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云冈石窟中由贵族或民众主导制作、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未得到充分关注和研究的中小石窟和佛龛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中小窟龛的制作起始时间,其次阐明中小窟龛与同时期的大型洞窟的关系,最后探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造像活动的主体转变为民众,实际的窟龛开凿由多个工人集团分别完成的可能性。本书弥补了云冈石窟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使云冈石窟整体研究向前推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本书运用考古材料,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各具特色又相生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气韵和精神品格。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把握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家猪的驯化和饲养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创造,它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本书以动物考古为主要研究视角,并参考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阐释中国古代家猪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家猪的饲养技术、家猪的用途、家猪的仪式和文化内涵,全景式地展示中国先民驯化和饲养猪的历程,揭示猪的物质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体现了学界对中国优秀的畜牧遗产进行活态传承的理念。 本书从动物考古角度对猪进行了全面论述。首先,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家猪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故事,在系统介绍如何应用动物考古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家猪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国先民独立驯化和饲养家猪的历史。其次,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家猪饲养技术史的故事,放养与圈养、阉割和选育、饲料及选用等技术手段造就了中国当今
史前的这个符号时代,正是孕育文明的前文明时代。 白陶、彩陶和琢玉艺术,是史前造神运动中兴起的三次艺术浪潮,艺术在传播中使得信仰获得大范围认同。 本书通过考古发现实证了史前中国存在着一个符号时代。在文字出现之前,符号已经统领着一些特定区域的人群,符号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也让他们彼此理解、彼此认同。这些早期符号具有的信仰性质,展现了中国古人对广漠宇宙和自然万物的认识,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从史前符号时代起,就开始了时空广大的交流融汇,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一体品格
本书通过对武王墩考古发掘现场连续四年的跟踪记录,以第一手材料向世人还原了这座规模优选、等级优选、结构最复杂的楚王级墓葬的科学发掘过程,展示了虎座鸟架鼓、青铜编钟、墨书文字等珍贵文物的出土过程,并围绕墓主身份进行了充分推测与论证,为研究楚文化的丧葬习俗、社会文化与礼乐制度、宗教信仰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全书配有百余幅精美图片,呈现了武王墩的发掘过程和出土文物,极具阅读价值。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暨中古考古论集》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 集中讨论了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制度渊源、南京麒麟铺石兽的墓主、南朝陵墓神道石兽的名称等问题,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见解。第二部分 汉唐石刻 讨论了重庆忠县邓家沱石阙、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隋《虞弘墓志》等石刻遗存。第三部分 唐代考古 讨论了唐长安城的坊名问题和南唐二陵对唐代陵寝制度的承袭问题。第四部分 中古考古相关文献札记 则是有关《建康实录》和《通典》的几条札记。
本书基于考古材料进行观察与分析,同时结合文献材料和其他方法加以比较研究,提出并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高原丝绸之路”这个命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书中各章节内容均以近年来青藏高原的考古新发现为基础,广泛结合汉藏文献以及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进行论述探讨,论证了“高原丝绸之路”的概念、主干线以及交通路网等内容,构建了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的基本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具有学术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丛书 之一,以龙岗秦墓出土的竹简、木牍为研究对象。本书对简牍的研究包括释文、汇释、校记和今译四部分,不仅通过人工摹写还原简牍原貌,弥补当下出土战国文献研究相关著作在摹本上的不足和缺憾,还通过互校不同版本的释文和吸收的校订成果,用简洁的现代汉语对简牍的内涵进行准确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对于出土战国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具有突出的文献价值和抢救性意义。此外,本书对于古文字学、战国文字学、汉语史学研究以及需利用古文字材料的各门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对于相关学科的教学和普及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吐鲁番考古记》内容分为文字版 吐鲁番考察经过 遗物说明 和文物图版两部分,刊布了黄文弼两次在吐鲁番考察所获重要古籍和文书写本、钱币、拓片、壁画等珍贵资料。本书与《高昌陶集》《高昌砖集》合称 吐鲁番三部曲 ,是吐鲁番研究的奠基之作。
名物学是涉及社会生活史、工艺美术史、文物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二十多年来,扬之水通过其扎实严谨的研究和勤奋著述,将名物学发扬光大,给这门古老的学问注入了新的内涵,正如作者所说:“在考古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情况下,今天完全有条件使名物学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解决文学、历史、考古等领域中遇到的问题。”本书涉及古代家具、宋代花瓶、香事、茶事、酒器、节令风物等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和揭示名物学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功用,考据精审,文图并茂,一卷在手,既可以领略和体会名物研究的魅力,也可对作者治学的特点以及学问的如何养成等多所领悟。
王炳华先生作为新疆考古领域的拓荒者,在新疆大地考古行脚六十余年,备历艰辛,多次步入常人足迹难及的罗布淖尔荒原、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进行持续多年的发掘,穷搜细究幸存至今的诸多细节;他的楼兰、鄯善考古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了既往中外考古学者在这些遗存点上所做的工作。 本书基于王炳华教授对楼兰、尼雅以及邻近区域的多处遗址所持续进行的考古调查和科学发掘,是作者四十余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汇集。本书可以为有志于新疆考古的学人提供第一手考古资料,作者开阔的视野和对历史文化、文明交往变迁的深刻认识,也极具启发性,是老一辈学者的精神瑰宝。
敦煌自古以来便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通道,不同民族与各种文化在敦煌交会、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丰润厚重的敦煌文化。很多人都对敦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出版的《花开与敦煌:常沙娜眼中的敦煌艺术》,就完美呈现了关于敦煌艺术的种种细节,也是常沙娜撰写的一部敦煌小史,以及她用一生艺术经历酿出的珍贵感悟。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取了常沙娜关于敦煌艺术的文章,涉及石窟历史文化、洞窟壁画艺术、装饰图案艺术、服饰图案艺术、敦煌的色彩等,文中有常沙娜关于敦煌艺术的画作百十幅,与文字相得益彰,内容宽博而详实。这也是常沙娜眼中的敦煌艺术。 第二部分用了简短、活泼的文字以及许多真实的照片来讲述常沙娜的人生故事,从她小时候随父亲常书鸿从巴黎来到敦煌,在敦煌洞窟临摹壁画
在上世纪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战乱频仍,政局不稳。 深陷危难中,国宝亦无法自保。大量文物盗掘、盗卖活动猖獗,很多国宝漂流异乡,丧失了原始出土和保存的信息,不仅对学术研究造成了巨大困扰,也是 财富的损失。它们如今静静躺在国外知名博物馆中,接待着来自全世界游客敬仰的目光和赞美的语言,但同时也是文明遭受浩劫的重要证据。 本书以不同年代、不同角度、不同形式诠释了一个共同主题——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博大精深。对流失文物,从追溯丢失经过、复原原始保存信息、考证人物身份、还原古物用途、研究一个时代的风貌……各个角度,讲述了这些国宝蕴含的信息。同时,让我们看到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内,文物的精美 伦和盗掘者穷凶极恶并存,文物保护者和贩卖者之间的博弈。这些故事现在都静静躺在距离它
本书主要以《河南散存散见及新获汉唐碑志整理研究》《西南大学新藏墓志集释》《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中部碑文集成》《新出宋代墓志碑刻辑录·南宋卷》等材料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的训诂学、词汇学、校勘学方法,利用汉语俗字理论和俗变规律,对其中的字形释读和校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碑刻中的一些词语进行了考释,尤其抉发了部分较为重要的典故词语,有助于墓志碑刻文献的解读和研究,亦对语文字典辞书编纂有所裨益。
本书是李学勤先生最后的公开课讲稿,记录了2008年至2011年间先生所讲授的金文课程。本书介绍了商末至西周季年绝大多数重要器物,所述内容构建了西周金文的知识框架,提供了西周金文的研究范式,指明了西周金文的研究方向,是考古类型学、二重证据法以及系联法综合运用的体现。 本书既可视为《西周铜器断代》和《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的延续,又可视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金文历谱》的补正,还可视为《史记·周本纪》的出土文献注本。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可作初入门径之用,又可为深入研究之资。
汉帝国东有越人,南有楚人,西接印度与西域,北邻匈奴。本书以汉帝国的周边民族为切入点,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审视汉帝国的复杂性和立体感,汉帝国与这四方文明的互动和互鉴,使汉帝国焕发出丰富而多元的面貌。书中尤其关注匈奴对汉朝的深远影响,通过破解当时的语言,不仅揭开匈奴的神秘面纱,还为理解汉帝国出现的新语词和艺术元素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书从政治、艺术、医学、地理等多维度重构汉帝国的 史意义,通过考古学和语言研究,以匈奴语言、汉代楚语、西王母、不周山、扁鹊和华佗、挽歌和 句起源、越人等为主题进行讨论,带领读者进入汉代精英眼中的多语言世界及其背后的世界观,逐步重构出汉帝国精英所看到的多元复杂的世界,从而展现一个 史视野中立体鲜活的汉帝国。
这本书是西域考古学家王炳华六十载新疆考古与研究之路的手记,真实留存了他从开创伊犁河流域考古开始,到发现孔雀河青铜时代墓葬、主持并参与楼兰、尼雅、克里雅、丹丹乌里克、小河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过程中的所见、所思与所感。这当中有对新疆古人类迁徙的反思,也有论证古代丝绸之路人类文化交往故实而生的由衷赞叹。新中国 代考古人历尽艰辛却始终迎难而上,新疆考古事业从无到有、由沉寂到为世界关注,在王炳华先生的瀚海行脚历程中得到了圆满的见证。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丛书 之一,以嶽麓書院藏秦簡《数》为研究对象。本书对简牍的研究包括释文、校记、汇释、算法解析和今译五部分,不仅通过人工摹写还原简牍原貌,弥补当下出土战国文献研究相关著作在摹本上的不足和缺憾,还通过互校不同版本的释文和吸收最新的校订成果,用简洁的现代汉语对简牍的内涵进行准确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对于出土战国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具有突出的文献价值和抢救性意义。此外,本书对于古文字学、战国文字学、汉语史学研究以及需利用古文字材料的各门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对于相关学科的教学和普及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本书收集了作者关于中华文明起源方面的考古学研究论文和普及性文章共28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距今8000年以前,形成于距今5000年左右,至少存在北方、中原和东方三种起源模式,环境演变和战争冲突在文明演进过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中西文化交流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早期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绵长的历史记忆。
西域与南海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传统出口,也是域外世界向中国传递信息的必经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 有着象征性的意义。本书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姚崇新教授近年所撰相关专题文章的结集,分为两部分, 部分专论,从考古、艺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以考古材料、图像材料和文献资料为依托,对古代西域和南海地区曾流行的佛教、三夷教、 等进行了若干专题研究,也包括对新发现考古材料的探讨和对其他地区石窟寺造像遗存的探讨。第二部分书评,则是对近年所出重要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著作的评介,体现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研究、西域历史考古研究以及敦煌吐鲁番研究等领域 成果的宏观把握与及时跟进,同时也伴以学理与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