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是加勒比海上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美洲航行中最先踏足的土地之一。这里丰饶的水土,加之一船又一船非洲黑奴,使得古巴成为西班牙帝国王冠上的明珠,为欧洲带去源源不断的蔗糖、咖啡和烟草。然而财富的背后,是无数土著和黑奴所付出的汗水与鲜血。因此从一开始,追求自由和种族解放就成为了贯穿古巴历史的主线。 随着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西班牙殖民者黯然退场,但新生的古巴共和国(1902 1959年)迅速被美国所控制,成为后者对外扩张政策的战利品,不得不开始了新一轮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1959年,卡斯特罗所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古巴人才终于建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独立国家。而美国,这个危险又强大的邻居,从未将目光从古巴身上移开。 事实上,这段长达五个世纪的古巴历史,既是古巴人民追求自由和解放的
我们究竟为何热爱旅行? 人类的旅行始于各种各样的冲动,从寻找食物、开展贸易到朝圣、迁徙,或者,只是为了满足探索未知的好奇之心。本书记载了人类历史上一段段值得铭记的传奇旅程,从古希腊人的航海故事,到玄奘的印度之行,再到探险家发现马丘比丘,以至21世纪的太空探索,翔实史料与精美图片为我们展现了5000年历史长河中与人类旅行有关的一切。 人类永不停歇的冒险旅程表明,旅行对我们这个物种至关重要,旅行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故事。
泰国,原名暹罗。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中部,西北部和缅甸接壤,东北与老挝接壤,东南与柬埔寨接壤,南面与马来西亚接壤。公元1238年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16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先后入侵。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间的缓冲国,暹罗因此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19世纪末,拉玛四世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拉玛五世借鉴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932年6月,民党发动政变,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1939年更名泰国,后经几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国。泰国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和创始国之一,同时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本书分十章,分别是:远古文化与早期国家;素可泰王朝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普鲁士 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人们熟悉那个在19世纪威震天下,用 铁与血 统一德意志的欧洲强权,也知道一种叫作 普鲁士蓝 的颜色 来自普鲁士的深蓝色军服。然而翻开现代欧洲地图,却根本无法找到这个名字,不同于伦巴第、勃艮第、萨克森这类政权消失后地名依然延续的前国家,曾经叱咤风云的普鲁士仿佛从地球上蒸发了。 二战结束后,盟国认为,为了一劳永逸地在德国消除战争的危险,作为军国主义化身的普鲁士必须被废除。于是,普鲁士 一个几百年来在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 自1947年2月25日起彻底不复存在。 但是,正如克里斯托弗 克拉克在《钢铁王国》中所揭示的,普鲁士的遗产要比这复杂得多,人们对它的争议也从未停止。尽管现在普鲁士在欧洲的中心地带已成为逐渐消失的记忆,但它的真实故事却能让我们重新认识现
公元前431年,希腊世界内部的两大阵营爆发了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里,各类城邦与各色人等轮番登场,在各种环境中做出自己的抉择。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写就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成了西方历史学的经典巨作。修昔底德认为,日益强大的雅典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惧,而斯巴达必须回应这种威胁。这种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的逻辑,就是后世所谓的 修昔底德陷阱 。 本书是张新刚教授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的解读。张教授选取书中为重要的事件,按时间历程,梳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前因后果和内在逻辑,并借此探讨了公民品性、城邦政体、权力与正义等关乎古希腊人思想精神的重要议题,揭示了修昔底德对 人的境况 深入而复杂的思考。
魏玛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和霍亨索伦皇朝的崩溃。然而,这个共和宪政政权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却饱受着纸醉金迷、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外交屈辱、内部动荡、种族冲突、暴力革命以及纳粹党的崛起等问题的困扰。在这个时期,德国社会高度政治化,各种势力从极左到极右交织在一起,街头斗殴、政治斗争屡见不鲜, 普通的生活 还在继续吗?《巴比伦怪物》一书从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一直写到第三帝国的建立。本书遵循 历史真实犯罪 的原则,全面梳理了魏玛德国的刑事犯罪历史、警察发展历史以及有组织犯罪历史。故事以胖子神探恩斯特?甘纳特(ErnstGennat)的惊险职业生涯为主线,将奇诡恐怖的案情探寻、德国警察体系和刑侦技术演进、动荡颠沛的社会变革融于一体。通过这一叙事,读者可以了解一战到二战期间德国
1939年,德国潜艇U-47偷袭英国皇家海军基地斯卡帕湾,击沉 皇家橡树号 战列舰,由此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序幕。1930年,英、美、日、意、法五个主要海军强国代表曾在伦敦召开限制和缩减海军军备会议。然而此举未能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不到十年,欧洲就再次卷入新的全球冲突,海军也成为这次全球战场上各国对决的主要力量之一。 本书囊括了二战中全部重要的海上战役,并对全球不同战场和战役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德国潜艇偷袭英国海军基地斯卡帕湾与大西洋之战,挪威战役的草草收场与敦刻尔克撤退奇迹,意大利海军的自废武功与法国海军悲剧性的自沉,日本海军从珍珠港事件的成功豪赌到中途岛海战的折戟,北非登陆的仓促混乱与诺曼底登陆的气势如虹,珊瑚海航母对战的首演与莱特湾巨舰大炮时代的终曲 书中还描述了二战海战史上知
托马斯展示了16世纪初期即将成为世界霸权的西班牙帝国的方方面面。帝国君主费迪南、伊莎贝拉双王从伊斯兰教的手中夺回了格拉纳达,伊比利亚半岛重新回到了天主教统治之下。费迪南和伊莎贝拉在节节胜利的冲击下,同意赞助热那亚水手那模糊的航行计划: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到达印度。传说,印度遍布黄金,满地流淌着香料。王室决定派遣哥伦布向西航行,寻找黄金和香料之河,对于西班牙和整个世界而言,这一决定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古世界与现代世界就此截然分开。 西班牙的殖民探险活动一开始并不吉利,前景黯淡:王室给予的资助少得可怜,远不及一位西班牙公主举办婚礼的花销。尽管船队规模不大,但其野心和使命仍旧令人震撼:它宣称要为西班牙王室获得印度所有的财富。哥伦布心想,可以将未来获取的黄金用于资助一场大规模十字军
《种族与文化》是作者托马斯 索威尔15年研究和旅行的成果,也是作者 文化三部曲 系列作品之一。索威尔曾两次环游世界,多次到访地中海、波罗的海和环太平洋地区,他希望通过研究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帮助我们理解在今天和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种族文化在塑造各国人民和世界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命运方面所起的作用,重新审视当下与未来。 从古代城墙环绕的耶路撒冷到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国家新加坡,每个地方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种族与文化》中,索威尔的核心观点认为,无论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还是漫长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一次转折,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历史的剧变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理解文化资本对一个民族或一个文明社会的经济命运的影响为何远远超过政治、偏见或基因,而认
本书对工业全球化的个时代的全球历史进行了通俗易懂的介绍与剖析,该时代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并在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中崩溃。 通过将工业化、技术创新和帝国兴衰相结合,世界工业化大国塑造了相互联系的全球空间,很少有地区未被触及。在十个简洁的章节中,本书记述了这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概述了全球工业、帝国和经济变革,与地方经验、身份认同的相互联系。 Z后,本书揭露了次世界大战对这个全球体系的灾难性影响。本书将工业化、世界经济、帝国主义、国际法、外交和战争等历史学家通常视为独立发展的历史编织在一起,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对一个发生根本性历史变革的时代进行了新的分析。作者认为,19世纪政治、社会和国际事务的革命性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发展。 对于任何研究现代全球史的学者来说,本书都是必不可
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以影像的形式全景式展示了二战后同盟国在亚太地区对日本军队战争暴行的审判。摄制组客服了地域辽阔、时隔久远,特别是研究成果不足等种种困难,从繁华的都市到荒僻的远乡,从大陆腹地到太平洋的孤岛,遍访硕果仅存的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以及知情人和相关学者,以平和、理性,同时富有情感的态度和眼光,难能可贵地重塑了那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本书概览式地讲述了亚太战争审判的全貌,以及拍摄纪录片的艰辛历程。
《恐惧与自由》是继《野蛮大陆》之后,基思·罗威的又一力作。作品深刻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它既是毁灭性的,又是建设性的。作者对各大洲、各个阶层饱受战争之苦的幸存者进行了深入探访,把那些看似孤立的个人故事整合起来,对战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进行创新性解读——广至家国天下的宏大篇章,深至世道人心的幽微复杂。他对历史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清醒认识,无疑是我们思考今日世界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引导我们对一切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实保持警醒。
传统社会对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充满冲突和混乱的蛮夷之地,还是尽享田园生活的世外桃源?无论如何,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传统社会的实践要比现代国家更久远,前者在如何组织一个人类社会的问题上,已经进行了成千上万次自然实验。容易迷失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我们,不妨回顾人类祖先的原始生活方式,追溯那些曾经帮助人类完善自我、建立文明与有序社会的良好根基,而这就是“昨日之前的世界”。 与新几内亚传统社会长期接触的戴蒙德,通过观察、记录传统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行事方式等来剖析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本书从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生理学、营养学和演化生物学等角度,剖析了划分区域、解决争端、教养子女、对待老人、应对危机、宗jiao
......
《剧变》是一部恰逢其时的巨作。在个人与国家都对未来充满迷茫,危机接踵而至的当下,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再一次回归历史,尝试解答危机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命题。对个人而言,危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如处理不当,个人终其一生会生活在负面情绪中。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危机可使一种文明没落,使一个国家解体,使一个时代终结。但在戴蒙德看来,二者并无差异,国家甚至可以借鉴个人化解危机的逻辑框架以实现自救。就此,戴蒙德再一次跳脱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设的知识壁垒,重建自然状态与文明秩序相融的历史叙事线索,巡礼7个案例国家的危机应对历史。他以一位社会观察者的自谦视角,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进化生物学等多学科出发,给出了“危机应对12个步骤”:1.直
本书作者,从事涉台新闻采编工作十几年,他用记者的视角,向大陆读者介绍台湾的发展变化和现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作者通过多年来在台湾的实地采访和观察,结合阅读报刊、研读书籍、向专家请教等多种方式,力争以讲故事的口吻,希望让读者对台湾有更深的了解。
书稿选取了与毛泽东有很深交往的周恩来、邓小平、宋庆龄、叶剑英和习仲勋五位领导人,试图通过他们与毛泽东的交往历程,解释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并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的历史过程。
斯坦布尔(Komedi Stambul)指一种剧院风格和表演艺术形式。它活跃于19、20世纪之交的印度尼西亚,主要由华人支持,受到印度尼西亚诸种人群的广泛喜爱。本书将斯坦布尔戏剧置于殖民帝国政治文化与荷属东印度群岛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描绘出19、20世纪之交的印度尼西亚戏剧艺术与文化的全方位图景,揭示了斯坦布尔戏剧在印度尼西亚族群融合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为探讨现代印度尼西亚民族形成与文化构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作者马修 艾萨克 科恩多年来致力于全球艺术文化与木偶艺术研究,他在既多且杂的资料中,梳理出了一条研究斯坦布尔戏剧的主线 便是以当时最优秀的演员兼导演奥古斯特 马希厄的经历为切入点,用他的一生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尼戏剧发展过程串联起来。诸多人物、事件也栩栩如生地再现笔端,读者不仅可以了解
书号:9787509839201 书名:红军长征纪实丛书 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全三册) 定价:155 版别: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出版年月:2016.1 装帧:平装
内容提要 《俄罗斯/看得见的世界史》以通史和国别史相结合的套系分类模式,对俄罗斯历史进行宏观描述,是一套恢弘大气又通俗易懂的世界历史读本。《俄罗斯/看得见的世界史》和当下具有浓厚主观色彩的私人解读历史的方式有所不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摒弃枯燥的历史理论分析,拒绝说教,以故事体的叙述风格串联起世界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从整体上完成了对世界史的宏观素描,逻辑清晰,叙述准确,让读者清晰了解俄罗斯历史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