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中国考古学基础性知识的入门教材,分为十八讲。内容可分为考古学及其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分支学科、古代主要遗迹、古代主要遗物4个大的部分。为方便阅读和理解,全书共收录400余幅插图,图文并茂,便于读者在实践中鉴识各类考古遗迹、遗物,掌握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系统知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本书运用考古材料,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各具特色又相生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气韵和精神品格。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把握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书是李学勤先生最后的公开课讲稿,记录了2008年至2011年间先生所讲授的金文课程。本书介绍了商末至西周季年绝大多数重要器物,所述内容构建了西周金文的知识框架,提供了西周金文的研究范式,指明了西周金文的研究方向,是考古类型学、二重证据法以及系联法综合运用的体现。 本书既可视为《西周铜器断代》和《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的延续,又可视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金文历谱》的补正,还可视为《史记·周本纪》的出土文献注本。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可作初入门径之用,又可为深入研究之资。
本书提供了有关人类遗骸的获得、处理和研究的所有方面的**指导。首先,为什么我们应该研究人类遗骸,以及围绕他们的发现,分析和展示的伦理问题,以及对目前在英国发掘遗骸的法律要求的考虑。该书研究了古人是如何去世的,以及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因素对其保存的影响。其他章节分析了人类遗骸的发掘、操作流程和保存,为如何记录死亡年龄、性别、身高和病理性病变等数据提供了实用建议。作者还讨论了人类遗骸研究的**技术进展,如稳定同位素和古DNA分析等。
本书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出发,在文化互动、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指导下,利用考古、文献、古文字等材料,长程考察了海岱地区先秦时期的社会发展历程,揭示了海岱地区纳入中原“华夏”的历史和地理进程,展现了海岱东夷族群形成、分化并最早融入华夏族群的过程,探讨了考古学文化互动和族群变迁的复杂背景和多重原因。海岱地区长程时段考察表明,这是一个极具文明起源意义却最终丧失其地位,长期保持独立发展却又最早失去自身特征的社会发展进程,这是一个立足于边界来回溯区域文明从独立发展到走向衰落的社会发展进程。对海岱地区数千年社会发展进程的分析尤其是对空间地理特征的揭示和边地研究视角的选取都是以往研究中所没有的。毫无疑问,这种个案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的纵深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基于考古材料进行观察与分析,同时结合文献材料和其他方法加以比较研究,提出并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高原丝绸之路”这个命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书中各章节内容均以近年来青藏高原的考古新发现为基础,广泛结合汉藏文献以及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进行论述探讨,论证了“高原丝绸之路”的概念、主干线以及交通路网等内容,构建了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的基本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具有学术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西南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西南考古:新石器时代至西汉》是**部全面、系统介绍并阐述20世纪以来中国西南考古的发现与研究的著作,并根据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区划与文化区域,按时代先后重点介绍和阐述了新石器时代至西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情况。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零基础也能看懂。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本书系统阐述了水下考古学的概念、研究领域、学科关系、国内外水下考古发展简史等理论问题,以及考古潜水、水下考古调查、发掘、水下文物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管理等专门的技术与方法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水下考古实践案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简史、海洋贸易陶瓷四个专题研究。本书是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水下考古学著作,它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水下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的最新成就,又结合了我国水下考古30多年发展的历史积淀和最新成果,在考古学、历史学、海洋学等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中国宗教美术考古编年史体系研究》以1949—2019年已经公开发表的与宗教美术相关的考古报告为基础,厘清了中国宗教美术发展的脉络沿革。 《中国宗教美术考古编年史体系研究》在理论上,建立了理论体系、考古报告体系和考古评论体系结合的学科框架;在方法上,以考古报告为基础指标,划定各类研究对象的边界,同时建立了关注度体系,设计了多种指标群,使各类数据样本获得理论转化的路径;在材料上,制作了“中国宗教美术考古报告年表”和“中国宗教美术考古评论年表”,对宗教美术的考古信息进行了全面梳理,方便读者检索、查询。
地质考古学对于解读考古材料和人类历史起到关键性作用。事实上,就技术和概念方面来讲,地球科学在阐释考古学材料的过程一直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地球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源于这两门学科的历史。缘起于在是十八和十九世纪对于“史前”时代关注(古生物/地层/人类史前历史)的增进和基础理论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家与考古学家的合作,最终形成现今这两个学科在多个研究方向上的融合。经过长期的互相作用和融合,源于地球科学的多个概念和方法被用于解读考古学地层的堆积过程,了解古环境对于考古学文化的影响,建立考古学的年代框架和区分鉴定考古学器物的物理性质和来源。在这里我们简要回顾地质考古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形成,并了解它如何影响对考古学材料的解读方式以及它所带来的动态影响。
装饰品是中国北方地区夏商周遗存中数量最多、流行最广且最为重要的器类,对其种类、形制、流行时间及区域、组合、功能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讨论中国北方地区商周时期不同族群的习俗、宗教信仰及其与欧亚草原、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书充分利用类型学方法,对夏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的金属饰品、骨角蚌饰品、玉石玛瑙饰品进行详细的形制划分。在此基础上,结合装饰品出土位置,讨论了各种装饰品的功能。从装饰品组合的角度详细讨论了各考古学文化或各墓地装饰品组合情况,进而讨论了各考古学文化或各墓地关系的亲疏。最后从装饰品和陶器两种视角,讨论了东周时期各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情况。
本书详列中国中古时期(东汉晚期至辽宋)的墓葬考古材料,梳理佛教因素进入丧葬的不同环节及过程,揭示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与礼俗在中古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中古丧葬礼俗的重要变化,就是宗教因素的进入,佛教是其重要表现。本书在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墓葬考古研究的整体认识与空间分析,强调丧、葬、祭的一体性。本书还引用了历史文献、出土文献、佛教典籍、笔记小说等材料。同时,借助于墓葬文化因素分析方法,阐述了佛教因素在墓葬考古学研究中的复杂性。中古墓葬本质上是“儒释老庄尽穷旨趣”的名利场。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珞珈建校”主要记述了国立武汉大学自1928年起在武昌珞珈山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新校舍建设的历史进程,下篇“黉宫胜景”则对武汉大学在20世纪30-50年代陆续建成的诸多早期历史建筑逐一予以详细介绍。本书主要依据武汉大学档案馆馆藏的各类历史档案、建筑图纸、报刊资料以及若干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基本史料,力图对上述校园历史建筑进行一番较为权威、可信和详细的考述,呈现出这些优秀历史建筑的初始风貌及其饱经岁月沧桑的变迁历程。
本书是作者从考古学的角度对明代藩王陵墓展开的研究专著。明朝实行皇子分封建藩制,除储君外的皇帝诸子年长后依制封亲王并辟藩府于外省,而后世代驻锡。由于子孙繁衍,支派众多,因而在各地遗留下大量的明代宗室成员墓葬,其中亲王陵墓的规模**,相应的历史、文物价值也**。明代宗藩墓葬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墓葬,在明代考古工作中属于常见的对象。这些明代藩王墓具有比较高的考古学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在中国古代晚时段考古学研究中还具有进行方法论尝试和探索的标本意义,因而值得特别关注。
本书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的汉文部分的整理与研究。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公布国图所藏来自新疆和田的文书共计333号,约400件,包括图版和录文;下编收入相关研究论文14篇。这些文书为我们研究西域于阗国史、唐朝对于阗的统治等,唐朝统治西域的军政体系与税收制度、中原汉文化的传播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