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是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 浦洛基全新力作,是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的权威史学作品。浦洛基教授利用新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幸存者的访谈素材,详尽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与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 魏玛一代 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
本书列举了人类历史上20多个由简单社会进化到相对复杂的社会后终走向崩溃的案例,并回顾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于这些崩溃现象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通过对社会政治复杂化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罗马文明、玛雅文明、查科文明从兴起到衰落的详细研究,有力地论证了制约复杂社会进一步发展,并终导致其崩溃的瓶颈 边际回报递减法则。作者用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却很难避免崩溃的命运。 出版30多年后,这本书仍然是社会科学知名的著作之一。 边际回报递减法则 不仅适用于传统经济学,也适用于社会和文明。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它们生存或崩溃的内在驱动因素。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历史的文明,其繁荣延绵离不开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三千年来中西交流从未中断过。官方使节没有了,民间商贸关系犹存;陆上交通阻隔了,海上往来仍在。 汉代张骞通西域、盛唐西域文化汇集长安、宋元时代天方海舶丝路繁荣、明清西方科技及宗教势力东来,是中西文明交流的四大高潮。本书自先秦而至明清,自内陆而至海洋,追寻先人足迹,通过周穆王西巡、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徐光启译介西方科技著作等记载,讲述古老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碰撞及相互滋养的历史进程。
《活着回来的男人》是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 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人生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三十岁 高龄 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 下层的下层 爬到 下层的中层 。升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 原朝鲜日本兵 吴雄根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政府发起战后诉讼赔偿。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 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
魏玛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和霍亨索伦皇朝的崩溃。然而,这个共和宪政政权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却饱受着纸醉金迷、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外交屈辱、内部动荡、种族冲突、暴力革命以及纳粹党的崛起等问题的困扰。在这个时期,德国社会高度政治化,各种势力从极左到极右交织在一起,街头斗殴、政治斗争屡见不鲜, 普通的生活 还在继续吗?《巴比伦怪物》一书从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一直写到第三帝国的建立。本书遵循 历史真实犯罪 的原则,全面梳理了魏玛德国的刑事犯罪历史、警察发展历史以及有组织犯罪历史。故事以胖子神探恩斯特?甘纳特(ErnstGennat)的惊险职业生涯为主线,将奇诡恐怖的案情探寻、德国警察体系和刑侦技术演进、动荡颠沛的社会变革融于一体。通过这一叙事,读者可以了解一战到二战期间德国
《两河文明三千年》(原名Ancient Iraq)是法国作家乔治 鲁(Georges Roux)写的有关两河文明的通史性著作。现由华东师大亚述学专家李海峰教授和陈艳丽副教授翻译。全书以位于现在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为区域块,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个广阔、连贯、具有明确界限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单元,根据丰富详实的考古数据和文献资料,记述了两河流域居民 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所创造的辉煌的文明,进而勾勒出了古代近东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艺术、科学、哲学、宗教、文学,乃至精神和伦理道德诸方面。这部著作是一部区别于专著和百科全书的通俗性读物,它的翻译和出版将进一步填补国内亚述学研究的空白,意义重大。
本书聚焦欧洲族群发展的决定性时期 大迁徙时代 ,揭示了古典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族群演化的真实版本。浪漫主义政治哲学、 科学的 历史学、印欧语文学和民族考古学等看似中立客观的学术工具共同创造了滥用和曲解历史的民族主义史学,为族群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书中,格里不仅考证了古典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族群演化,还阐述了民族主义史学在1800至1900年形成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影响。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巧妙深刻的论证,向公众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纵观人类历史,每种 重大流行病 的全球性爆发都有一个背后的故事,从潜伏、发病、传染、死亡直至大规模群体感染,无不在近千年人类发展史上发挥着 致命 作用。本书首次以全新视角切入,将地图与疾病历史相结合,揭示了20种包括SARS在内的全球为致命的流行病在世界各地的发生、发现及发展过程,以直观、直接、直白的 地图追踪 形式直击传染病发展史,通过探究各历史阶段隐藏于人类认知背后的传染病爆发模式,进而揭示了人类如何利用 地图技术 有效对抗具有极高致病(死)率的恶性流行病的真相。
本书是一部研究明清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书中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围绕社集与城市空间、地方家族、身份/阶层等,从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十八世纪日本与越南的文人社集情况,有助于从东亚的视角深化明清思想史、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此外,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探讨了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欧洲各民族的形成。在理论上,批判地概述了主流现代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同时借鉴建构主义的方法,建立新的学术分析框架;在历史叙事上,勾勒出前现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并向现代民族主义转向的脉络,演绎了一段从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再到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民族竞争史。作者聚焦于民族主义发展史的三个关键时期,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民族主义话语、中世纪晚期神圣罗马帝国权力更替中的民族主义因素,以及宗教改革时期民族主义与教派分化的关系。 本书重新诠释了欧洲古典时代、中世纪和现代之间的历史连续性,并由此表明,只有理解了前现代的政治、学术和艺术,才能更好地理解现代政治语境中民族主义的力量所在。
托马斯展示了16世纪初期即将成为世界霸权的西班牙帝国的方方面面。帝国君主费迪南、伊莎贝拉双王从伊斯兰教的手中夺回了格拉纳达,伊比利亚半岛重新回到了天主教统治之下。费迪南和伊莎贝拉在节节胜利的冲击下,同意赞助热那亚水手那模糊的航行计划: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到达印度。传说,印度遍布黄金,满地流淌着香料。王室决定派遣哥伦布向西航行,寻找黄金和香料之河,对于西班牙和整个世界而言,这一决定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古世界与现代世界就此截然分开。 西班牙的殖民探险活动一开始并不吉利,前景黯淡:王室给予的资助少得可怜,远不及一位西班牙公主举办婚礼的花销。尽管船队规模不大,但其野心和使命仍旧令人震撼:它宣称要为西班牙王室获得印度所有的财富。哥伦布心想,可以将未来获取的黄金用于资助一场大规模十字军
本书是看理想的口碑 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 精编而成。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 历史式读法 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 文学式读法 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 表 和 书 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恐惧与自由》是继《野蛮大陆》之后,基思·罗威的又一力作。作品深刻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它既是毁灭性的,又是建设性的。作者对各大洲、各个阶层饱受战争之苦的幸存者进行了深入探访,把那些看似孤立的个人故事整合起来,对战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进行创新性解读——广至家国天下的宏大篇章,深至世道人心的幽微复杂。他对历史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清醒认识,无疑是我们思考今日世界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引导我们对一切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实保持警醒。
《历史的声音》收录了史上至美至恶的演讲。这些演讲,有的英勇而鼓舞人心,有的邪恶而残暴,有的凄美、温暖。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苏格拉底、亚历山大大帝、丘吉尔、希特勒等人的出场,更是可以看到他们在关键时刻,如何凭借语言的力量,或是捕捉到了时代的真理,或是扯下了弥天大谎,从而影响了群众的思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像一位讲故事的大师,历史学家西蒙 蒙蒂菲奥里以扣人心弦的风格讲述了这些演讲及其背后的故事。战场上的屠杀、对自由的高呼、愚蠢的妄想、令人心碎的告别 这些发生于世界各地、跨越千年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是如何走到了今天,它们对未来又有着怎样的启发意义。
这本书由阿尔伯特著成,共12卷,记述了次十字军战争及拉丁东方初20年的历史。所谓次十字军战争,始于乌尔班二世克勒芒会议首倡,是西欧军事贵族集团持 收复主的圣墓,支援基督教兄弟 之名,向近东及耶路撒冷进军所引发一系列战事之总括。 11世纪中后期,大塞尔柱帝国迅速崛起,主宰耶路撒冷,拜占庭主动退出小亚,亚美尼亚复国无望,1092年,大塞尔柱帝国逐步瓦解,埃米尔纷纷自立,互相征伐,近东权力真空,给了西欧可乘之机,骑士制度、开荒拓殖、宗教虔诚的综合作用下,东侵之路就此展开。在这场战争中,诸十字军国家陆续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形成了所谓的拉丁东方。 此次战争是200年间十字军战争中对穆斯林取得胜果的战事,在当时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引发了空前轰动。阿尔伯特写作本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将先人的丰功伟绩记于笔下
承久之乱发生于日本镰仓时代承久三年(1221),通常认为,这是以后鸟羽上皇为首的朝廷为打倒镰仓幕府而发起的战争。朝廷一方原本形势大好,但镰仓幕府迅速应战,发动大军攻向京都,终朝廷一方惨败。承久之乱后,朝廷与幕府的实力关系发生了逆转。后鸟羽上皇等三位上皇遭到流放,镰仓幕府确立了对日本全国的控制,日本的权力从此倾向于幕府,真正的 武者之世 拉开了大幕。承久之乱因之成为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但是,朝廷与幕府的关系果真是对立的吗?后鸟羽上皇的目标是倒幕吗?本书力图抛开先入之见,还原历史实像,在院政及镰仓幕府成立、发展的历史大脉络中对承久之乱进行定位,对当时的朝幕关系以及后鸟羽上皇、源实朝等关键历史人物做出了全新的解读。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 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德国的魏玛共和时期,始于德意志帝国在 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崩溃,终结于希特勒上台。短短十数年间,魏玛德国虽然“富有思想、希望与可能性”,却也见证了纸醉金迷、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外辱内乱、种族冲突、暴力革命和纳粹崛起。在这样一个动不动就发生街头斗殴、从极左到极右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的高度政治化的社会里,“普通的生活”还在继续吗?警方又如何应对?《巴比伦柽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遵从“历史 犯罪纪实”的原则,梳理了魏玛德国的刑事犯罪史、 史和有组织犯罪史,以胖子神探甘纳特惊心动魄的职业生涯为暗线,将奇诡恐怖的案情探寻,德国警察体系和刑侦技术之演进、动荡颠沛的社会变革融于一体,遍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众生相,抽丝剥茧诡谲幽暗的人性。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拥有包含冬宫在内的宏伟建筑群,又称冬宫博物馆。该馆始于1764年,原为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收藏艺术品的隐宫,1852年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其馆藏浩瀚,藏品超300万件,不仅有来自俄罗斯本土的文物珍宝,亦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区域的历史遗珍,更有达 芬奇、拉斐尔、伦勃朗、提香、凡 高、塞尚、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大师的传世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化与艺术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 本书是一本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博物馆看展指南,从装饰、历史、艺术、杂项四大板块入手,对艾尔米塔什的馆藏文物进行分类导览和独家解读,系统性地呈现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非凡魅力,为读者深度了解这座集俄罗斯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以及世界多种文化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超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打开了一个学
1434年,莱昂 巴蒂斯塔 阿尔伯蒂以教皇尤金四世随员的身份重返佛罗伦萨;1443年,动笔撰写《建筑论》。1445年,乔凡尼 鲁切拉完成了对第六栋房屋的收购。这些房屋在几年后由阿尔伯蒂先后设计了统一的外立面和凉廊,形成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府邸,即鲁切拉宫(Palazzo Rucellai)。阿尔伯蒂本人的建筑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实践。从整体到细节,鲁切拉宫既体现了阿尔伯蒂对西方古典建筑深刻而广泛的研究,也往往可见这位文艺复兴 全能者 的创新精神,以及因地制宜的权衡之策。 鲁切拉宫建成后近六百年间,有如在上演一出永不落幕的大戏:内部结构遭到肆意破坏、庭院里的自杀事件、一战前夕香槟流淌的纵情狂欢、近年发生在四楼的凶杀案 这些故事总关乎血缘与身份、野心与傲慢、礼仪与骗局,以及选择性记忆与有目的的遗忘。 本书作者,一位艺术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