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自古以来便是中东地区的战略要地,同时又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本书追溯了其丰富多彩的历史:从公元前7000年左右建城,先后经历亚兰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法国人的统治,直到20世纪的各方面冲突。本书基于新的历史资料,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综合视角,揭示了大马士革在该地区漫长历史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为什么古希腊人可以从0到1创造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一言不合就开打的古希腊人,为什么可以同生共死? 被誉为文明基石的古希腊,为什么会突然崛起,又迅速衰落? 余烬中的世界怎样获得新生? 《希腊人的故事》是盐野七生的封笔之作,继《罗马人的故事》之后备受大众欢迎的历史作品系列。在这部《希腊人的故事》中,作者将我们带回那个人与神共处同一片天地的传奇时代,冷静透彻地将视角集中于多元文明如何共存,场景再现般地讲述在一次次改变世界格局的决策中,性格迥异的英雄们如何引领国家走向*。从诞生到崛起,从崩溃到新生,在对诸多问题的层层剖析中,古希腊人面对的困惑成为我们今天可资借鉴的资源。 希腊人的故事1 古希腊人是谁? 生活在狭窄多山的希腊半岛上的古希腊人,创造了诸神的世界,他们特立独行、勇敢开放,
《记忆之场》( Les Lieux de M moire )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深具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 记忆之场 (les Lieux de M 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 lieu de m moire 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Le Grand Robert de la langue fran aise )。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 记忆与历史 记忆与象征 记忆与叙事 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 自由 平等 博爱 、拉维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俄罗斯通史(1917-1991)》以追求历史的原本和真实为职志,以历史发展的重要进程为线索,以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重要事件和焦点问题为主题,即从沙皇俄国覆灭、十月革命爆发、苏俄政权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集体化时期、苏联卫国战争、战后开启冷战、美苏全球争霸到后的苏联解体,从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到后的戈尔巴乔夫,条理清晰地叙述了1917年至1991年这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即苏联的历史。《俄罗斯通史(1917-1991)》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恢复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被隐去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较为完整的面貌,如苏联生活的真实状况等;二是以俄罗斯解密的苏联档案作为阐述的依据;三是富有个人著作的色彩,如作者在每章的篇末对历史人物
古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可生活在东方世界的我们,还需要去了解几千年前西方的人和事吗? 在这本风格轻松明快、内容深入浅出的书中,历史系教授格雷戈里 奥尔德里特与艾丽西亚 奥尔德雷特就正面为我们回答了这一问题:古希腊罗马文化投下的影子依旧很长,无论是现代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学,还是体育锻炼、日常饮食、婚姻习俗,甚至是新闻里的政治动荡、追星,其实都源自这两种文化。所以想深入了解西方,必须先回到古典时代。 哪怕你对古代历史毫无了解,也不影响你跟随这本书上溯西方千年的文明长河,回到曾经的古希腊罗马,看看他们的世界究竟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乔治 杜比是20世纪下半叶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也是继费尔南 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 1420)》这部里程碑式著作是乔治 杜比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这是一部关于艺术的历史学著作,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以文学的手笔书写的经典之作。它将中世纪的西方艺术创作还原入整个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向我们展现了 欧洲之都城 这一荣耀如何从希腊、罗马转向了巴黎,以及法兰西文明何以在几个世纪里独占鳌头,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又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巴巴拉·W.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八月炮火(精)》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
从古罗马人建立的殖民城镇朗蒂尼亚姆,到撒克逊人与丹麦人争夺的伦迪威克,再到今天的伦敦,这座岛国的首都度过了中世纪的黑暗与野蛮,品尝了殖民时代的崛起与辉煌,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与衰落,从令人陌生的商业城镇一步步成长为举世瞩目的金融中心。岁月不断刻画它的面貌 由小巷和庭院组成的中世纪迷宫、随工业时代而来的乔治亚风格广场与豪宅、帝国气象的维多利亚排屋,新千年高耸入云的天际线;历史不断塑造它的品格 火灾、瘟疫、轰炸都不曾击垮这座城市,反而让它淬炼出独有的气质,古怪、随性、多变。人们似乎早已忘却了它的本来面目,但当薄雾散去,它已宠辱不惊,伫立在那里,带着独有的优雅与不凡,静静地注视着流淌而过的泰晤士河。 本书的作者汇集了伦敦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人物和趋势,创造了一幅无与伦比的城市肖
早在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雅克·巴尔赞就萌生了撰写一部西方文化史的念头,但被一位长者劝阻了。那位长者认为,这位年轻人掌握的知识还不足以写出一些有创意的东西,建议他把写作计划推迟到80岁之后。巴尔赞听从并且履行了那位长者的意见,在自己85岁的时候,才开始文化史写作。此时的巴尔赞早已是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了。几年之后,也就是20世纪结束的那一年,巴尔赞的文化史巨著《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一书出版。这一年,他93岁。巴尔赞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末五百年间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宗教、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他以四场“真正的革命”——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为标志对这五百年进行划分,并以此为主轴,详述这些变革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深具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Le Grand Robert de la langue fran?aise)。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
这片位居欧亚非十字路口,海岸曲折、岛屿密布的小小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东方与西方文明的交融之地。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古希腊文明,它不仅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这里建成了 新罗马 君士坦丁堡,它成为 世界渴望之城 ,丝绸之路的终点;时至今日,希腊仍是全球航运业的执牛耳者。 这里也是东方与西方强权反复争夺的焦点,从希波战争、罗马征服,到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十字军东征、奥斯曼统治,再到希腊独立、巴尔干战争和一战、成为冷战前线,这里的土地浸润了无数的血泪。 3500年前,擅长航海和商业的希腊先民迈锡尼人在爱琴海的岛屿和半岛上登上历史舞台,虽然经历了一个衰退的 黑暗时期 ,但在公元前9世纪后再次繁荣,发展为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进而因亚历山大征服而缔造了个 全球化 时代。公元前2世纪,
1989年前后,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人们曾经深恶痛绝,同时自己的生活又深植于其中的世界观解体,长期承袭的生活方式被迫重置。《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精)》是伊娃·霍夫曼在东欧游历的记录。她在1989年返回故乡,见证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正在分裂为两个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如何“创造他们的历史”。借由与当地各阶层民众的谈话,以及对所见所感的忠实记录,本书呈现了当时东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转变。 在霍夫曼游历的国家里,改变几乎是大家共同的渴望,而除了罗马尼亚外,改变都是在全面非暴力且几乎没有遭遇统治力量丝毫反抗的情况下完成的。随着历史改变的推演,这是很好状况的剧本,是披着柔软光滑外衣的革命。然而发生在那里的更深层的转化,其实是更戏剧化,也经
罗马,曾是古代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帝国。作为人类历 的庞大政治实体,它曾将大半个欧洲纳入疆域,把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湖;作为西方文明的基石,它的政制、法律、军事思想影响至今。现代西方多数 的文明基因可追溯至古罗马,美国的国父们以罗马共和作为建国的理念;古代地中海的居民,既畏惧罗马所向披靡的武力,又仰慕罗马精致典雅的文明体系。 从台伯河津渡上的小城,到横扫三大洲的疆域,罗马民族的精神铭刻了 的崛起之路:他们自认为特洛伊的重生、阿喀琉斯的后代,根植于民族起源神话中的复仇信念,督促他们倾其所有去征服希腊宿敌;罗马人崇尚勇敢的美德和公正的法律,志在追求荣耀,并将它撒播到每个殖民地与盟邦;但他们也灵活变通,实用利己,化敌人当作朋友,也不会拒 给神谕加上矫饰,作为发动正义战争的借口。 以传说—
法兰克 先后经历两大王朝,即墨洛温王朝(481-751)和加洛林王朝(751-987)。这一时期留下的几部史学文献极为珍贵。从具有时序连贯性的法兰克通史的角度说,这些互有一定关联、时间前后承继的以法兰克人为主要叙述对象的编年史著作,分别是《法兰克人史》《弗莱德加编年史》《法兰克人史纪》《弗莱德加编年史续编》《法兰克王家年代记》《富达尔年代纪》《圣伯丁年代纪》,我们统称为“法兰克时代核心历史文献”。现有 社科基金项目“法兰克时代核心历史文献翻译与研究”的经费支持,这些著作将陆续翻译出版。 《圣伯丁年代记》(拉丁文Annales Bertinian,英文The Annals of St-Bertin)是其中的一部。该书是紧接着《法兰克王家年代记》写起的,涵盖时段为公元830—882年。虽然它也涉及多个地区的历史,但其叙述重点却是秃头查理时期西法兰克境内所发生
本卷是近年来关于中世纪世界准确的总体介绍的部分。三卷本的每一卷都附有丰富的图片、大量相关的地图和表格,并提供了学术研究和分析的综合成果。本书译自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英文版译自法语原文,英文版为英语读者做了全面修改。 卷涉及中世纪时代的开始阶段,这个时期不仅以变革、瘟疫和世俗斗争为标志,而且以教会迅速兴起、拜占庭帝国日益重要和繁荣的加洛林文艺复兴为特点。本卷对原罗马帝国的东、西部进行了全景式考察,并通过大量彩色图片展示了其艺术遗产。书后附有参考书目,以便为普通读者或对这个时代进行研究的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帮助。 另外两卷涉及950 年至1250年和1250年至1520年的中世纪史。 简体中文版的《剑桥插图中世纪史950~1250年》和《剑桥插图中世纪史1250~1520年》也将陆续出版。
路易吉·萨尔瓦托雷利编著的《意大利简史--从史前到当代》上起意大利半岛地理位置的形成,下止于1967年意大利的大选,中左政府的组成,融数万年于一瞬;史书所涉,凡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军事,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洋洋洒洒,林林总总;活动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无一遗漏,如同轴线贯穿其中。通过这样一部重要而通俗的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我们能够了解到意大利步入到工业化程度极高的民族之林所必须经由的各个阶段。 《意大利简史--从史前到当代》是一部世界历史文库。
这是一部横跨两千多年的西班牙文化史。从伊比利亚半岛文明曙光初现起,西班牙这片土地上先后经历了罗马帝国的征服、西哥特的入侵、摩尔人的统治、基督徒的再征服运动、天主教双君的大一统、哈布斯堡和波旁王朝的兴衰、内战和佛朗哥独裁,直到后佛朗哥时代的浴火重生。本书考察了上述重大历史阶段,并着重关注政治事件表象下的思想潮流和民族特质。全书从建筑、文学、艺术、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切入西班牙的历史,展现了西班牙混杂多样的精神底色,阐明地处欧洲边缘的西班牙如何融合了罗马、北非、阿拉伯的世俗及宗教文化,如何迸发出璀璨的文学艺术火花,如何在8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中达到宗教热情和国家一统的,如何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却错失种种发展机遇,又如何在左翼右翼的撕裂中经历内战之殇。 这也是一次对西班牙灵魂饱含深情的凝
现代文明的摇篮 古罗马留下诸多传奇: 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那么,罗马的道路是如何修建的?罗马的城市又是如何营造的?古罗马人都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图说罗马人的故事》图文并茂,以照片、画作、3D图、地图、谱系图等400余张彩图的形式,多角度全景展现古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军事政治、宗教神话,揭秘现代文明的开端。 广场听政、投票选举、洗澡健身、斗兽赛车、读书看报、祭神仪式 古罗马人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影响深远。 我来,我见,我征服。 恺撒的万丈豪情,与古罗马的伟人故事及军事实力相得益彰。万神殿、创始神话、密教 以及维纳斯的魅力,不一而足。
霍尔贝格奖、巴仁奖、以色列国家奖得主代表作。 从文明承担者视角,重构犹太历史的经典文本。 艾森斯塔特以非凡的博学、同情心与感染力, 探寻犹太文明繁荣至今的根本原因。 一本书看清犹太历史内核。 《犹太文明》是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的代表作。 这本书率先提出,理解犹太历史的很好方式是从文明角度看犹太,而不仅仅把犹太群体看作国家或民族。艾森斯塔特将犹太人的生活习俗与希腊文化、罗马文明等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分析了现代时期的犹太社区融入欧洲和美国社会的不同模式;仔细勾勒了犹太人在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民族运动,特别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以及以色列社会的具体特征。艾森斯塔特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与其他融入现代民族国家的群体相比,犹太人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是独特的。他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研究证明了犹太文
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 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巴巴拉?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 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本书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危机。这些历史教训对当
历史记述往往采用线性叙事。本书从《柏林条约》讲起,至“一战”后结束,仿佛以时间为线,却构筑了独特的平行叙事空间。由于乔治?皮博迪?古奇专擅外交史,因而本书相当于一部笔墨详尽的“一战”前夕外交风云录。帷前的外交人物和幕后的统治者在历史事件进程中的角色扮演和频繁 迭,透露出各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这本“另类”的历史,为读者认识欧洲各国在“一战”前的交涉打开了另一个面向,可堪教学,可作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