纪之前的数个世纪中,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都掌握在亚洲人手中,本书揭示的便是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 海上丝绸之路 的各条航线,以及沿线各文明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 海上丝绸之路 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被西方主导的地中海航路和大西洋航路掩盖。这条航路历史悠久,对于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各文明的交流和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至今,从东非到东亚的航海者们都遵循印度洋的季风节律,穿越极其遥远的距离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层面促使各个文明区域相互联系。 相比于大西洋航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
本书论述的是人类历*重要的章节之一:罗马帝国的灭亡。《罗马的命运》是*本研究气候变化和传染病在罗马帝国的崩溃中所起作用的著作,叙述了自然战胜人类野心的故事。 凯尔 哈珀将宏大的历史叙述与*为尖端的气候科学和基因研究结合在一起,指出罗马帝国的命运不仅是由皇帝、士兵和野蛮人决定的,也是由火山爆发、太阳周期、不稳定的气候以及致命的病毒和细菌决定的。他从罗马帝国的二世纪的*时期一直叙述到七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支离破碎的局面。哈珀描述了罗马人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下如何复苏,又如何再次面临危机,直到再也无法承受 小冰河时代 和反复爆发的鼠疫的打击。 《罗马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全面描述了历*伟大的文明之一是如何面临和忍受环境的压力,*终依然崩溃的。罗马帝国的例子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和细
自从18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200多万人参观。然而,从公元前6世纪到今天,它拥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无比诱人的历史,长期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的关注。 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 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尔德时刻都在提醒我们注意, 对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们同时既知之甚多又一无所知 ;她用她掌握的确凿证据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庞贝,同时也幽默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此外还为一些假说打开了新的空间。 由于完美地将现代学术成果与优美的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巴巴拉·W.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八月炮火(精)》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
《维京人的世界》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历史著作,讲述了8 15世纪维京人的活动历程。 维京人历来以维京海盗而为人们所熟知。他们也是旅行者,他们从北欧出发,抵达了西欧、东欧、地中海周边,甚至穿过北大西洋抵达了遥远的美洲,其影响可谓深远。本书作者将眼光放在维京人活动过的所有地方,他综合利用文献史料和考古记录,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维京人的生活状况和历史演变的轨迹,从文化、经济、军事、政治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维京人的世界中的每个角落。 不仅如此,本书对以往的维京历史较少提及的法罗群岛和奥克尼群岛多有着墨。作者还专门论述了维京文化在近代的传播、人们在美洲寻找维京文物的历程,这些故事能让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维京人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维京人的历史。
法国史是世界史中精彩而重要的一章。查理大帝、圣女贞德、路易十四、戴高乐等人物早已为读者所耳熟能详。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国的?本书作者约翰 朱利叶斯 诺威奇以法国历史名人串联起两千多年来法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从决心阻止恺撒入侵的高卢民族英雄维钦托利,到从教皇手中取得皇冠的查理大帝;从十字军东征带来的灾难,到太阳王创造的巨大功业;从巴士底狱摧枯拉朽的猛攻,到法国军队搭乘出租车奔赴次世界大战战场的戏剧性场面 诺威奇用自己丰富的知识与对法国深厚的感情,带我们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法国历史之旅。
公元前3世纪,罗马和迦太基展开了对两国之间的战略要地 西西里岛的争夺,布匿战争的序幕由此拉开。在接下来的百余年里,双方把战场扩大到了非洲、西班牙、意大利,展开了改变古代地中海地区政治格局的三场宏大战争。许多军事史的经典篇章在此期间诞生 从汉尼拔率领十万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通过坎尼一役把罗马推到毁灭的边缘,再到西庇阿在扎马之战大挫汉尼拔 布匿战争后以迦太基屹立了三百多年的帝国在公元前146年的覆灭告终。 布匿战争是西方历史的转折点,如果罗马战败,那么罗马帝国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造成的政治、语言、法律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小得多,甚至罗马帝国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布匿战争》兼具可读性和学术严谨性,生动地呈现了这场战争,也讨论了它深远的影响。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皇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迅速战败被俘,然而帝国的崩溃并未结束战争,新成立的国防政府仍在巴黎坚守。巴黎民众饱受炮击和饥饿的痛苦,而法军的突围和解围行动都遭受了惨痛的失败。国防政府终选择向普鲁士屈辱求和,愤怒和失望引发了震惊世界的公社起义。 作者在本书中使用了大量未曾公开的一手材料,描绘了这戏剧性的10个月中的高潮时刻。他那震撼人心的高超笔法和书中无数当事人留下的直接记录,使得那段远去的历史变得再度鲜活。
1922年,庇护十一世被推选为教宗,几个月后,墨索里尼就任意大利总理。一直以来,两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在罗马教廷从战前即英勇地反抗法西斯党的假象下,而庇护十一世及其继任者也长期被塑造成与墨索里尼为敌的英雄。大卫 I.科泽利用梵蒂冈2006年开放的秘密资料,历时七年,呈现了两人的共谋故事,彻底颠覆了这一既定观点。 忧心于教会权威衰落的庇护十一世借助法西斯的力量抵抗共产主义和现代社会的来临,野心家墨索里尼则凭借教宗的祝福提升公信力,进而掌控意大利。两人充满尔虞我诈、*终摇摇欲坠的利益结盟,改变了上百万人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梦魇也由此开始。 科泽利用详实的史料、紧凑干练的文笔,生动刻画了多个20世纪早期欧洲和罗马天主教会的重要人物,从崭新的视角揭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还原了一段重要历史的真
在今天被称为利沃夫的城市,赫希 劳特派特和拉斐尔 莱姆金,两个互不相识的人曾在同一所大学跟随同样的法学教授学习法律,根据各自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以及家庭变故,劳特派特注重对个人的保护并提出了危害人类罪,将其引入《纽伦堡宪章》,*终用于给纳粹头目汉斯 弗兰克定罪;莱姆金则侧重对群体的保护,提出了灭绝种族罪,他们二人及其法律思想至今对国际司法体系影响重大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作者在讲述他们的同时,也追溯了自己的外祖父莱昂 布赫霍尔茨在面对纳粹暴行时穿越欧洲的神秘故事。 作者运用小说式的写作技巧,围绕着外祖父莱昂 布赫霍尔茨、 二战 时期担任波兰总督的纳粹头目汉斯 弗兰克、国际法教授赫希 劳特派特以及检察官兼律师拉斐尔 莱姆金四个主要人物展开叙述;以不着痕迹的文笔、恰到好处的表述将几个家族的故事完
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间波斯帝国与希腊诸城邦之间爆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前后持续了半个世纪。尽管希腊人在军力方面远远弱于波斯大军,但希腊人终取得的胜利为希腊城邦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创造性、独立精神、民主氛围开辟了道路,也影响了未来西方历史的发展。在漫长而激烈的斗争中,先后发生了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等世界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参与其中的传奇人物波斯大王薛西斯、雅典将军伯里克利、斯巴达国王莱奥尼达斯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由于战争年代久远,无论是历史文献的偏颇、考古材料的匮乏,还是希腊地理环境的复杂,都给后人研究这些战争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本书作者对波斯和希腊的战略的描述清晰而有说服力,他关于士兵、政治家和普通公民生活的日常细节的描述也同样令人信服。他对希腊
诺曼征服可能是英格兰历*重要的军事和文化事件之一。随着诺曼人进驻英格兰,英格兰这一古老而又新生的国度便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无论是语言、建筑、军事还是法律,英格兰境内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诺曼人是如何改变这一切的?这一改变又为什么如此之彻底? 马克 莫里斯以极其细致的笔触梳理了诺曼征服前后的历史事件,勾勒出了一幅有关诺曼征服的全新图景。在比较了各种证据之后,他运用生动而流畅的语言告诉读者,英格兰是如何融入欧洲文化传统之中,而这一点又是怎样影响到了英格兰的历史进程的。
对一名研究俄罗斯历史的学者来说,撰写一部通史某种意义上是对其毕生的智力和学识的一种陈述。1962年面世的这本《俄罗斯史》,初版迄今已达55年,历经8次修订,一直是西方了解俄罗斯史的主要读本,也是在英语国家得到广泛认可的有学术水平、有史识,叙事客观、准确到位的俄罗斯通史。 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著的《俄罗斯史(第8版)》内容涵盖了整个国家的历史,从古代的基辅罗斯到当今的俄罗斯联邦。作者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全方位审视了俄罗斯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社会、文化,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学术研究的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