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暨中古考古论集》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 集中讨论了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制度渊源、南京麒麟铺石兽的墓主、南朝陵墓神道石兽的名称等问题,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见解。第二部分 汉唐石刻 讨论了重庆忠县邓家沱石阙、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隋《虞弘墓志》等石刻遗存。第三部分 唐代考古 讨论了唐长安城的坊名问题和南唐二陵对唐代陵寝制度的承袭问题。第四部分 中古考古相关文献札记 则是有关《建康实录》和《通典》的几条札记。
敦煌自古以来便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通道,不同民族与各种文化在敦煌交会、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丰润厚重的敦煌文化。很多人都对敦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出版的《花开与敦煌:常沙娜眼中的敦煌艺术》,就完美呈现了关于敦煌艺术的种种细节,也是常沙娜撰写的一部敦煌小史,以及她用一生艺术经历酿出的珍贵感悟。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取了常沙娜关于敦煌艺术的文章,涉及石窟历史文化、洞窟壁画艺术、装饰图案艺术、服饰图案艺术、敦煌的色彩等,文中有常沙娜关于敦煌艺术的画作百十幅,与文字相得益彰,内容宽博而详实。这也是常沙娜眼中的敦煌艺术。 第二部分用了简短、活泼的文字以及许多真实的照片来讲述常沙娜的人生故事,从她小时候随父亲常书鸿从巴黎来到敦煌,在敦煌洞窟临摹壁画
本书是一次追寻古老足迹的旅程,更是一场心灵与历史的对话。本书是知名出版人翟德芳在退休之后再续考古之缘的作品,不仅是一部考古普及书,更是他在资深出版人和考古学者双重身份下的精心之作。作者基于自己的考古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文物知识,行走于北部中国。他不仅准确解读了考古发现背后的历史信息,还以生动有趣的笔触,将这些复杂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普通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内容。同时,作者提供了详细的访古路线图,可供读者按图索骥。
考据,又称考证,顾名思义,就是考察并证明,或经考察而有证据。在文献整理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要通过对证据的搜集、鉴别和分析,对文献文本的正误、文献和文献记载的真伪做出判断和说明。考据方法是古代文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但对于古代文献学而言,它具有 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文献或文本的正误、真伪的考证等,只是历史性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但却往往是文献研究的主要工作和 目的。文献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一字一句的校勘注释,到一书一文年代或真伪的认定,通常都离不开考证。本书基于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学术立场,系统梳理目录学基础知识,具体讲解数字文献使用方法,以详细实例阐述文献与考据之关系,以及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等。
王云霞主编的《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机制(第三届中法文化遗产法 研讨会论文集)》系第三届“中法文化遗产法研讨会”论文集。共收中法文化法学学者论文18篇,分三大部分:公众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法律基础;公众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具体路径;NGO和地方政府在促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主要讨论了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机制问题。
姚远撰写,谢辰生口述的《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是我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谢辰生的口述历史。其中,既有对重要历史事件、重大决策过程的回顾,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本书全面记载了谢辰生数十载在我国文物工作关键岗位的亲身经历:在20世纪50年代,起草文化部建议国务院保护北京城墙和两安城墙的报告;在1967年,不顾安危上书中央,执笔起草中共中央保护文物图书的文件;在改革年代,坚持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抵制“以文物养文物”思潮;21世纪以来,面对房地产开发浪潮,在古城存废的历史关头,他更是与“推土机”进行抗争,全力加速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
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考古学、历史学主题书评集,分为“考古”、“中国”、“神话”、“方法”和“诸野”五大板块。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发掘以外,我们仍需明白,考古同样是一种思考的工作。这种思考离不开与考古学 为密切的人类学领域。人类学如同一面镜子,可以用异文化照见本文化的不足之处。这面镜子同样可以启发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理解,照亮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考古、历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当我们用人类学思维重新理解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许就能从那些作品中,品读出意想不到的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文集中的诸多评论,不仅能通过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 好地“读懂”文献,反思当下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还能让有关中国文明的研究者拥有 宽广的视野和胸襟。
《文物学》在获评“20世纪中国文博考古图书”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成。全书从文物学概述、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文物学与相关学科、文物定名、文物分类、文物鉴定、文物价值与作用、古器物、古书画、古文献、
本书从导游人员工作的现实需求出发,以中国古代文物的不同种类为主线,具体分为文物基础知识、古玉器、陶瓷、青铜器、漆器、金银器、珐琅器、书画、雕塑、织绣、钱币、家具和其他文物13个篇章,较为详尽地介绍文物知识、培养文物审美意识。本书采用“基本知识”“鉴赏要点”“文物选介”的分模块编写方式,还有相关知识链接作为补充。首先“基本知识”部分概括性地阐述了某一类文物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其次,“鉴赏要点”部分拟通过精美的文物图片展示,解析文物的器型纹饰、装饰技法、制作工艺和风格特征等; ,在“文物选介”模块选介该类文物在各大博物馆的典藏。本书旨在使导游人员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文物知识,掌握文物鉴赏的基本方法,做到能说、会讲、有问必答,从而提升导游服务工作水平,传播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金石录》三十卷,北宋赵明诚撰,是中国历 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本书成书于北宋末年,赵明诚南宋建炎中去世后,由其妻 女诗人李清照加以整理、撰写后序并上于朝廷。 本书体例仿欧阳修《集古录》,采用录目和跋尾体例。前十卷为铜器铭文和石刻目录,共20条, —17条为铜器铭文,18—20条为先秦至北宋一千九百余种石刻目录,以时间顺序为标准著录三代至五代之金石文字。每一目下注明碑文的撰写和书写人的姓名,以及立石的年月。后二十卷为跋尾,计502条,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心得。是书搜集古文奇字、钟鼎款识、碑志叙记、残章断画等甚富,为史书补阙纠谬之重要史料。 《金石录校证》由 编审金文明校证,底本及校本选择精当,注释细致,校证充分。
“大都无城”的说法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显现出的某种现象的一个提示,对都邑发展阶段性特质的归纳和提炼。作者许宏在《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一书中,从考古材料出发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宏观了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解读了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